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济南 250031)
帕金森病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中老年为高发病群体,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该病患病率逐年上升。该病病理性特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减少,引起多巴胺能水平降低为主,患者常出现行动缓慢、肌肉僵直、姿势异常等运动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行为、认知缺损、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1-2]。 双重任务训练是临床干预帕金森病患者的有效方式,其是指同时进行两项及以上的任务,针对帕金森病患者通常采取一项运动训练配合一项需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次要任务, 但该训练偏重于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仍需寻找有效的干预方式缓解患者的非运动症状[3]。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项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技术,可通过脉冲磁场作用于脑组织,引起脑部神经元兴奋性改变,调节大脑相关功能,从而延缓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4]。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就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的96 例帕金森病患者为对象, 通过分组对照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双重任务训练干预对患者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选择2021 年5 月—2023 年3 月该院收治的96 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 例。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 年版)》[5]中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Hoehn-Yahr(H-Y)分级1~2.5 级;(3)患者或家属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2)由肿瘤、脑血管病、颅内占位等原因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病;(3)伴有精神障碍;(4)存在视力、听力、语言严重障碍。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中男27 例,女21 例;年龄57~74 岁,平均年龄(65.57±4.13)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17±0.82)年;H-Y 分级1 级22例,1.5 级15 例,2 级7 例,2.5 级4 例。 观察组中男23例,女25 例;年龄55~78 岁,平均年龄(65.92±4.34)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24±0.85)年;H-Y 分级1 级21 例,1.5 级16 例,2 级4 例,2.5 级7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采用双重任务训练干预,即在运动训练的同时执行认知任务。运动训练。(1)平衡训练:处于站立位下,患者进行前后左右重心转移练习,同时康复师对患者施展不同方向的推力以破坏患者平衡,使患者自我恢复平衡, 还可根据患者情况通过道具开展平衡训练,如平衡垫、平衡测试训练系统。 (2)步行训练,先利用躯干旋转、步长控制、上肢摆动等练习矫正患者的步行姿势,再利用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跨越障碍物等调整其步行难度。 双重任务训练:(1)运动联合故事记忆,在运动训练开始前描述一个简短的故事,训练过程中要求患者复述该故事的主要内容。 (2)运动联合计算,训练过程中康复师随机说出100 以内的一个数字,并要求患者进行该数字减7 的计算。(3)运动联合词语记忆,患者于训练前听取10 个中文词汇,在训练过程中回忆词语并讲述。(4)运动联合说出水果名,要求患者在执行训练时说出足够多的水果名。每项训练持续30 min,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2~4 项进行训练,1 次/d。 持续干预12 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采取rTMS 重复经颅磁刺激仪(郑州大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豫械注准20212090050,型号:8000)对患者进行干预,先将患者下颌置于支架上,再将线圈中心调整至对准患者左侧背外侧额叶皮质区,采取10 Hz 的高频刺激局部皮质, 患者每天接受40 个序列的rTMS刺激,每个序列含500 个脉冲,2 s/次,刺激后间歇20 s继续,磁刺激强度为90%运动阈值(MT)。刺激时间为25 min/次,1 次/d,5 d/周,共持续4 周。
(1)认知功能:干预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 MoCA 包括对注意、记忆、语言、抽象、定向、视空间、执行力、计算8 个维度的评价,满分为30 分,分值越高则认知功能越好。(2)运动功能:干预前后,采取帕金森病评分量表-Ⅲ(UPDRS-Ⅲ)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 UPDRS-Ⅲ共包含14 个条目,每个条目0~4 分,分值越低患者运动功能越好。(3)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中文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 SF-36 共含36 个条目,采取1~5 级评分法,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oCA 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帕金森患者MoCA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帕金森患者MoCA 评分比较[(),分]
组别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 值P 值20.94±1.28 20.52±1.32 1.583 0.117 22.63±1.56 24.83±1.95 6.104 0.000 5.802 12.681 0.000 0.000
干预前,两组运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UPDRS-Ⅲ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帕金森患者UPDRS-Ⅲ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帕金森患者UPDRS-Ⅲ评分比较[(),分]
组别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 值P 值51.32±2.11 51.06±2.09 0.607 0.546 39.63±1.45 33.19±1.07 24.759 0.000 31.635 52.729 0.000 0.000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F-36 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帕金森患者SF-36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帕金森患者SF-36 评分比较[(),分]
组别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 值P 值84.63±4.68 84.97±4.76 0.353 0.725 96.18±5.83 113.46±7.82 12.274 0.000 10.704 21.561 0.000 0.000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MoCA 评估分值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高频重复经颅刺激与双重任务训练联合干预可进一步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其原因在于,双重任务训练要求患者在运动训练过程同时进行其他任务训练, 这些训练以刺激患者记忆力、语言、计算等方面为主,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利用重复序列的脉冲磁信号刺激神经细胞, 通过瞬间非侵入性刺激使大脑皮质兴奋,在干预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有研究显示,低频经颅磁刺激可对皮质兴奋性产生抑制效果,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加强其兴奋性,更有利于机体脑功能的恢复[6]。 此外,大脑突触的可塑性与长时程增强及抑制相关,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诱导长时程增强,进而提高突触可塑性,强化机体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视觉学习及记忆力,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7]。 两种训练模式共同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可进一步提升其认知功能。
记忆力、注意力、认知障碍是患者平衡能力、步行稳定性较差的原因[8]。 而本研究双重任务训练采取的任务训练为平衡训练与步行训练,可针对性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并在训练过程中要求患者集中精神回答问题,提高患者注意力,进而促进机体平衡能力及步行稳定,间接提升运动能力。此外,帕金森病患者主要病理性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进而引发机体出现动作迟缓、动作改变反应能力下降、姿势异常等问题。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还可促进胆囊收缩素表达以促进海马齿状回的表达,从微观上诱导神经神经重塑性与神经网络联系性加强,从而改善机体运动能力[9]。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UPDRS-Ⅲ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双重任务训练可进一步提高患者运动能力。
大部分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运动及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最终增加患者跌倒可能性,危害生命安全,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10]。 而双重任务训练同时对进行患者长时间平衡及步行训练,可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同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诱发脑部感应电流,以刺激皮质神经元产生神经兴奋效应,延缓患者认知能力的进行性退化,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SF-36 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双重任务训练可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取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双重任务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实行联合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提升其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