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在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支撑,传媒行业进入到了多维度发展的阶段,结构的变迁和关系的重构带动了新闻场景和媒体生态的变化,社交媒体的受众群体持续增长,公共传播时代正式到来。面对媒体生态大变革,全球媒体都开始寻找新的生存方式,重新挖掘新闻行业的社会价值。建设性新闻与常规新闻存在很大的差异,强调在新闻领域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对新闻行业的发展路径进行重新梳理。基于此,对公共传播时代建设性新闻的媒介角色以及生产实践进行研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建设性新闻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新闻报道形式,强调在新闻生产编制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技巧,在忠于新闻本身核心功能的同时,创造出真实准确且能够引人入胜的报道。建设性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理论实践体系,带动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发展,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满足感。[1]
建设性新闻具备几个较为典型的特征:一是解决特定问题。记者在新闻中不能单纯报道问题,还应该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导向,有学者认为即便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但是也依然能够为受众提供希望。二是强调公民赋权。在建设性新闻中,记者必须始终保持与公众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应该从公众需求的角度报道他们真正想要看到的内容,提出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公众一同进行内容创造,确保所有阶层的人都能够参与进来。三是维护新闻的核心功能。建设性新闻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新闻的核心功能,如扮演监督者的角色、面向政府进行问责、向公众提供有用信息。对比传统新闻中富有趣味性的视频或者故事,建设性新闻的新闻核心功能赋予了其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四是引导积极情绪。[2]对于建设性新闻而言,积极情绪是需要强调的一个核心特征。有研究人员提出,如果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适用于建设性新闻的积极心理技巧有不少,如借助新闻故事唤醒受众的积极情绪;提出建设性问题,引导采访对象畅所欲言等。五是面向未来发展。在建设性新闻中,记者不能只关心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应该探寻未来发展可能性,赋予新闻报道新的维度。面向未来发展与解决特定问题存在密切关联,在新闻报道中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可以激发受众的兴趣,使其进一步关注新闻中提到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增加受众关注未来的可能性。
对新闻角色进行补充。有研究人员对传统的新闻规范角色进了划分,包括监督者、促进者、合作者和激进者,这种角色的划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新闻规范角色之间的界限,确定新闻和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监督角色需要切实提高新闻信息的透明度,[3]确保政府人员不会出现权力滥用、违规办事等问题;促进角色可以作为审议活动的支持者,搭建起相应的舞台,引导公众参与到辩论中;合作角色强调以承诺基础和共同目标为前提,建立媒体与政府的合作伙伴关系;激进角色通过积极的谴责推动社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完善。上述四种角色在实践中很好地阐述了新闻行业的理想、动机以及导向原则。
建设性新闻不再只是反映现实,也在新闻领域引入了新的规范性角色,即建设性角色。在传统新闻中,新闻记者的角色是观察者和监督者,具备一定的超然性,新闻行业的主要目的体现在信息传递、舆论引导方面。与之相比,记者在建设性新闻中扮演的角色更加丰富也更加积极,需要选择好问题的来源及角度,使整个事件变得更加具有可见性,为社会向前发展提供推动力。记者在作为建设性角色时不再只是传播坏消息,而是通过调查、解释和记录等方式,制定出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案,引导公众将注意力转到社会变革前景方面,以此来培养出更加具备生产力的公民意识。[4]
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建设性新闻在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报道的同时,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对新闻事件的走向进行干预。具体来讲,建设性新闻可以将发现的社会问题进行报道,传达相应的政策主张,通过报道的方式介入到社会治理中,关注核心问题的同时推动社会建设,对社会群体的情绪进行正确引导,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以此来形成社会合力。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建设性新闻逐步成为了对公众和政府关系进行平衡的重要中介,在面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引导公众选择政治经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或者解决公众所反映并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当公众对新闻媒体生成了信任感和认同感,也就是对政府产生了情感认同。在正确的价值引导和理性规范下,这种共鸣的社会情绪会转化为社会行为,公众在认同政府的价值导向的同时也会支持政府决策,促进社会治理。[5]
对建设性角色进行反思。积极参与可能引发的新闻偏见是建设性新闻面临的最大挑战,有研究人员认为建设性报道应该归入到宣传而不是新闻的范畴,记者在新闻中提出建设性意见可能会影响到新闻的本质。在新闻学研究领域中,如何准确确定新闻与宣传的界限,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问题。客观性支持者认为新闻本身的单一性是其与宣传存在的最大差异,批判性支持者则认为新闻与战略传播存在密切关联,新闻行业的宣传是不可避免的。建设性新闻记者被相关学者称为“变革代理人”,因为其不再将自身放在超然的位置,而是呼吁公众将目光放在正在发挥作用的社会变革方面,以此来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相比较而言,建设性新闻角色较合作性角色有更强的独立性,较促进性角色有更强的针对性,较监督性角色有更强的忠诚性,较积极性角色有更强的公正性。同时,建设性新闻角色本身并不会排斥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和负面信息,而是要求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能够将公共利益作为核心导向,积极寻找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公德的形成提供正能量叙事。[6]
在建设性新闻生产实践中,存在三个不同层面的目标,一是微观层面的目标,要求受众在接触建设性新闻后能够获得更好的感官,消除对于社会的负面看法;二是中观层面的目标,媒介工作需要获取更大的受众忠诚度,增大覆盖面,提高阅读量,其所塑造出的媒体品牌也应该被认为是有益的;三是宏观层面的目标,要求在新闻报道中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进步。建设性新闻强调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一种公共传播背景下基于公共生活的新闻理念,若新闻播报一味报道负面新闻,实际上也违背了其核心职能,即对现实的客观描述。积极心理学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使得记者能够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对现实进行报道,也使得新闻报道中的建设性元素在新闻信息采集、新闻制作等环节得到了有效应用。在公共传播时代,建设性新闻的生产实践体现在多个方面:
新闻框架:关注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十分符合新闻领域的社会职责理论,[7]这一理论强调记者在制定相应的新闻决策时必须关注社会最佳利益。新闻记者可以根据一定的技巧,围绕问题的解决方案编写新闻故事,这里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寻找与众不同又或者能够对事情进展进行讲述的故事,由此产生具有价值的新闻片段。二是用数据为故事提供支撑,优秀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能成为一个良好或可靠性的解决方案或者新闻故事,因为很多报道都属于调查的性质,必须有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三是解决方案中存在的冲突并不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其所凸显的是在对问题进行回答时的紧张感。
未来导向:关注当下应对策略。借助预测模拟的方式,可以对未来导向元素进行研究,有效的模拟可以帮助人们提前预见整个事件的发展情况,并且感受由此带来的快乐或者痛苦。有研究人员提出,相比较以往基于习惯的行为,这种基于目标的行为有着更强的有效性。[8]建设性新闻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元素,即“当下如何”。建设性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强调的一般都是“未来应该怎样”,而未来导向可以借助“当下如何”来实现,例如记者可以向信息来源询问如何解决问题,明确其所设想的进展情况等。
新闻采访:阐述问题解决措施。建设性新闻采访可以帮助公众了解之前无法深入的领域,更加准确地来描述问题。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建设性新闻采访中,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帮助记者从采访对象身上得到具备建设性的答案。具体来讲,一是线性问题,通过对事件基本情况的调查(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原因等)得到事实层面的信息。二是循环问题,需要结合问题相关背景提出相应问题,如“油价上涨对你有什么影响”。三是反思性问题,记者可以针对特定主题提出全新的观点,[9]引导采访对象思考问题,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例如“你认为在面对疫情封控的情况下,应该怎样才能保障安全?”四是策略性问题,记者可以借助相应的话术引导被采访者承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应该怎样做,什么时间做最合适?”对比常规的新闻采访,建设性新闻采访体现出了很强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对循环问题和反思性问题的合理应用,能够对被采访者进行引导,使其通过自主思考重新对问题进行审视和评估。这样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并不会影响新闻的核心价值,其遵循的是客观、中立的原则,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过度简化以及强势控制的情况。[10]
赋予权力:共同创造新闻内容。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网络与传播网络都能够产生传播新闻,不过两者相互独立。在新媒体时代,借助社交媒体的桥梁作用,两者逐渐重合,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为民意的汇聚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保障了社会治理的实施效果。在公共传播时代,单纯报道新闻事件并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对于建设性新闻媒体而言,应该有着更加积极的角色定位,不单单要扮演好信息传播平台的角色,也要能够对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交流,加强记者、群众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开展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推动问题的顺利解决。想要真正达成这一目标,应该重视建设性新闻的应用,引导受众参与进来,共同创造新闻内容。不同于传统媒体采用的新闻议题形式,建设性新闻以记者为核心,通过设置论坛热线板块、网站投稿板块等方式,广泛征集素材,使得各个领域的受众群体都能够参与到新闻内容创作中,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受众在贡献新闻内容时,提交的可能并不是富有信息性的新闻内容,而是包含人情味的材料,因此借助共同创造的方式,能够将受众带入到相应的新闻生产过程中,形成理想的共同创造过程。[11]
在公共传播时代,建设性新闻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注重应用积极心理学,以公众、未来以及行动作为导向,推动新闻理论和实践体系建设。建设性新闻并不仅仅被局限在正面新闻报道中,其所强调的是积极的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对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实现新闻行业在公共传播时代的价值重构。建设性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信息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公众可以参与到新闻创作中,以此培养公民意识和公共话语,继而带动社会进步。新闻行业应该引入面向未来、解决问题的理念,对传统新闻规范的角色边界进行拓展,借助建设性角色以及价值取向,提高新闻报道的品质,将媒介在社会治理中的使命与担当体现出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