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娟
摘 要: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广受社会关注,但部分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突出。为了解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省高职院校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慢就业”与性别、生源地因素均有關联,“慢就业”时长与年级呈负相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四位一体”协同共治就业体系,从政府、高校、家庭、大学生等四个方面出发,综合提出解决策略,帮助“慢就业”毕业生积极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
一、研究背景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这是继去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破千万后的又一新高,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由于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加之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庞大的就业总量、经济下行压力叠加,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促进青年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国民教育,将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尤其是受多元文化影响的“00后”大学生群体,毕业后暂不就业,选择在家考编、升学甚至是体验生活,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方式,编制量表设计问卷调查,通过线上问卷星和线下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河南省高职院校“00后”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问卷共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第二,受访者对“慢就业”的认识和态度;第三,受访者的就业需求。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以统计学为基础,运用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描述统计等基础分析方法,分析毕业生“慢就业”的原因。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面向河南省高校应往届毕业生、低年级在校生,发放问卷3030份,有效问卷3000份,无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99%。
同时,调查还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慢就业”学生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受访者“慢就业”的原因、学生及家长对“慢就业”的态度、“慢就业”对生活的影响、学生短中长期的职业规划等。另外,笔者还对从事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教师进行访谈,了解高校就业服务相关信息,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三、研究结论
(一)新时代大学生“慢就业”的普遍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可“慢就业”并以升学、考编、体验生活等多种方式选择暂不就业,这部分学生可以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两类。积极“慢就业”学生有着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选择以提升学历、灵活就业、洞察市场以及支教等方式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消极“慢就业”学生一般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在校期间也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内心迷茫,以至于出现不想就业、不敢就业的消极心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的特点
“慢就业”与性别、生源地因素均有关联,其中“慢就业”时长与年级呈负相关。35.11%的学生认可“慢就业”,认为“慢就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慎重考虑就业方向。
性别影响学生对“慢就业”的态度。男生、女生由于性别原因在求职就业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男生、女生对“慢就业”的态度比较中立,但是女生的表现更为显著,男生持反对态度的占比高于女生。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对“慢就业”的态度也有显著差异,其中农村学生持反对意见占比较大。这与生源地和“慢就业”时长的相关性数据一致,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慢就业”的态度和时长。
(三)就业需求和服务方面
性别、专业也是影响大学生“慢就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占比65.08%;另一方面,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以及就业压力大,分别占比57.87%和55.76%。男生在求职时注重发展平台和岗位薪资,女生则考虑工作稳定和工作环境。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求职时具备不同的优势,社会招聘也更倾向于工科、理科毕业生,对于文科毕业生而言,就业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
四、高校“慢就业”现象的对策及建议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可构建政府、学校、家庭、大学生“四位一体”协同共治的就业体系。政府统筹社会各方资源,为毕业生公平就业、创业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高校切实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毕业生群体专项就业活动,做好毕业生“慢就业”咨询服务工作;家庭与学校合力形成家校联动机制,给予毕业生正面职业指导,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大学生不断优化就业观念,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政府层面: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和社会需要持续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大环境。通过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优化大学生基层就业服务,引导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各级政府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毕业生自身需求,精准把握就业岗位要求和毕业生群体特征,切实将就业政策和就业创业指导落实到位,确保毕业生就业权益得到保障,及时享受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
(二)高校层面:打造专业团队,精准聚焦就业服务
高校应提升大学生就业服务,组建由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团队,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要深入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把握用人单位岗位特征和学生就业需求,多形式、多渠道及时向各二级学院就业专员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求职就业信息,扩大宣讲会、企业招聘会的覆盖面。同时,积极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为学生积极就业、创业提供机会。辅导员、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求职意向、个性特征、知识水平等,积极做好就业推荐工作,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精神空虚、目标迷茫、价值观缺失的“慢就业”大学生群体,建立“一对一”就业档案,定期给予心理疏导和就业帮扶,使其实现精准就业。思政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鼓励学生树立多元就业观,将求职目标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专业课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深化学生专业认识,增强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
(三)家庭层面:尊重子女的就业选择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职業理想、择业偏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破“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引导子女树立积极多元的就业观。父母对子女就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关注子女的能力、兴趣爱好、就业意愿,父母要主动了解就业信息,以自身的人生经历向子女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指导意见,帮助子女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
(四)学生层面: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实习实训经验,实习实训经验能够反映大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社会实践经历能够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各高校要积极为毕业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学生要充分把握机会、利用平台,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积累工作经验,准确评估和了解自身情况,明确未来的求职方向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李洪岩.精准帮扶视域下大学生“慢就业”的应策理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2]张轶辉,毕亚玲,杜小明,等.“慢就业”成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业教育版),2018(4).
[3]贾晓宇.95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引导策略:以浙江省X高校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4]王淑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林业教育,2021(1).
[5]王丹丹.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5).
责编:勉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