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旋律”到“主流”再到“新主流”
——论我国电影中爱国主义内涵的嬗变

2023-12-01 18:50胡洛岩于鹏亮
声屏世界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主旋律爱国主义文化

□胡洛岩 于鹏亮

中国文化制度建设的探索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为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描绘了宏伟蓝图。[1]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共产党人逐步探索出来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化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共产党人艰辛的探索时期,文化建设作为民族的血脉,在建党初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开展文化斗争。在延安杨家岭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中共中央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系统总结阐述了革命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新中国建设时期,文化同政治、经济一样都是重要的建设内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注重恢复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共同纲领》中所确定的文化建设任务,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批判继承,在学习新鲜事物的同时准确判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解放了对文艺界、科学界的束缚,为广大电影工作者创作热情的迸发提供土壤,继而涌现出一大批精湛而鲜明的红色艺术作品。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提出“二为”方向,同时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艺界掀起了又一轮创作浪潮,市场的加入让文艺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当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文化是文艺界的重要使命。文化自信是主流,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就需要文艺界用更加多样的方式向世界展现。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制度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从艰辛探索到曲折发展到创新发展到昂首前进的四个阶段,都自始至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党的文化建设不竭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精神和电影的命运交织

回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有党的政策在指引。电影作为一种带有突出政治意识和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其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主流价值观、审美观等。电影的播放重点在于能够汇聚力量,不同类型的影片在节日、纪念日播出的意义远高于电影本身,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观看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加之电影的翻拍、重映、重播,让人们与电影的情节产生情感共鸣,能为观众的情感提供寄托。电影的爱国主义精神往往隐藏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事手法、艺术手法中,通过对感情和情绪的调动、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机制,准确把握观众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认知过程及行为反馈。[2]今天我们处在文艺生产大变革和人民审美水平日益提升的新时代,爱国主义电影和其蕴涵的爱国主义元素已经步入新阶段,即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和类型电影的主旋律化。[3]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国电影发展的整个过程,其既是一种社会规范又是一种政治原则,既是一种道德标准又是一种民族情感。

主旋律电影(1987-2001)

电影创作的寻根与反思。电影一直都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表达方式,电影在适应中国国情的过程中必将加入新的元素,即吸纳、汲取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久而久之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的大门对外敞开,大量的西方价值观冲击着中国市场,1987 年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自此我国主旋律电影才逐渐以丰富的故事题材和叙事手法占领国内的电影市场。[4]对主旋律电影的认知逐渐达成了共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国时代精神的国产主旋律电影和展现党的政策纲领文件要义和反思军队光荣伟大成就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建军60 周年和三大战役胜利40 周年的特殊历史时刻,影视界在电影文化政策的指导下为国家重大庆典奉献了一系列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大决战》《大进军》《开天辟地》等。这一时期的电影题材呈现出多样化、类型化的特点,但缺乏的是对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的关注,缺失对真实生活的体验,让意识形态的展示显得过于直白。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在江泽民同志的总结下升华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1996 年,广播电视部还提出了“9550 工程”,主旋律电影逐步确立了在中国的主流地位,电影创作也迎来了新的高潮,英雄故事和战争史诗总能够将人们的爱国之心凝聚,浓浓的情感元素是主旋律电影的显著特点。

对英雄的认可和崇拜。主旋律电影的爱国主义精神流淌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革命历史题材结合时代主流意识,加之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艺术改编,打造出丰满的故事情节,刻画出饱满的人物形象,感染力十足。主旋律电影紧跟时代潮流,在创作中加入更多视听语言的讲述方式。对主旋律电影而言,塑造主流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为奋进中的中国人民接续奋斗鼓舞士气,让观众饱含热情撸起袖子加油干,体会影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5]在观看主旋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很容易认可英雄人物,在中国人共通的符号系统中这就是最直接的爱国表现。主旋律意识形态的英雄形象必不可少,这一时期的影片整体上体现出雄浑激荡的美学风格,塑造出许多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中华民族英雄辈出,电影赋予了英雄形象新的内涵。

对重大革命历史的追思。锚定中国共产党党史历程中具体战争时期的某地区战争,将历史节点上的战争史实故事呈现在大荧幕上,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战略思想指引下,夺得革命胜利的硬实力具象得到有力彰显与精湛构筑。[6]主旋律电影对重大战役和重大军事事件叙事主题有着重点呈现,那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的最好措辞。中国共产党的硬实力能够清晰展现,又显得那么亲切可感,共产党军队的形象及其所承载的硬实力是当今中国人民感觉到骄傲和挺起胸膛的坚实底气。在抗日战争背景的影片中,中国共产党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持久战的方针,开展敌后斗争工作,我军不拍牺牲、服从命令听指挥、令行禁止的组织纪律和拥有革命情怀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主流电影(2001-2012)

电影并入产业发展轨道。从电影形态上看,“主流电影”有三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艺术电影的商业化。[7]主流电影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相对于非主流电影的电影就是主流电影,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主流的电影形式,主旋律电影的出现背后是政府的扶持,依靠政策规范和资助,主旋律电影也能很好地存活在市场上,但在这样的氛围下生存,必然会产生许多“孤芳自赏”的电影,因此主流电影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外加市场经济的发展,主流电影在此便应运而生。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入世给主流电影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国家广电总局陆续发布了《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电影管理条例》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好莱坞电影冲击中国市场和中国电影的政策和规定。面对电视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主流电影迎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似乎上升成为一种国家意志,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民族自豪感与时代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主流电影通过各种叙事方式对革命先辈的伟大事迹和历史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多展现崇高的革命信仰和民族精神,是中国人鼓励激励后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主流电影与其说是对历史的再现,不如说是对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年代的诠释,电影中我们的先辈也和我们一样,平凡或平庸,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敢于牺牲的信念,推动着整个国家向前发展。电影媒介对于西方社会来说是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新闻媒介在国际传播中逐渐衰微,加之过于传统的国家形象片,政治性、主观性浓厚,遭到西方社会的排斥。新时期的主流电影注重国家形象的塑造,种种反馈也让电影从业者反思如何更好地构建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市场化行销策略的探索。主流电影曾被认为是支撑我国主流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同样的,由于它也是时代的选择,在受众群体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在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主流电影”成为21 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界讨论最多的话题。《建党伟业》《集结号》《梅兰芳》等主流电影是商业片的成功范例,导演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呈现方式,视听效果震撼人心,票房收入可观,影片中体现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被牢牢地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开放性和价值观的结合使得主流电影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电影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契合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融入了政治意识形态理论,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新主流电影(2012-至今)

对传统主流电影的改良。 新主流电影最早于2000 年提出,但发展成熟是在2012 年之后。新主流电影是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影新生面发展的概念凝聚,[8]新主流电影在呈现方式上不同于主流电影,它的“新”在于美学表现上,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以新时代主流价值观为源泉,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明星中心制,打造精致的电影道具,利用精雕电脑特效等。新主流电影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中国式审美”在大国崛起的进程中逐步成型,建设文化强国,诠释民族精神,推动文化传承,彰显中国力量,新主流电影是自豪感建构、文化输出必不可少的一环。新主流电影的形式和内容综合了几十年来电影制作的经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电影工业标准。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发展和探索中国式讲述方式和制作方式,将好莱坞式电影的叙事和中国故事相结合,是改良与创新的可行之路。

电影中的爱国主义观。新主流电影是近年来学界、业界研究的重要现象。新主流电影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定义,但是在业界对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它是对当下的多元文化整合包容的一个存在,是对观众的尊重。《八佰》《金刚川》用真实的画面重提历史,没有选择直接赞扬和展现英雄,而是对准了那些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进行了还原的呈现,没有刻意刻画每一个人物形象,这些小人物汇集起来才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脊梁。《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把视角转移到基层生活,组成中国最基本的单位就是老百姓,用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展现社会主义新生活,传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主题,国家记忆与个人记忆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集体记忆。

商业与艺术的完美演绎。 家国情怀、民族性格是新主流电影的核心,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逻辑的基础上,结合科技手段,通过想象创造出更加灵动性、有感染力的人物故事。[9]新主流电影反映了现实生活,从中获取灵感,真实反映社会变迁。通过主旋律和商业化的运作,此种模式赋予影片以崇高理想的精神内核,把艺术元素融入到电影的方方面面,充分挖掘出主流电影的潜在实力,打造优质的文化产品。《长津湖》等一批新主流电影用类型片的方式解构故事,用细节刻画电影,真实还原了有血有肉的爱国影响。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的同时,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技术方式让创作者满足了市场要求,中国电影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找到了进一步发展新主流电影的方法,进一步推动电影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加真实、有感情地讲述中国经验、中国故事,塑造出融合商业和艺术的中国美学。

结语

从“主旋律”到“主流”再到“新主流”,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时代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带领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一步步探索。我们党始终把握和引领着文艺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新主流电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方式需要在更多方面创新,新主流电影在反映人民生活的基础上,用全新的表达方式诠释爱国、诠释生活,把最纯粹的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人民群众。电影所要传达的国家态度、情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并且拥有璀璨的文化,这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键所在。坚定爱国主义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国各民族爱国人士的共同追求,电影中让人感动的不只是深深的爱国主义信仰,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任,影片的爱国和爱党是主流电影的核心,这是爱国主义生生不息的源泉。

猜你喜欢
主旋律爱国主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谁远谁近?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厦门广电:如何将“主旋律”唱进百姓心坎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