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情绪;辅导关系;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3-0068-02
【作者简介】吴蓉,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8)教师,高级教师。
本期三个个案分别是入园两周躁动不安的小朋友,忍不住发脾气时用手捶墙的七年级男生,还有考试后情绪崩溃、痛恨自己没用的高三男生。他们虽然外在表现各不相同,但是内在相似——情绪混乱,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应对当下环境。三位心理健康教师都能看到来访学生的困难,做他们的“情绪调节器”,促进来访学生改变。
一、儿童的情绪世界
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在世界,而情绪是内在世界的重要部分。发现、熟悉和发展自己的情绪世界是儿童建构自己生命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
很多儿童不能像了解外在世界那样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们的感受、想法和应对是僵化而迟钝的,只能从单一的角度看到那些与自己情绪相符的“事实”,如我明明应该很优秀,可考试总是失败,我是个没用的人……他们意识不到,是情绪带来了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并盲目地将这些看法当作“事实”来接受,并作出自动化的反应。如果一个人陷入自己的情绪而无法分辨真实情况,那么对现实的认知就容易失真,也无法选择好的方式应对现实中的挑战。
同时,对情绪缺乏认识的人容易冲动行事。一个人被情绪主导且对此无觉察时可能会将情绪直接“付诸行动”,如在教室和操场乱跑且无法安静地参与集体活动,忍不住发脾气时用手捶墙。这些行为会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及个人发展。
未被觉察和接纳的情绪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被扭曲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他只能看到、听到、想到那些与自身情绪相符的内容。一个人如果长期被同一类型的信息“浸泡”,就会对自己和世界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核心认知,如“我是一个坏孩子,到哪里都被讨厌”“我不可爱,别人都不喜欢我”“我很糟糕,很没用”。这会让人陷入一种循环,即越消极就越容易看到令人沮丧的世界,越会对世界和自己丧失信心,也越难以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二、从情绪切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心理学教授舒尔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孩子在早年经常无法对情绪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但是良好的情绪状态又是大脑健康发育的必需,因此成人要充当一个“外部调节器”来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三位心理健康教师从来访学生的情绪切入,理解他们传递的信号,和他们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辅导打下基础。
案例1中,4岁的小鱼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难以理解、不知如何应对入园后的环境变化,他只能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给自己和周围环境带来麻烦。心理健康教师发现,小鱼异常行为的背后是孤独症谱系障碍,这让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难以用语言表达感受到的事件和需要。另外,周围环境也难以给他提供支持。心理健康教师通过触摸、拥抱的方式和小鱼接触,给他带来安全感。在小鱼生气、大喊大叫时,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对他的情绪进行涵容。在辅导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充当来访学生的“情绪调节器”,接纳他无法理解和承受的情绪,帮助他加深对情绪的认识、提升对情绪的容纳和调节能力。
案例2中,处于青春期的小星总想发脾气,控制不住时会用手捶墙。新的环境、学习要求、学业困难和同伴交往困难让他感到烦躁不安而又无能为力。心理健康教师看到小星同时存在情绪和人际交往问题,认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调控情绪,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稳定的情绪才更有力量应对消极事件。经过商量,确定咨询目标为提升调控情绪的能力。这是与来访学生建立咨询关系的关键。
案例3中,高三学生小山考试前后的状态差异很大,考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成绩出来后无力、无助和痛苦的状态持续十几天。小山在自大与自卑之间“切换”,想要得到积极关注与肯定,但内心缺乏安全感,渴望被赞美,但又自卑。小山认为自己各方面优于他人,又表现出敏感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师在理解小山的基础上共情到其自我高期待背后的渴望,引导他看到并接纳自己期待被肯定的需求。
三、具体指導,促进转化
肯定和认同来访学生的情绪是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来访学生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另外,具体的指导也会让来访学生明确改变方向,觉察更多的可能性,以及“照料”自己的方式。
小鱼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小鱼失控时用身体接触来稳定他的情绪状态,让他感到安全、获得平静,接着,再用正向强化等措施指导小鱼的行为,营造支持的环境,鼓励改变;小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建立关系的基础上挑战他的不合理信念,从内部和外部寻找并建立来访学生能够发生改变的资源;小山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当好小山“情绪调节器”的基础上,聚焦他的不合理信念,围绕“我是个没用的人”这一核心信念进行工作,提升来访学生的自我价值。
责任编辑:包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