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课程建设研究

2023-11-30 23:43罗锦鸿郭奕文邵钧麟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产教融合

罗锦鸿 郭奕文 邵钧麟

摘要:文章以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联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建设三维目标不明确、体系融合程度不高、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并深入探究中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课程建设。

关键词:产教融合;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建设

2022年,湖南省确立了“三高四新”的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提出了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为了响应此政策,省内中职院校必须和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双主体”的育人模式。课程建设是产教融合的着力点与突破点,课程建设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常德中专)与中联重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双方共建的中联产业学院正探索智能制造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

一、中职智能制造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探索

(一)探索产教融合的三维目标

目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行业希望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这一核心理念,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此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三维目标对课程建设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探索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要想建立有产教融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必须从课程入手,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基础到核心的原则,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常德中专通过调研中联重科的岗位需求,明确企业的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员和柔性生产线操作员的岗位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建设的方向,初步拟定了部分课程,涉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如表1所示。

(三)探索产教融合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建设

中联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由常德中专与中联重科组建的中联校企合作组负责,组长由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及成员由双方其他领导担任,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行使中联产业学院重大决策权。

通过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中联产业学院可以讨论决定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相关事项,组织开展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合作,为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智能制造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中的困惑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建设探索,常德中专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产教融合有了长足的发展,课程建设也初具雏形,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第一,三维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三维目标的陈述不够准确,不知道如何确定产教融合的三维目标;第二,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程度不高,课程建设中企业导师参与不足,课程未能承上启下,缺乏连贯性,部分课程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且缺少企业人才的支持;第三,师资总量和质量不足,“双师型”教师占比只有27.3%,初级职称教师占比54.5%。

(一)三维目标不明确

第一,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存在困难。部分教师认为现有三维目标过于笼统、模糊,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往往只能机械地模仿,导致三维目标未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第二,对三维目标的陈述不够准确。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存在困难,导致对三维目标的陈述比较模糊,无法准确表达应有的意思。第三,不知道如何确定产教融合的三维目标。产教融合怎样在三维目标中体现呢?通常来说,教师是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进而实现另外两维目标,但这显然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会导致产教融合不能很好地融入三维目标。

(二)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程度不高

課程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产教融合课程更需要学校与企业长期探索,但是现阶段的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程度仍然不高。特别是在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时,课程建设的主力仍然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企业人员参与不足,没有发挥教学团队应有的作用。同时,部分教师只关注自己教授的课程,仍然按照本学科体系开发课程,未能将一门课程的教学贯通到课程体系中,导致课程缺乏连贯性。中职院校课程建设较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更缺少来自企业人才的支持,导致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程度不高。

(三)师资总量和质量不足

师资力量包括师资总量和师资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课程建设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教育部2010年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应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其中,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应在1 200人以上,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专业教师人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人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人数不低于30%。

表2为常德中专师资队伍结构。从总体数据来看,无论是师生比,还是教师高级职称占比、“双师型”占比都达到了教育部的规定要求,但是单从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团队来看,仍然存在师资缺口。近三年,常德中专新进教师人数较多,大部分为30岁以下青年教师,且大多为校招,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出现了师资总量和质量不足的情况。

三、建设方向与策略

(一)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探索

探索产教融合三维目标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源于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理论水平的不足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团队的成员需要加强对三维目标概念的理解,积累产教融合经验,同时将三维目标的探索拓展到核心素养的探索,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建设。第一,教师团队可以组织开展研讨活动,通过学术论文、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明确三维目标概念关系、发展趋势,增强对三维目标的理解。第二,教师可以开展岗位调研活动,深入企业开展顶岗实践活动,从实践中获得理论依据。第三,教师可以从企业岗位标准中总结课程的核心素养,以课程核心素养为依据,确定课程建设中的知识选择、内容组织、难度确定、容量安排、课程的实施、评价标准与手段。

(二)推动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

常德中专推动开发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策略, 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与岗位联系的窗口,教师团队应抓紧课程开发,建设产教融合课程,让学生迅速了解岗位标准,学习知识与技能。因此,常德中专需要推动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如表3所示。同时,教师团队应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既要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室、企业实践基地等现有资源,又要同企业共同开发网课视频、测试题库等新的课程资源,打造校企融合的精品资源库,为课程建设服务。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的改进是不可或缺的,常德中专应建立课程反馈机制,并督促教师团队根据反馈的情况不断优化课程建设,让课程更加完善。反馈机制应该以课程建设负责人为主导,授课学生为对象,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为标准,通过作业、测试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评价反馈进行判断。常德中专只有建立并落实课程反馈机制,才能真正把产教融合与课程建设切实联系在一起,避免出现课程建设空泛化的情况。

(三)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既是课程建设的主导者,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创新型教师团队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活动,集中力量攻克教学目标的共同体。

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常德中专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例如,常德中专组织举办“说课程”校赛、教师职业能力校赛,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对课程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需要不断进行探索。首先,常德中专要重视三维目标的确定,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制订三维目标;其次,常德中专要抓紧课程开发,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建立课程反馈机制,推动智能制造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的师资质量。

参考文献:

[1]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2]王艳荣,周荣兰.正确认识新课改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变化[J].学周刊,2011(16).

[3]张晨,马树超.我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价和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4]谭海林,王继山.“校中厂”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

[5]王文科,杨胜科,杨红斌,等.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系专业群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研究”,項目编号:XJK21BZJ068。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产教融合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