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9年3月1 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同时还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整体教学水平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广西高校通过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的方式,以“点带面、大带小、强带弱”为思路,探索和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配合、共同提高”的高校思政课新格局。
一、共建目标:整体提升广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由于广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尚不发达、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高校思政课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广西目前有8 0多所高校,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民办高校三个层次,其中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是刚升级而成的,基础相对薄弱。而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短板也尤为突出,存在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较弱、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据有关统计, 2 0 1 8年广西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正教授职称人数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尽快破解这些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实现优势资源高效共享。
广西师范大学在2 0 1 5年已开始探索思政课“手拉手”帮扶共建活动机制,几年来先后分别与广西医科大学、桂林旅游学院等1 0所高校开展了思政课“手拉手”帮扶共建活动,取得一定成效。2 0 1 9年教育部实施“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在任务清单中明确广西高校由广西唯一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广西师范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实施“思政课多层级结对共建行动”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自治区教育厅也迅速下发了《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大行动”实施方案》(教社科厅函〔2 0 1 9〕1 5号) ,明确了“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思政课”集体行动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主要方式、工作机构与任务要求等,明确思政课共建行动以区内普通高等学校为单位、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为基础、以思政课教师骨干为支撑,聚焦“八个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共同提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新格局,推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资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高质量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见图1)。
二、共建理念: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共同提高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广西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础和发展需要,兼顾学校之间传统交往、位置相邻等要素,整体构建高校思政课“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的构架,确立三个层级的集群结对共建群。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总牵头为第一层级,以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高校马院作为第二层级,以思政课建设基础较好的高职(高专)院校为第三层级,构建了三个层级1 8个共建群。在各层次共建高校群内按“1对1”或“1对2”的原则安排公办高校对口支援民办高校,共建层级之间又有所辐射交叉,两年为一周期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协同联动、对口支援、资源共享、共进共赢等路径,充分发挥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单位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共建群高校整体水平提高,逐步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共同提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新格局(见图2)。
第一,加強机制建设,推动共建交流。一是组建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群。制定出台《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大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立足全区高校思政课建设实际情况,构建层级共建群。二是细化实化共建举措。以“点带面、大带小、强带弱”为思路,提出“三个明确”“六个维度”“七个一活动”的共建任务和要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联动机制。“三个明确”:其一,明确共建任务,各共建群主要围绕学科建设、教学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教研联合攻关、教学指导、对口支援民办高校等六个维度开展共建;其二,明确工作要求,各共建群要严格落实“七个一”的活动要求,即每年至少召开1次共建协商会、1次教学改革研讨会、1次集体备课会、1次交叉听课活动、1次教学观摩课、1次学术沙龙活动,有对口支援民办高校任务的高校领导每年带队走访受援高校1次;其三,明确领导责任,各共建群牵头高校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共建工作,分管领导开展经常性工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及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最大限度凝聚共建合力,形成共建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共建机制。各共建群牵头高校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共建工作,分管领导开展经常性工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及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最大限度凝聚共建合力,推动形成共建长效机制。
第二,搭建共享平台,共享优质资源。建立广西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平台1个、教学资源库3 6个、教学实践基地2 1个等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一是共享优质师资。组建由2 0名牵头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组成的巡讲团,分赴共建群内各高校开展思政课示范课巡讲,各共建群互邀教学名师跨校讲学。二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各共建高校通过共享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程、教学资源库、网络平台、教学基地等形式,“手把手”传授思政课教学方法,受益人数达5 8 0 0多人次。各共建高校也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培育推广了3 0 0多堂优秀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了优质资源互补,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三是共享在线开放课程。此外,还邀请1 5名国内思政课教学名师录制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微信平台给全区高校思政课教师共享学习。
第三,聚焦共同提升,促推协同联动。一是学科建设协同联动。共建期间,全区有3所高校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点,推动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二是教学活动协同联动。按照课程、针对不同授课对象来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邀请名家对教材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协同打造思政课教师示范课堂,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教研攻关协同联动。共建高校通过联合开展教学研讨、调查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聚焦思政教育的热点、难点、疑点、重点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
第四,开展对口帮扶,促进质量提升。由2 3所高校组建了2 3个讲师团,帮扶2 4所民办高校马院(思政部)思政课建设。对口帮扶的主要任务:一是开展走访互访交流活动。各支援高校领导带队走访受援高校,及时帮助受援民办高校解决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帮助民办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指派优秀思政课教师或讲师团,帮助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帮助民办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完善思政课建设规章制度,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三、共建成效: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升,学生获得感增强
经过几年结对共建实践,成效显著。这一项目曾被《中国教育报》《广西日报》《党建网》等重要媒体报道,如《中国教育报》就以“广西八十所高效协同上好思政课”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同时,成果总结报告“广西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大行动”还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的批示。共建成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改革成绩斐然,教师能力素质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 0 2 2年1 0月,牵头高校共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7 4场、教改研讨会5 2场,协同打造“金课”1 1 1 8堂,获省级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及A类项目7 8项,发表高质量教改论文3 0余篇(部) ,获广西区级教学成果奖3 0项、国家级教学技能奖2 4项。有2门思政课入选2 0 2 0年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 2门思政课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形成了稳定的“专题教学+网络学习+实践研修+多元评价”四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各高校还根据校情学情,深入探索“问题式”“体验式”等模式方法。同时,打造了一支思政课教师的精锐方阵,创建了4 3个广西高校思政教育领军和卓越人才创新发展团队,培养了广西高校思政教育领军人物1 1名、卓越人才3 2名、骨干教师1 4 5人。
第二,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有效共享,获批多个国家级思政课教学平台。通过资源共享,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整体质量,进而推动了高层次教学平台的获得。如广西师范大学获得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大学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平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广西师范大学)等国家级项目平台。这些平台为思政课教师开展常态化的教育教学培训和活动提供了保障。
第三,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获得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在2 0 2 2年3月调研中,广西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达9 4. 6%,比2 0 1 8年提高了1 0. 3个百分点。多名大学生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同时,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熟悉度、认同度非常高。有4 8 5 0名学生获省级及以上的思政课学习活动竞赛奖,其中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三等奖5人、优秀奖3人;获“广西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计划”奖9 8人。
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迅速发展。2 0 1 6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新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推动了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
第五,共建活动辐射效应逐步扩大。广西高校思政课多层级结对共建除了覆盖全区8 0多所高校之外,广西师范大学马院还与广西周边省份的高校马院如贵州医科大马院、遵义医学院的马院、六盘水师范学院等也签订了共建协议,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协同发展目标。
(韦冬雪,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編辑:李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