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野下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环境创设

2023-11-30 13:39戴艳明唐倩萍广东省深圳市坑梓中心幼儿园
幼儿100 2023年40期
关键词:适应期入园小班

文/戴艳明 唐倩萍 广东省深圳市坑梓中心幼儿园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的。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特殊、潜在的教育功能,影响和支持着幼儿发展。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期环境创设对幼儿顺利适应一日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常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隐含在环境中的规则和要求的暗示,可以无言地提醒、指引幼儿进行合适的行为,自主、有序地进行活动。本文从物质环境创设、精神环境营造以及家园协同共育三个方面对入园适应期环境创设进行了阐述。

一、入园适应期的物质环境创设

1.确定班级环境创设吉祥物与色彩。

阳光、明亮的色彩,温暖、饱和度高,可以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提升幼儿的好奇心与兴奋度。教师可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班级主色调及布局规划,确定班级环境创设基调,选用幼儿喜欢或常见的小兔子、小鸡、小黄鸭、小恐龙、小老虎等动物作为吉祥物,再从吉祥物的色彩中提取本班级环境创设的主色调。例如,选择小黄鸭作为吉祥物的班级可用黄色作为环境创设主色调,选择小兔子的班级则以白色和粉色为环境创设底色。

2.整体规划教室环境空间布局。

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规划室内空间时,应充分尊重幼儿的需要和想法,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入园适应、分离焦虑、常规培养等多方面进行思考,重点关注“儿童视野、布局开放、通道顺畅以及私密空间”,合理规划幼儿所生活的空间,充分考虑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转换时的通行需求,方便幼儿自由走动,营造平衡、安静、和谐的氛围,设计出美观且对幼儿有积极情感影响的教室空间。

3.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室门口环境。

面对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情绪,吸引幼儿注意的教室门口的环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

教室门口可设计“寻宝桌”,摆放幼儿在户外收集到的各种“宝贝”:树叶、花朵、树枝、干草、蜗牛壳、小石头、种子、小动物等,吸引幼儿前来触摸、观察、分享。在陌生的环境中,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消减幼儿不良情绪。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和容易转移注意力的心理,摆放各种自然材料和新奇物品的“奇趣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分散处于不良情绪中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通过“奇趣桌”物品操作摆弄释放情绪。“触摸角”中幼儿园提供或由幼儿带来种类、材质多样的物品,用于满足幼儿触摸的生理和学习需要,也是一个有效缓解幼儿情绪的方法。

4.打造促进生活常规养成的环境。

小班幼儿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班级教室里如果能在幼儿个人物品上体现个人属性更能给予幼儿归属感和秩序感。

(1)个人物品标识环境创设——幼儿名字卡。

各班级在书包柜、被子柜、椅子背上贴包含“学号+姓名+大头照+班级吉祥物图片”的名字卡;幼儿水杯架、毛巾架、个人作品收纳盒以及女孩头饰盒等区域直接张贴过胶的幼儿个人大头照;幼儿根据照片指引能够很快辨识自己物品,养成喝水、洗手、就坐、收纳等良好的生活常规。

(2)隐含常规提示的环境创设——其他常规标识。

在班级教室走廊张贴“入园五件事”,提醒幼儿礼貌问好,有序完成“放书包、换鞋、洗手、喝水”等事情;在卫生间通过洗手池前的“七步洗手法”,提醒幼儿按操作洗手;各班级根据教室布局,在取餐台旁边地面以灰色线条和小脚丫指引幼儿有序排队进餐;饮水机前同样有小脚丫提醒,饮水机上张贴水杯取水放置点以帮助幼儿正确放置水杯,同时,就近以灰色线条提示幼儿饮水等待区;为避免幼儿出现消极等待,甚至造成拥挤导致安全问题,各班级根据教室布局分别以灰色线条指引幼儿进出卫生间。

(3)提供专用工具支持常规习惯养成。

在班级固定区域提供幼儿专用地面清洁工具:地拖、扫把、垃圾铲,桌面清洁工具:小铲子、小刷子、抹布、骨碟、桌面垃圾桶等,以鼓励幼儿餐后、游戏后自主清洁地面、桌面,培养幼儿常规意识和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

5.创设助力学习常规养成的环境。

良好的常规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前提,应帮助幼儿在学习上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1)一日活动流程环境创设——流程图。

各班级教师根据往届小班经验,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教师思考,分别以开火车、爬楼梯、走迷宫等多样化方式,将幼儿一日活动以流程图形式展示在班级墙面,每进行到一个环节,教师会请当天值日幼儿将个人的照片移动到当前环节,帮助幼儿更快熟悉在园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养成有序从容衔接的常规习惯。

(2)活动区常规习惯培养环境创设——活动区标识。

根据活动区设置情况,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具有本班特色的选区卡、选区栏、就座标识以及各区材料归位标识卡,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选区做计划、取放收纳操作材料的常规习惯。例如,以数学元素各种形状的材料作为数学区对应标识,以各种水果图片或生活物品作为生活区标识。此外,在操作毯上缝上标志对应地面的标识线,帮助幼儿正确放置操作毯和托盘材料,在操作毯对应位置贴上班级吉祥物图案,提示幼儿操作材料时的就坐位置。

(3)转换环节运用音乐自然过渡。

弹性作息、转换环节的同时,可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巧妙利用音乐的暗示,引导幼儿从一个环节自然过渡到另一个环节。为方便操作,可将每个转换环节所需要的音乐剪辑成一首完整的音乐,幼儿在不同音乐的无缝衔接中自然习得常规习惯。

6.创设幼儿熟悉的环境。

8月下旬,教师入园筹备环境,收集幼儿全家福,拍摄班级三位教师合照,进行照片墙、娃娃家、私密角(想妈妈区)的环境创设,并留出位置用于张贴开学后的班级教师与幼儿全家福照片。

二、入园适应期的精神环境营造

幼儿在入园适应期能够感受到安全、被关爱、有归属感的精神环境,能较好地满足幼儿的安全和精神需要,帮助有效缓解分离焦虑,助力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顺利度过适应期。

1.建立安全温馨和谐的情感链接。

幼儿园可在新生录取确定后的7月初利用《新生入园手册》,帮助家长提前了解幼儿园概况、幼儿一日生活安排以及入园前需准备的物品等,并在假期开始逐步调整幼儿作息,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8月中旬开始建立班级微信群,通过线上与家长沟通,与幼儿连线互动,建立初步的情感链接,教师与幼儿互动熟悉昵称,在此之前每位教师结合自己名字元素定下昵称,如姓唐的教师可以叫“糖果”,名字中有萍的教师可以叫“苹果”等;开学前一周,幼儿园分批组织幼儿入园,以小组形式开展三方见面亲师活动,再次帮助幼儿熟悉环境和教师,为幼儿顺利入园做好心理铺垫。

2.营造支持多方有力互动的心理环境。

有力的亲子、师幼、幼幼互动能有效帮助幼儿缓解分离焦虑。入园前,家长可多与幼儿聊开心的事,分享幼儿园有趣的事情、好玩的玩具等,与幼儿分别时语言明确,语气坚定,将幼儿送到教师手中,与幼儿再见即离开,如果对幼儿有承诺,坚持说到做到,按时接送幼儿。

教师见到幼儿首先微笑问好,根据幼儿的需要拥抱或与幼儿牵手走进班级;面对有特殊需要或情绪波动的幼儿,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单独安抚。第一周入园时,小班各班主任和大班哥哥姐姐佩戴班级吉祥物标识,在幼儿入园门口迎接幼儿,情绪较佳的幼儿由大班哥哥姐姐护送回班级,情绪波动的幼儿由班主任送回班级;必要时,大班哥哥姐姐可留在班级陪伴一段时间,帮助幼儿熟悉班级生活。教师温暖的拥抱、温柔的问候,哥哥姐姐细心的呵护对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有很大的帮助。

3.制订符合幼儿身心节奏的弹性作息。

小班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应追随幼儿生理和心理节奏,在动静交替、时间平衡等原则前提下制订弹性作息,将刚性、频繁转换的一日生活变成流淌的、悠长的自然节奏,让一日活动的起止不是缘于钟表的嘀嗒,而是缘于幼儿身心节奏,从而有效缓解幼儿入园初期的紧张感。

三、入园适应期的家园协同共育

1.开学前互动。

环境创设完成后,幼儿园可通过“幼儿常规养成背景下的环境创设观摩”现场教研活动,对环境进行新一轮调整。随后,各班级拍摄班级环境视频,于8月底召开的线上新生家长会前播放,并随后上传到班级家长群,邀请家长与幼儿一同观看视频,帮助幼儿初步熟悉班级环境。

2.入园后互动。

小班幼儿入园初期,不仅仅幼儿存在分离焦虑,家长同样也存在分离焦虑,如何帮助家长缓解分离焦虑也是小班教师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重点。

(1)多样化递进式沟通渠道缓解家长焦虑。

开学第一周,班级三位教师以分工合作形式每天与家长进行线上沟通,班主任通过电话与每位家长分享幼儿在园的情况,配班教师上传幼儿在园活动照片或视频,保育教师在微信群上传生活记录表,分享幼儿生活情况;第二周,班主任确保每周与每一位家长有单线沟通,配班教师每周上传一次幼儿在园活动照片或视频,保育教师坚持上传生活记录表直到9月末;班级微信群则保持每天线上互动直到学期末。

(2)幼儿生活记录助力家园共育。

幼儿稳定的情绪和规律的作息直接影响常规习惯的养成。入园适应期,教师通过一日生活记录表,每天在生活环节及时对幼儿生活情况进行详实的记录,并在放学后进行整理,再发至班级微信群,供家长查阅,全面了解幼儿的进餐、喝水、如厕等生活情况,并给予幼儿及时的鼓励与帮助,助力家园共育。

结语

小班入园适应期通过适宜的物质环境创设、精神环境营造、家园协同共育等策略,对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学习生活常规的养成有明显的帮助。在环境的暗示中,幼儿逐步养成了自己安静地观察各种标识的习惯,也助力了班级常规的建立。

猜你喜欢
适应期入园小班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如何应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适应期当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筹措15亿元缓解“入园难”
宝宝入园巧加餐
零适应期教育模式对双语师资培养的启示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