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路径与限度

2023-12-02 19:14李戈翟浩博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嵌入治理机制情感

李戈 翟浩博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情感治理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治理传统和广泛的现实需求,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在认识社会治理中情感的作用机制基础上,从价值、主体、结构三方面推动情感有机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同时把握情感的特点,明确情感作用的边界,促进情感与其他治理要素有机结合。

[关键词] 社会治理共同体;情感;嵌入;治理机制

[作者简介] 李戈,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翟浩博,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共同体优势研究”(项目批准号: 2 1 C K S 0 1 5)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入,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利益复杂化、价值多元化、社会矛盾多发的态势,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思路,回应社会问题,党的二十大明确重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为优化中国社会治理结构指明了实践方向。作为维系社会关系的要素,情感的社会治理意义近年来开始逐步受到学界重视,如何将情感有机嵌入社会治理实践从而服务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也就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界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其核心是不同社会主体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利益诉求、达成价值共识、实现共同意志而形成的多元主体共治。关于如何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大部分学者强调了民主、法治、科技等要素在促进各主体平等交流和利益协商等方面的作用,但在制度性、技术性要素探讨之外仍相对缺少对情感这一主观要素的关注。情感作为微妙弥散的主观体验,“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产物,既作用于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的发展”[ 2]。在共同体理论谱系中,情感更是共同体的重要维度。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就把共同体界定为建立在情感一致基础上的社会联结方式,“一切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被理解为是在共同体里的生活”[ 3]。2 0世纪8 0年代以来西方社群主义批判新自由主义进而倡导建构共同体,其核心也在于共同情感。[ 4]由此,当前关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研究需要注重通过情绪温度提供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的确定性的情感之维。[ 5]

更进一步,学界已有的关于情感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关系的探讨主要局限在微观层面,通过个案研究分析情感生成与作用的机制[ 6],相对缺少从宏观层面进行的整体性讨论。当前,我们更需要把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放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进行理解。共时性、并联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导致我国处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问题与矛盾交织的时代,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情感样态既留存有传统情感伦理,也具有现代社会情感症结与对现代社会的情感反思。同时情感本身也具有层次性,个体层面的情感展示喜怒哀乐等情绪,社会层面的公共情感蕴含一代人共享的体验与价值。这都要求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以更深入的系统性思维把握情感,识别可資利用的情感资源,厘清情感与其他治理要素的关系,研讨其作用机理。

二、情感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

情感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需要首先回答必然性、可能性与重要性问题。理论逻辑上,人民立场的情感维度指出社会治理场域运用情感要素的必然性;历史逻辑上,中国情感治理与情感动员的传统与实践为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情感作用提供了经验积累;现实逻辑上,社会治理中大众的情感需求与情感后果也要求关注情感要素的重要意义。

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民本位的价值遵循凸显情感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求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的情感价值。《共产党宣言》指出:“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7]资本主义消灭了以血缘关系和自然联系为基础的自然的共同体中人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利益逻辑的支配和人的异化。私有制下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成为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呈现出死劳动支配活劳动的状态,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超越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建立以自由人联合为基础的“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情感方面便体现在情感解放和培育健康情感。[ 8]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民具有情感属性:“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 9]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推进中要坚持人民本位的价值遵循、回应马克思对于情感问题的关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要致力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彰显社会治理向人的价值的回归。

2 .历史逻辑:传统社会的伦理组织方式与中共的情感联结实践

中国在文化上是情本位的国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情感在联结各个主体、组织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感构成了家庭的内涵与规范,家庭中各个成员被要求遵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具有情感意义的儒家伦理。同时情感按照差序格局的逻辑从家庭成员拓展到五服宗族成为基层共同体的基础,同族成员间充盈着人情与关系,并通过婚丧嫁娶等仪式实现情感和联结的再生产。家国一体的理念把情感的作用范围拓宽到国家与个人关系,“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 0],君主把民众当作子民,民众把君主的行为比为父爱,通过感情和道德化的国家想象,联系起乡土社会与君主及其领导的官僚机构。

近代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秩序逐渐解体,长幼秩序等规范被自由平等等理念逐渐替代,但是情感要素却在社会中留存下来,并为中国共产党所改造和利用,凝结了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之情、对中华民族的担当之情、对政党的自信之情、对世界的奉献之情等情感意蕴。[ 1 1]在革命时期,中共通过情感动员群众,以在基层开诉苦会等方式调动群众对反动阶级的仇恨、唤起群众投身革命的激情,美国学者裴宜理就曾提出“以情感的方式重访革命”,指出情感工作是共产党获胜的关键因素。[ 1 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在运动和宣传中调动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在改革开放之后,总体性社会解体,国家与社会的联结程度有所降低,中国共产党也采用送温暖等形式加强党和群团组织与群众的联系。这一系列经验为当代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发挥情感要素作用提供了重要借鉴。

3 .现实逻辑:公众情感需求与治理过程中情感后果

在市场化浪潮推进下,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个体利益出现差异,社会联结程度减弱,情感供给短缺。在乡村,乡土社会逐渐解体,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转变,以情感为纽带的民间仪式与公共精神日趋衰微。在城市,社区高度的流动性致使个体原子化程度更深,社会联结缺失、情感归属无依。此外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社会治理职能由政府承担,国家积极推动行政体系理性化和引入技术治理的方式来提升办事效率与治理效能,但是注重工具理性伴随着的是行政系统中去人格化的特征与官僚主义的盛行,群众普遍感受到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服务过程冷冰冰。这些现实问题需要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进行回应。

同时,实践中情感进入治理过程并产生负面后果影响治理效能。社会分配不均衡与传统粗放型的治理方式导致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产生了负面情感,负面情感的积累显著降低了社会信任与居民通过制度途径参与公共治理的意愿,影响了国家社会的有效互动。情感非理性的一面也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近些年疑惑、恐惧等情绪致使邻避运动频发,造成公共设施推进艰难。这些因素都要求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考虑情感维度,提升应对和治理能力。

三、情感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机制

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需要实现社会主体整合、社会利益整合、社会价值整合,这其中主体整合是基础、社会利益整合是关键、社会价值整合是保障。而在整合进程中,情感要素可以通过认同机制、互动机制、识别机制、共情机制、规制机制、激励机制有机嵌入以上三个环节。

1 .通过塑造认同、增进互动促进社会主体整合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其社会主体整合过程需要动员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在此基础上强化共同体内社会多元主体间的联结。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要素可发挥塑造认同、增进互动的作用。

激发公共情感、塑造集体认同有利于动员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长期以来政府一元主导的治理结构、群众公共意识的缺失导致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积极性不足。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需要公众等主体树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态度参与治理过程、贡献治理智慧、享受治理成果。情感在动员主体参与、提高内生动力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核心是唤醒公共情感、树立集体认同。通过唤起治理主体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投身公共事务的激情、互帮互助的温情等公共情感,能夠增强民众对基层社区和国家等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提高对集体的归属感,显著强化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提升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自觉性和行动积极性。

此外,情感的关系主义向度能够增进主体间互动沟通交流,强化社会联结。现代社会流动性增强,依靠社会分工形成的天然联结难以承担治理功能,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如何形成公共性联结成为问题。同情、友情等情感天然具有主体间性,可以驱动情感主体与情感对象进行物质交往与思维感受等精神交往,在互动中传递符号、共享情感、建构集体意识,增加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和集体行动,推动不同主体相互了解增强彼此联结。

2 .通过识别矛盾、生成共情促进社会利益整合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其社会利益整合过程需要识别主体联结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隔阂,在此基础上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利益冲突。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要素可发挥识别矛盾、生成共情的作用。

共同体中主体利益分歧是社会治理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情感可以作为信号显现矛盾,为利益协调提供认知前提。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需要坚持整体性思维,深入社会矛盾表象探寻其根本性的利益关系,避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但深层利益关系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马克思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提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1 3],指出了所有制即生产关系与利益关系对情感的决定性作用。在现实中利益冲突通常会通过愤怒、嫉妒等情感形式与矛盾双方的情感冲突显露出来,情感的叠加又加剧了矛盾冲突,因此情感可以作为社会矛盾的识别信号。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治理主体及时发现和把握主体的情绪,通过各种渠道识别生气、焦虑等情感背后隐藏的利益关切,进而解决相应问题,避免矛盾激化发展成为恶性事件与群体性问题。

更进一步,情感还可通过增进矛盾双方的共情促进相互理解,在识别基础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利益冲突。情感相对于利益关系,不同主体间的共通性和可感性更强,这是共情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共情理念、将心比心的情感原则,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应对矛盾的重要思维基础。可以通过情感共鸣促进不同主体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意识到其他主体的行动出发点以及利益诉求的一定合理性,进而促进不同主体间相互理解和让步,在此基础上实现包容共生与利益协调。此外,我国法治等现代性要素在很多治理场合还未完全深入群众的认知,人情、面子等传统的情感依然影响着个体行动逻辑与处事原则。通过人情往来可以增加沟通机会缓和矛盾,以较低成本解决利益冲突。同时权威主体将情感纳入矛盾纠纷化解过程,可以更好理解矛盾双方的情感意涵和价值思维,找到面子、尊严等心理症结,更温情有效地和当事人沟通,增强自身话语的说服力,助力利益协调。

3 .通过规制行动、强化激励促进社会价值整合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更进一步需要将其社会主体整合和社会利益整合中的情感观念凝结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形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认知共识和行动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要素可发挥规制行动、强化激励的作用。

一方面,在一系列利益协调达成共识的过程中,被自觉不自觉触发和使用的情感体验会逐渐汇聚和扩散形成制度化的情感规范,成为价值形成和价值判断的重要因素,规制成员行动。当同情、耻辱、激愤等短暂却强烈的个体情感在利益协调中多次出现,促使利益主体调试甚至规制自身行为,展现出良好的治理成效时,就会引起人们的模仿和运用,逐渐内化为会被某种事物和场景所触发的自然情感,沉淀为一种具有实体意义的准则和氛围。身处场域中的成员共享相应的情感体验并被要求进行相应的情感表达,否则就会遭受到其他成员的负面评判,从而成为价值判断的基础,演变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念,推动情感体验的再生产,影响着成员的社会行动。

另一方面,积极的声誉激励供给有利于塑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情感淡薄与道德冷漠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突出表现为社会信任水平较低、个体责任感较弱,重建行为准则、重塑道德规范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任务。社会要形成良好氛围,需要为树立公共理念、履行公共义务、参与公共治理的理念和行为提供积极的情感反馈,为注重责任、奉献自身的主体点赞支持,对情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宣传表彰。通过增强主体的收获感和满足感,激励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带动提升所有成员的道德水准,形成互帮互助、协同共治的价值氛围,正确的情感导向和激励可以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良好的道德与价值基础。

四、情感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路径

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需要注重将治理体系及其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治理实践中,可以融合情感的作用机制,沿着价值、主体、结构三条路径增进情感与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互动,充分发挥情感要素的治理功能。

1 .整合情感资源塑造价值基础

情感是蕴含在人心中最深厚的观念,与价值双向滋养。实践中要整合情感资源、激发积极情感,发挥情感在凝聚价值共识、培育公共伦理中的作用,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塑造良好的价值基础,并在个体社会化中发挥价值濡化的作用,促进情感结构在个体层面的再生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资源,讲信修睦的和谐情感、推己及人的共情理念、尊老爱幼的道德规范等仍然留存在人们的人际交往、生活理念、文化习俗中。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需要通过特色文化活动、民间仪式、家风建设等形式唤起人们存留的传统优秀情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将传统情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贯通,促进传统情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现代社会治理需要的义利观、价值观。

愤怒、冷漠等消极情感会显著影响社会治理。各级干部尤其是社区干部需要定期深入群众和群众建立日常联系,及时识别群众近期的负面情感以及情感背后所指向的问题,化解群众在家庭工作等不同方面遇到的困难,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采取必要的措施回应群众需求、化解负面情感,从而获得群众的情感认同与情感支持,实现矛盾与情感的辩证转化。

拓宽媒介渠道广泛宣传积极情感与公共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 1 4],社会治理共同体各主体都要树立起爱国主义、人民情怀。网络媒介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抖音、快手等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视频形式与民间表达吸引人们关注。通过新兴媒介平台可以最大范围地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公共情感,推动情感的聚焦、生成和扩散,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观念转化为个人的向往、追求与情感认同,形成社会自觉的情感准则和行动尺度,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

2 .增进情感互动推动主体参与

主体互动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促进情感生成和传播的重要场景。实践中要认识到基层干部和民间权威具有掌握治理资源和地方性知识的特点,发挥好二者的作用,通过增进其与群众的互动提升彼此熟悉度和群众对集体的归属感,实现社区从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的转化,形成生活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构建治理共同体。

基层干部要以学习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积极在社区工作中融入情感要素,重建居民的精神家园,提高居民对集体的情感归属和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有学者指出“枫桥经验的独特之处在于社会治理者不只是简单地按照规章制度冷冰冰地完成规定动作,而是在复杂的人心和情感上想了很多办法”[ 1 5]。基层干部要认识到近代家庭解体释放了个体活动空间和意义空间,要在工作中多些温情与耐心,建立和群众的有机联系,并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动员民众参与社区活动,增进邻里情、促进彼此融合,使民众在社区建设中获得意义感,培育民众对基层共同体的情感,提高公共事务参与积极性。广东佛山的“创熟”工作就是以党建为引领通过节日活动、社区共建等方法创造熟人社区,增进治理温度,唤起居民公共精神参与社区治理,最终实现“善治”。[ 1 6]

相比党员干部等传统治理主体,乡贤等民间权威与民众具有熟悉度和廣泛的社会联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与情感需求,要注重其在形成情感认同中的作用。一方面,民间权威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通过示范带头作用参与治理共同体建设,提升群众积极性。另一方面,民间权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可以承担起活动组织者、治理主心骨的角色,回应人民的情感需求。通过开展精细化的情感工作和符合群众需求的公共活动形塑共同记忆、树立共同目标、培育公共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和组织程度、增强民众公共事务参与意愿,自下而上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3.加强情感联系优化治理结构

情感既是优化治理结构的手段又是优化治理结构的动力,可以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方向促进国家与社会的有机联结,更好地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方面,发挥情感的动员和协调作用,可以加强国家—社会有机联系。针对政府部门回应意愿不足的情况,公民可借助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发展,通过媒介平台唤起大众的同情心理,在法律范围内联合起来表达利益诉求,情感汇聚形成的舆论浪潮吸引着社会注意力,自下而上地督促政府部门满足群众利益诉求。国家要消除全能型政府一元主导的思维,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向社会增权赋能,积极主动回应并满足群众情感需要与利益诉求。干部要铭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在为人民服务深厚感情的引领下主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诉求,加强与群众的联结沟通,增进党群联结。总之,要利用情感推动不同主体的交流,防止情感治理演变为单一的情感动员,促进国家和社会关系协调。

另一方面,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展居民参与渠道,可以将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制度化,畅通情感表达,塑造积极情感。用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及时了解群众的诉求,并向行政机关反映。政府部分也要及时汇总与回应群众意见和需求,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激活群众监督制度、社情民意反应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使群众能够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制度建设中拉近人民与国家机关的心理距离,加强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感情和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支持,实现情感的双向互动,从而汇聚共识实现多元主体共治。

五、情感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限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时性在社会治理中表现为治理场域和治理要素的复杂性,由此,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要从整体性思维出发,充分思考情感要素的特性,鉴别情感要素与各治理领域的契合程度,界定情感要素作用的边界与限度,促进各治理要素有机结合。

1.情感的生活性及其治理场域限度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包含多个治理场域,例如基层共同体建设、城市管理、社会组织、社会治安。[ 1 7]借鉴国家—社会视角可以从纵向将社会治理共同体场域简单划分为社会整合和政治整合。社会整合强调基层社会这一治理的基础和末梢,在微观层面促进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益协调、形成规范;政治整合强调社会各主体的凝聚,在宏观层面实现社会结构优化,推动党、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社会主体实现责权利统一。情感在这两个层面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及限度。

情感的生发主体是现实具体的人,具有生活维度。要在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发挥情感在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中的作用。基层干部可以发挥情感和谐邻里关系、唤起社区情感、动员主体参与的微观作用机制,促进社会整合。但是情感塑造的共识具有一定边界。群体内共同情感促进了彼此沟通联结,但在更高层面上内部成员对各自群体的情感认同构成了不同群体的边界,形成个体的情感偏好影响事实判断,加强了不同群体间的理解难度,反而不利于共识达成。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建构对更高层次集体的情感认同以形成群体间交流的情感基础。

在政治整合层面上,国家可以广泛宣传激发公共情感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党政组织通过政治教育等方式向党员干部注入公共性情感,加强党员干部个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而主动与社会各主体进行联结。但在价值领域之外,情感在政治整合中承担的功能有其限度,政治整合首先需要领导核心与稳定的规则规定治理结构,情感的过度介入反而会导致各社会主体关系、责任、权利界定模糊等问题。从历史维度上看,传统中国依赖情感建立社会联结,社会整合强而政治整合弱,地方宗族势力强盛而国家基础性权力不足,导致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凝聚各方主体,加强政治整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政治整合层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依靠严密的组织体系、使命型政党的价值驱动、带领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合法性,统合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随着中央社会工作部的设立,社会组织与企业等主体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党的整合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2.情感的非正式性及其治理手段限度

情感与理性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自亚当·斯密开始人们就在讨论道德情操与利益的关系。在治理领域,情感与理性可以具体化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步入现代以来,工具理性成为政治制度设计的原则。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情感要发挥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功能,与正式制度互动协同共同应对治理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1 8]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群众心中还部分保留着“无讼”的理念,希望优先通过非正式制度化解矛盾,這为情感发挥作用提供了现实基础。治理中要依靠治理权威的情感资源与人情等基层互动逻辑化解矛盾。

但需要认识到运用情感是基层工作的技术性策略,这一非正式制度发挥的作用有其限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转型中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加剧、社会权威式微、群众观念更新,情感作用的基础逐渐弱化。另一方面,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情感作用的发挥依靠干部个体能力,治理效能因个体能力不同而出现差异。而且情感容易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消散,需要干部和民众不断花费资源和精力进行互动,巩固情感联结。情感也容易受他人影响,从而造成情感控制等情况,将情感工具化,从而削弱情感的价值蕴味。而且个人情感可能会破坏正式制度所蕴含的公平性、权威性,出现情感异化、消解规则边界等情况。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的那样,“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正常的人际关系被扭曲,情感发生异化,哥们义气代替了同志友谊,上下级关系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干部为人情和关系所累,党性原则和群众感情日趋淡漠”[ 1 9]。

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要加快推动民主、法治等正式制度的建设,增强社会治理稳定性与公正性,在党群关系上就体现为不能仅仅依靠情感想象,而是要将群众路线制度化,不断健全党员联系群众的制度渠道。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要实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和配合,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推动现代治理体系不断优化。近年来党在乡村治理领域不断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2 0],具有情感意涵的德治发挥着价值指导作用,在制度维度外增加了温情内涵,也更契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法治则框定了现代社会的行动与价值底线,具有强制力,为情感上的崇德向善发挥保障作用,两者在边界明晰的互动中相得益彰。

六、结语

尽管对于共同体与社会两种组织方式何种更为有机和有效有所争论,大部分学者认同现代性的一大特征是从共同体到社会、从同质到异质的转型。面对社会治理领域的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致力于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同体的情感意蕴呼唤将情感嵌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情感也为社会治理共同體建构提供了诸多思路,在凝聚共识、团结主体、优化结构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社会治理共同体内涵中所蕴含的在分工分化的现代社会领域建立凝聚统一的共同体的尝试,本身就呈现了情感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必要性与可能性方面的张力。在共时性的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好情感这一兼具传统与现代、特殊与普遍意涵的治理要素,实现国家与社会、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结合,应对多层次治理挑战,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不断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5 4.

[ 2] 陈金龙.从情感维度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1( 3) : 1 6 - 1 9.

[ 3]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 9 9 9: 5 2 - 5 3.

[ 4] 成伯清.社会建设的情感维度———从社群主义的观点看[ J].南京社会科学, 2 0 1 1( 1) : 7 0 - 7 6.

[ 5] 张贤明,张力伟.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逻辑、价值目标与实践路径[ J].理论月刊, 2 0 2 1( 1) : 6 1 - 6 8.

[ 6] 高飞.梯度情感动员的双重过程: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递进逻辑[ J].中国行政管理, 2 0 2 2( 4) : 5 5 - 6 2.

[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5 7: 4 6 8.

[ 8] 欧阳康,熊治东.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情感意蕴及其当代意义[ J].世界哲学, 2 0 1 8( 4) : 5 -1 3, 1 6 0.

[ 9]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 0 1 5 - 1 0 - 1 5( 2).

[ 1 0] 孟子[ 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 0 1 0: 7 .

[ 1 1] 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情感意蕴[ J].江苏社会科学, 2 0 2 2( 1) : 1 - 7, 2 4 1 .

[ 1 2] 裴宜理.重拾中国革命[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1 1( 5) : 2 1 - 3 1, 1 5 9 .

[ 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5 7: 1 4 9.

[ 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6.

[ 1 5] 汪勇,周延东.情感治理:枫桥经验的传统起源与现代应用[ J].公安学研究, 2 0 1 8( 3) : 1 -2 3, 1 2 3.

[ 1 6] 文宏,林仁镇.情感嵌入: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现逻辑———基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实践考察[ J].社会科学研究, 2 0 2 3( 2) : 4 3 - 5 2.

[ 1 7] 赵东来.习近平社会治理观探析[ 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 0 2 2( 3) : 1 5 8 - 1 6 5.

[ 1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4: 1 0 5.

[ 1 9]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1 5: 5 4.

[ 2 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E B /O L].( 2 0 1 9 - 0 6 - 2 3) [ 2 0 2 3 - 0 8 - 2 3]. h t t p s: / /w w w. g o v . c n /z h e n g c e /2 0 1 9 - 0 6 /2 3 /c o n t e n t_5 4 0 2 6 2 5 . h t m.

(编辑:王然)

猜你喜欢
嵌入治理机制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论我国网络表达的治理机制与转型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研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安置农民参与社区公共环境治理机制构建
论思政课对大学校园网络谣言的防范及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