郭蓓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强力引擎,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教材、生活、兴趣为切入点,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学科思政教育,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夯实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9-0019-0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从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伦理认同中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整合综合性学习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学科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发展现状,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任务,其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占统编版教材的60%~70%。教材共包含15个综合性学习板块,其中七、八年级四册书中,每册各设置3个,九年级上册设置2个,下册设置1个。每册书设置的3次活动各有侧重,即传统文化、语文生活、综合实践。这种编排能使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时间,使综合性学习在主题设置上更加有层次性。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执行主编王本华指出:“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活动”,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以教材为切入点,渗透思政教育
综合性学习中内隐的思政教育资源有很多,其中传统文化主题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更加外显。
案例:教师执教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时,可以让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讲故事、朗诵诗词、展示名言等,还可采用制作幻灯片、创作书法作品、画手抄报、制作美篇等方式,將整理出来的内容进行在线展示。
邓小平生前曾满怀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不论是伟人还是普通人,这种一往情深的家国情怀都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中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翻开华夏文明史,字里行间无不写满家国情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虽遭贬谪仍心忧天下;顾炎武慨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的幸福美满。我们要心怀家国天下,以身许党报国,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二、以生活为切入点,立足地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学科界限、教材束缚,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社会与大自然,让学生能够关注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综合性学习可以因地制宜,借助地域文化优势创新活动主题。如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可让学生广泛搜集和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资料,从成语典故中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再如永年的杨式太极拳,通过让学生积极展开调查,走访杨氏太极拳的当代继承人,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动作招数、精神等。
案例:教师在设计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时,就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教师先进行小组分工,参见课本资料卡片,完成“邯郸市优秀文化遗产申请表”,并附上图片,在下节课开展申遗报告大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的车轮不会碾碎曾经的辉煌,稍纵即逝的时间也不会吹走不朽的文化,因为消失的是有形的生命,而永不退逝的是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我们去传承历史传统文化,共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三、以兴趣为切入点,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方案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网络。互联网信息丰富,搜索快捷,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搜索是学生们当下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案。此外,主题演讲会、故事会、朗诵会、时事讨论会等,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文学活动。
案例: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时,我们让学生自行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并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比如分工搜集资料、组织采访、撰写演讲稿。再如看望家庭困难的学生,拜访学生独立自强的朋友及亲戚等。我们还应该积极建设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比如学生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头条、百度、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搜集资料,发布作品等。
君子自强不息,就要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拥有以善待人的品行,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有超越自我的大格局,拥有与天不老的高境界,拥有清醒独立的自我意识。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能实证生命的存在,维护生命的高贵,升华生命的价值和境界。
在综合性学习中,除了可以挖掘家国情怀教育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外,还可以在“有朋自远方来”“人无信不立”“以和为贵”“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古诗苑漫步”等学习版块中,以挖掘人格修养教育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我的语文生活”“身边的文化遗产”等版块的学习中,可以以社会关爱教育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扶残济困、关心国家。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的案例研究”(课题编号:220507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