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兴趣选择、兴趣分工、兴趣导向,有助于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具体实施策略为:开展学生职业兴趣选择调查,明确学生的能力与兴趣点,确定班团干部职位;落实兴趣下的班务分工,制定分工与量化细则,进行班级精细化管理;构建兴趣导向下的成长目标与愿景,汇聚班级各类资源,进行及时与合理的激励。
【关键词】班级管理;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班级管理S-D-G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3-0073-04
【作者简介】黄世保,广东省雷州市第一中学(广东雷州,524200)教师,二级教师。
班级化管理是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生管理模式。要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不管是管理环境、策略,还是管理态度、目标等方面都需要优化。本文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探讨班级管理策略,在厘清当前班级管理困境的同时,深入挖掘内在规律并进行创新,融合了学生职业兴趣的选择(Interest Selection)、兴趣下的班务分工(Labor Division)、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导向目标(Goal-Orientation)三大方面,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班级管理的创新策略——“班级管理S-D-G策略”。
一、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班级管理S-D-G策略”的可行性
班主任虽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组织者但精力有限,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和实践者因数量较大而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力量。要充分提高兴趣指导下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有效性,班主任可以基于霍蘭德职业兴趣理论,从兴趣选择、兴趣分工、兴趣导向三大方面进行思考并探讨可行性,即设法激发和挖掘学生的管理兴趣,合理进行学生兴趣下的班务分工,以及提高兴趣导向下的目标期待来增加学生的管理热情。
1.提供兴趣选择,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行合理定位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兴趣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则称为职业兴趣。[1]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可划分为六种职业兴趣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每一种类型构想均有相应的操作定义和内容。霍兰德以职业兴趣理论为依据,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和自我导向搜寻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2]当前,职业兴趣量表主要用于大学生职业的选择和指导,但其对中小学生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结合职业兴趣理论,班主任可以灵活对学生进行职业偏好量表、自我导向搜寻量表或自编兴趣调查表的测查,大致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从而更容易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学生管理兴趣定位,充分挖掘学生的管理能力。
2.兴趣下的班务分工,兼顾能力培养与管理效率最大化
班级管理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单纯依靠班主任一人之力是不够的,还要充分依靠班级学生的力量。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和谐局面,有利于高效完成班级事务。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热情,符合学生兴趣的管理分工,有利于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同时,班主任要留意频繁的重复工作给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厌倦情绪,并定期进行兴趣下的班务分工调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其他感兴趣的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兴趣导向下的目标与期待成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动力源泉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班主任要充分挖掘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给予学生更多的期待,同时要尽可能地制定合理的驱动目标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人们对历经艰难而取得的成绩,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这种成就感会激励他们去争取更大的胜利。一方面,班主任的激励目标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达成的,同时要提供必要的激励和帮扶措施;另一方面,学生以班主任提供的兴趣导向目标作为方向,并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实现目标,两者相辅相成。
二、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班级管理S-D-G策略”的实施路径
笔者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将学生的兴趣选择、兴趣下的班务分工、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导向目标有效地融入班级管理,形成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班级管理S-D-G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开展学生职业兴趣选择调查,明确学生的能力与兴趣点,确定班团干部职位
“班级管理S-D-G策略”中,兴趣选择包括合理调查和综合分类两大模块。首先,班主任结合职业偏好量表、自我导向搜寻量表或自编兴趣调查表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综合调查结果。其次,班主任对综合调查的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并归类,以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为参考,将所调查学生的兴趣情况针对性地划入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这六种职业兴趣类型当中,并结合班级管理职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大致融合(见下页表1),作为选择班级管理干部的重要参考之一。学生职业兴趣信息除了作为确定班团干部的参考之外,还可以作为学生小组组合、活动参与、班级任务分配、学生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2.落实兴趣下的班务分工,制定分工与量化细则,进行班级精细化管理
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分类,结合民主、自愿及推荐等原则,班主任充分对全班学生进行日常班级管理及学习、生活的定位。为了确保班级管理严谨、有序、高效,班主任再结合学生职业兴趣特点进行具体而科学的班务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都能得到能力上的锻炼与提升。具体来说,班务分工主要从制度规范与精细分工两大方面着手。其中,班级制度规范可以由全班集体讨论通过,这对班级管理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也是衡量班级管理成效的主要标准,包括班团干部分工细则标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标准、班级活动参与奖惩细则、班务分工量化标准等。班主任通过制度化管理,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自主参与、自我成长的优良品质。而精细分工则是班务分工的精髓,不仅要做到“精”,还要做到“细”,“精”指精华、精简,“细”指细微、细致,要凸显“每个学生有事做,每件事有学生做,每件事都有时间做,事事都能准时做”,以此实现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效果最大化。
3.构建兴趣导向下的成长目标与愿景,汇聚班级各类资源,进行及时与合理的激励
班级管理的动力来源于学生的上进心和班主任的激励举措。以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为参考,班主任要重点挖掘兴趣导向下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目标动机和目标激励。目标动机即班级管理的目标愿景,包括班集体愿景(优秀班集体、阶段性集体荣誉等)和学生个人愿景(学生荣誉、阶段性成长、精神鼓励等)。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兴趣导向目标的思想教育,而且要以实际行动为学生设定多层次可达成的目标,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有期待和方向。目标激励是学生实现目标愿景的重要动力条件,即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并顺利达到目标给予条件及排除障碍。具体来说,班主任要对参与班级管理的学生进行定期跟踪和必要指导,及时引导学生走向合理而高效的管理方向;通过家校合作、校外赞助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奖励并树立榜样,强化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班级管理的动力。
“班级管理S-D-G策略”在具体应用中还要结合地区、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学生职业兴趣问卷的编制要符合本校学生实际,应用于不同班级时可以适当调整;班级管理精细化分工不仅要在班团干部工作上进行分工,还要体现在全班学生日常管理上,形成分工整体化;目标导向管理重点在于定标、跟踪、指导和奖励,明确奖励标准,形成制度规范,并充分利用家长力量给予支持;在具体的班级实践中,可以尝试从学生综合成绩、班风、科任教师反馈三个方面进行横、纵向比较,以检验该策略的应用效果。
综合分析,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班级管理S-D-G策略”有助于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参与班级管理的合理定位和精细分工,利用合理目标和激励措施引导学生参与管理,使得班级管理更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王来顺.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及其现实运用[J].求索,2009(7):160-161,116.
[2]张晓楠.拓宽对自我导向搜寻量表(SDS)解释的理论探索——基于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71-72.
责任编辑:汤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