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熠
[摘要]高校校报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对引导校园内的主流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力量日益壮大,影响力显著提升,这给高校校报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高校校报必须努力实现与新媒体的共生共荣,创新形式,改变话语体系,打造精品内容,从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报;新媒体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金字塔尖,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肩负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是优质人才的摇篮,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高校为了落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目标,必须发挥其在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校报在配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被赋予了新要求。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或者行政部门主办的校园“机关报”,在校园内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肩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使命和任务[1]。然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以高校校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高校校报如何存续并且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阐释高校校报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的优势入手,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提出现阶段高校校报如何加强和提升育人功效的相关对策,为提高高校校报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增强其育人功能的实效性提供借鉴。
一、高校校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独特优势
报纸从诞生至今已逾百年,是最早出現的大众传播媒体。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四类传统媒体中,报纸数量最多、普及性最广、影响力最大,与新媒体相比,其在准确度、可信度、权威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校校报在校园内扮演主流媒体的角色,始终承担引导舆论、办报育人、传承文化的使命。高校校报要想在新媒体的强大攻势下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必须正视自身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的传统主流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杂志等,校报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重要的舆论工具,始终承担维护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使命。因此,它的立场、观点、思想、方向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可以说,高校校报不仅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更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高校校报从诞生之日起,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壮大主流思想为己任,引导受众的行动并获取相应反馈。高校校报从采写编评到校对、审查、发行,各个环节相比其他的校内传统主流媒体更为规范和完善,从而确保其传递的信息完整可信、准确无误。高校校报必须以鲜明的思想、清晰的定位和严谨的逻辑呈现内容,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从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发挥思政育人的特殊作用[2]。
(二)落实“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高校校报肩负办报育人的使命,通过育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长期以来,高校校报在助力立德树人目标实现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校报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高校校报通过建立与师生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地获知师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化需求,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其次,高校校报具有互动性。高校校报一般隶属高校党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历来重视学生记者、教师通讯员队伍的建设,鼓励师生参与高校校报的采写、编辑等工作,从而提高校报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新闻报道,实现自我教育。最后,高校校报具有榜样示范效应。高校校报坚持“关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的办报理念,是树立典型榜样的重要平台。高校校报通过讲故事等形式,真实而生动地报道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优秀事迹,倡导“见贤思齐”,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三)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
高校校报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不断探索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高校校报作为其中的重要载体,也在创办理念、服务对象、版面内容、发行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高校校报在建立之初就与学校的发展同向同行,体现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价值理念。高校校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气质,可以影响师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3]。可以说,高校校报是打造和传播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历史事件都被记录在其中。因此,高校校报体现极强的时代价值。
当代大学生具备多样化的性格特点,因此校园文化与时俱进且百花齐放,但是这些文化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类体现,其中的民主、科学、文明、和谐等元素是趋同的。高校校报不仅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正本清源,有针对性地、立场鲜明地强化高校文化育人和思想育人功能,进而营造和谐正气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并传播特色校园文化。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校报要识变应变求变,适应新发展格局,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挑战
高校校报是一种传统纸质媒体,诞生时期较早,但存在传播速度慢、传播内容少等不足,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其局限性尤为突出。
(一)出版周期长,时效性欠佳
当今,新媒体发展日趋成熟,媒体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与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的传播速度相比,高校校报等纸质媒体明显不占优势。大多数高校校报为旬刊、半月刊甚至月刊,出版周期长,新闻时效性不足,大大制约了其教育效能的发挥[4]。
许多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上已经报道的新闻,时隔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在校报上看到,新闻价值自然大打折扣,导致受众对高校校报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当作为媒体最为重要的资源—受众逐渐流失,高校校报也就无法适时地实现其育人功能。
(二)版面有限,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
21世纪,人类社会跨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校报大多仍以4开4版为主,每期文字总数大约在2—3万,相比互联网庞大的信息数据并不具有优势。一方面,受众通过手机、电脑接收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受众翻阅报纸获得的信息有限,高校校报面临的生存危机可想而知。
在内容上,高校校报呈现的内容以报道会议和官方活动的重大新闻为主,这些严肃的新闻事件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形式上,相比图、文、声、像等多元融合尤其是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的新媒体,高校校报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导致高校校报在师生间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三)编辑队伍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首先,部分高校校报编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意识方面。高校中的学生处、共青团等组织结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校报编辑由此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主要由这些部门牵头,再由每个学院的辅导员具体实施,忽略了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其次,部分高校校报编辑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部分高校校报编辑未能把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尚未充分地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实现改革创新,未能充分激发和增强高校校报的活力以及育人功能。最后,部分高校校报编辑没有真正了解师生的需求。高校校报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要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做好目标受众的分析,了解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相关需求、动机等。但是,部分高校校报编辑日常工作中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导致校报在师生之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下降。
三、高校校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创新的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仍然存在诸多传统优势,但是也面临多重挑战,亟待进行策略调整。高校校报要顺应时代,借力新技术,加大教育力度,创新教育手段,从而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
(一)把握思想正确性,增强亲和力
正如前文所论及的,高校校报作为学校重要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具,必须坚持从培养人、教育人的角度进行宣传。因此,高校要想办好一份校报,必须严格遵循正面报道的原则,在进行相关新闻解读时,应该坚持科学性和权威性的统一。具体而言,高校校报报道的内容应当聚焦学校的各项中心工作,立足为本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原则,迅速而准确地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做出的重要决策和取得的重要成就。高校校报应当集学校“大事小情”于一体,成为学校最丰满的“校志”,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此外,高校校报要转变服务观念,大胆突破局限和桎梏,加强与师生的互动,以亲和力感染广大师生。高校校报在承担高校党政工作的喉舌这一职责的同时,也要努力成为师生发表言论的平台,使报道的语言平实可亲,版面的设计贴近受众。在新闻内容上,高校校报要精心采写,注重创新,要有“讲故事”的思维和能力,努力挖掘热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守正创新中“以文化人”。在当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校报报道的语言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新闻政策标准的前提下,转变话语体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在版面编排上,高校校报要使版面兼具美观性和内涵性,努力提升视觉效果,力求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审美需求。总而言之,高校校报从文字到图片、从内容到版面,都要树立精品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融入其中,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坚持“内容为王”,强化形式多样性
无论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受众通过媒体获取信息的需求是不变的,因此优质的内容生产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相较于新媒体的“快”,报纸的“慢”有时候也能转换成优势,所谓“慢工出细活”,因此高校校报可以在新闻深度上多下功夫[5]。
高校校报的主要受众是高校的师生,受众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阅读深层次作品的兴趣,也具备阅读深层次作品的能力。从这个方面来讲,新媒体一味求快而极易沦为“新闻搬运工”的劣势愈发凸显,也为高校校报生存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机会。这要求高校校报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坚持溯源求真,回归新闻本源,规避浅尝辄止和泛泛而谈,往“深”处落笔,使受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报道方式上,高校校报要灵活运用组合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典型报道、系列报道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利用多元化的报道推动校报新闻纵深发展,幫助受众全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展现大学校园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积淀。
(三)提升编辑队伍人员的意识和素质
现阶段,传统单一化的媒体都在向全媒体转型,高校校报也要主动求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是题中之义。高校校报不仅要组建高素质的全媒体记者和编辑团队,也要培养“全民记者”,让这些人才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形势。尤其是编辑队伍通过思想意识和技能的提升,可以使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升华。
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众多新兴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生态,但部分高校校报编辑或是保有对纸媒的情结,秉持传统保守的观念,或是对新生事物存在恐惧心理,难以对新媒体采取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这些编辑应积极打破思想壁垒,主动拥抱新媒体,在把握好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突破传统媒体的困境,探寻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新的传媒生态[6]。
在理念上,高校校报编辑要树立和强化媒体融合的概念。在内容和技术上,高校校报编辑要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技能,以保证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能胜的战斗力;在思路上,高校校报编辑更要进行自我革新,主动增加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培养“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高校校报编辑要以提高学校新闻宣传工作质量作为根本目的,积极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增强高校校报作为高校舆论场的积极作用,构建和稳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7]。
新媒体并不是洪水猛兽,它体现强大的现代科学技术力量,是充满生命力的新兴事物,它有助于高校校报打破单一平面呈现的样式,通过大数据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成为更加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媒体,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常书辉.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如何突出重围[J].新闻研究导刊,2021(02):176-177.
[2]乌丽娜.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01):150-152.
[3]王洪洋.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路径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140-144.
[4]郭琳.新媒体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提升对策[J].传媒论坛,2021(15):159-160.
[5]石龙潭,李晓晓.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发展策略研究[J].记者摇篮,2021(09):41-43.
[6]夏建国,戴琪,樊炜娣.浅议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校报育人模式创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1):52-54,62.
[7]赵佳丽.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突围路径的三维探究[J].惠州学院学报,2022(03):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