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先说异文。诗题,《彤管遗编》《名媛诗归》《章丘县志》《绣水诗钞》作“夏日绝句”,《李清照集校注》(中华书局,2020)作“乌江”。“生当作人杰”,“作”也作“为”;“死亦为鬼雄”,“为”也作“作”。本篇据《彤管遗编》《名媛诗归》《历朝名媛诗词》等文献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语出《文子·上礼》:“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鬼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据唐代墓志,有“生为人杰,死作鬼雄”“生作人杰兮死为鬼雄”之句,说明流行于唐宋乃至后世的谣谚,本来就有两种版本,可以并行不悖。
李清照面临国破家亡、山河破碎,既能写出悲愤难抑慷慨悲壮的诗句:“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庄绰《鸡肋编》卷中),自然也会写出《夏日绝句》这样的镗鞳之声。
再说格律。对这首诗的介绍,有好几种说法,一是五绝,二是古风,三是五绝(出律),四是拗救,五是折腰体。这些说法,让人无所适从。其实就是一件事。这首诗的平仄,对规范的平仄结构做了调整:
生当作人杰,(平平仄平仄,应为:平平平仄仄)
死亦为鬼雄。(仄仄平仄平,应为:仄仄仄平平)
至今思项羽,(仄平平仄仄,应为:仄仄平平仄)
不肯过江东。(仄仄仄平平,应为:平平仄仄平)
从格律来说,二、三句的第二個、第四个字平仄应该相同,称为“粘”(平仄相同),而现在第二字(亦、今)是“对”(平仄相对),第四个字(鬼、项)是“粘”,这就是“折腰体”。进而每句后三个字,做了调整,第一句“平仄仄”,变为“仄平仄”,因此二、三、四句后三个字的平仄结构相应调整,这就是“拗救”。都说明这首诗是一首变格的五绝。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的需要,一些关键性的固定词组“人杰”“鬼雄”“项羽”“江东”,不能为了平仄而拆开,更不能用别的词来替代,只能用拗救和折腰的方式,达到既合律又达意的表达效果。
李清照《词论》曾经对苏词的格律略有微词:“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其实,从创作过程而言,苏轼、李清照的创作,都经历了自恪守格律到从容自如的阶段。苏轼诗词创作中的格律问题,正是他游刃有馀驾驭自如的体现。同样,这种情况,在李清照中后期的创作实践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必深究。
末说诗意。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感时溅泪的咏史诗。项羽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诗作想要标新立异很难。李清照一开始就高点定位,单刀直入、大气磅礴、悲壮淋漓,祛儿女之情,振风云之气,超越一般士大夫“进退”“仕隐”的犹豫徘徊,直逼“生死”大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上升到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出生命的高度和价值。活着,就应该一念奋飞、骞翮思远、拔宅冲举;死了,也要堂堂正正、大义凛然、鬼域为尊。两句一气鼓荡,沉郁遒劲。虽起于议论,却借古立言,含兴感意。“至今”,则跨越千年,垂垂追溯,笔力千钧;“思”为诗眼,贯通古今,触绪纷来,悲慨万端。“不肯过江东”,则是历史的壮举,烛照“靖康之耻”带来的柔弱世风,“驱龙虎,鞭寰宇,斩长鲸”的项羽,成为宋代有志之士的共同向往,比如“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暗鸣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刘潜《六州歌头》),“不作偷生渡江计,可须千里更西来”(贺铸《题项羽庙三首之二》),“一曲虞歌数行泪,悬知无面见江东”(徐钧《项羽》),“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所以“不肯”是不愿,不是“不能”,完全是决绝口吻,宁折不弯,绝不苟全。
基于此,《夏日绝句》是独见,也是时代强音,有讽刺有批判有斥责有痛斥,清空如话,一气循环,字字古茂,句句力健,用意沉至,神韵自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