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容
摘要:文章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及成因,主要从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自卑感与失落感、焦虑与迷惘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树立正确认知、加大经济资助、完善心理咨询机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校管理文化等方面,阐述在发展型资助理念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理念;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一直非常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世纪末期就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的德育工作。教育部在《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提出要把工作的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重视受助学生的成长成才。实施发展型资助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能突出受助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
在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除了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资金帮扶之外,政府、高校、社会还通过创设条件和提供平台关注心理扶贫,从心理扶贫的角度优化资助,解决关键问题,并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我救助”。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和特征
(一)新时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按照心理健康的不同层次,社会上将个体心理问题的类型主要划为发展性、适应性和障碍性心理问题,具体如表1所示。综合目前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及研究成果发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特性,具体如图1所示。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
1.敏感的人際关系和孤独感
在人际交往时,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这一心理异常现象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中的沟通与互动不太擅长,逐渐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渴望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但又担心和同学的交流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只在小圈子内交往。这些现象会让他们感到更加孤独和敏感,逐渐不与外界交流。
2.自卑感与失落感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部分人会表现出异常自卑的情绪。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所以他们会考虑放弃参加班级聚会、活动等,久而久之,他们会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很难融入集体。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格外在意,会刻意回避人群,且很容易代入“自我感知”的“他人的看法”,扩大消极面,因此拒绝外界的帮助。
3.焦虑与迷惘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为缴纳各种学费、生活费而担心,这些情况让他们的精神持续紧绷,产生了焦虑、苦闷的情绪状态,且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再加上国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却日益突出,这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未来充满迷茫,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更大的负担和焦虑感。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因素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有的家长长期无法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使得子女时常压抑自己的欲望,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当,家庭氛围压抑,让子女逐渐形成敏感自卑的心理;有的家庭自然结构残缺不全,父母之间长期不和或是单亲家庭,使子女产生异常心理,形成异常人格。
(二)社会支持条件的影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往往不高,文化程度也不高,他们接受到的学习环境相对不是很好,学习资源相对匮乏,长期的物质支持不足导致他们学习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适应能力不佳。此外,很大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地域问题,无法接受较好的教育,进入高校后,很难适应高校自主学习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迷茫、焦虑等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队伍不完善
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认识误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没有结合大学生群体结构、思想变化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和创新。现有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让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形式化的境地,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盲点。当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真正遇到了心理健康问题时,即使向教师寻求帮助、指导,也会因为教师专业性的不足,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错过最佳教育引导时间,造成严重后果。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及措施
(一)树立正确认知
扶贫先扶志,高校要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理性认知贫困,正确调节不良情绪,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在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观、生活观,让他们理性认识贫困。
高校可以挖掘困境中的个体力量,鼓励持悲观态度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互动形成良性的朋辈互助关系。例如,高校可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极易面临的问题,开展“学会感恩、增强人际关系”等主题的团体辅导,让他们在活动和体验中增强自信心。高校还可以通过心理讲座的形式,展现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鼓励他们讨论问题,磨炼坚强意志。这些举措可以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爱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乐观工作的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创设心理资助平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克服困难。
(二)加大经济资助
高校和政府要齐心协力,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高校可以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帮助方面入手,通过优化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政策等资助体系,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经济方面的压力。同时,高校应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将主要精力花在学习上,争取通过获得奖学金来减轻生活负担,增添前进动力。政府部门要协同挖掘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面,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持久地进行关注。
(三)完善心理咨询机制
高校应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一生一档”管理制度,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团队,完善心理咨询机制,营造良好的精神资助氛围。高校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防治重于医治的良好教学体系,注重在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拓宽心理课程的教学载体和手段,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健康的环境、语境中充满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向上的内生力。
在具体操作层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团队可以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入手,从家庭、高校、个人等方面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制订科学的预案和措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课、心理讲座培训等方式,找出缓解他们心理问题的方法,在陪伴中引导他们正视自己,走出困境。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应调动多方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层面的引导。高校各机关部处、专任教师、党团组织、学生干部等,都应积极学习心理育人的有关知识,提高心理健康问题鉴别能力,在思想引领、教学过程、日常管理等环节,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健康需求。高校应重点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贫富观,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为家庭做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及时洞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情况,适时切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前疏导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障碍。
(五)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校管理文化
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育人,高校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凸显主体的体验与感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构建“以生为本”的校园管理文化氛围,更容易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情感认同与归属,有利于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想构建“以生为本”的校园管理文化離不开双方平等沟通,高校管理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情况要进行具体观察,确定管理标准、执行方案及奖惩激励机制。在具体操作层面,高校可以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加管理制度制定的讨论会,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参考文献:
[1]闻羽.高校发展型资助助力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
[2]唐华丽.发展型资助视阈下高校贫困生理性平和心态的培养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1).
[3]肖越曦.发展型资助视角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构建:以中北大学本科生资助工作为例[J].理论观察,2020(8).
[4]陈佳.精准帮扶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3).
[5]朱玥,李翀.“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3).
[6]邓兰君.我国大学生“奖学金”政策实施现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