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鹏 牛怀德 曹甘
陈自鹏,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天津市河东区天铁教育中心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兼职教授、专业硕士导师,天津市人民政府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督学,曾六次荣获天津市教研教改双成果奖,两次荣获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出版有《老师帮你记单词》《老师帮你学语法》《老师帮你学英语高考作文》《教师幸福追求之道》《学校教育100课》《英语高效教学论》等25部著作。
论坛主持人陈自鹏:
“双减”政策的颁行,使得学校、教师和学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个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提升质量和水平,教学研究不可或缺。
教学研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学始于研究,也终于研究。教学研究是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或涉及的问题有意识、有目的的科学研讨和探索。教学研究是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对教学质量起着促进作用。
教师从事的是专门化的社会服务工作,集专业学习、专业服务、专业研究于一身,教学研究应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双减”背景下,我们如何做才能提升教师研究意识,使教师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掌握研究方法并提高研究能力呢?今天我们特别邀请“陈自鹏名师工作室”合作导师、天津市优秀教师牛怀德和曹甘,谈谈他们的想法、做法和反思。
一、我们的看法
牛怀德
“双减”政策的颁布,释放了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信号。“双减”不仅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对普通高中教育同样适用。
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等几个关键词来看,学校的主要工作应当是做好“减”与“加”的平衡。“双减”减的是无效、低效、针对性不强的作业和偏、难、怪的作业给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的负担,减的是家长的焦虑。“减”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质量,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面对挫折的意志品质等,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做好集体备课等课前工作,充分发挥师生在课堂内的能动性、主动性、激励性、参与性等。“双减”让教育回归本真,给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学校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雙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减”与“加”的平衡,进一步优化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学研究,就是要优化课程要素和环节。现代课程理论重要奠基者,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曾经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这也是优化教学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标要以立德树人作为基本导向,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理论构架和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通过改进教学指导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教育内容要体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按照“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德有所立、智有所启、体有所健、美有所向、劳有所得”。教育方法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注重创新思维培养,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分析,在价值冲突中鉴别,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创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教育评价明确提出,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围绕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教师是集学习、实践与研究于一身的专业人员,学校要针对以上突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组织教师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研究教学规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曹 甘
谈到“双减”,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增加了课后服务,对如何提高作业设计和课后服务质量,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问题,还没有成熟的高效解决方法。“双减”文件明确提出,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可见,教学研究对落实“双减”工作至关重要。然而,当我们深入教学一线,就会发现基层教学研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甚至还不能适应“双减”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深,意识不强。
教学研究往往是教学的起点,并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研究通常分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包括校本教研、磨课教研、课题教研和教学实验等多种形式。教师对教学研究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所教班级的教学质量。不少教师由于常常忙于日常教学工作,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将教学中的问题上升到教研层面,只是被动完成上级部门要求的教研任务,主动组织和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不强,从而导致所在部门的教研风气不浓厚。
2.目的不明,能力不足。
教学研究属于教师的本职工作。由于平时的教研活动多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开展,教研途径单一,方式单调;教研内容偏重于专题研学、集体备课、课题研讨、线上线下听评课或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等,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研活动要求笼统,目的不明。同时,由于针对教研本身的学习研究不够,在开展教研活动时缺乏专业指导,教师的教研热情不高,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相对不足。
3.过程不实,方法不当。
虽然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学校每周都为教研活动安排了专门时间,但是由于各部门教研活动安排的协调性不强,加之常有临时性工作的影响,基层教研活动常常需要进行调整或压缩,导致教研过程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够扎实。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常常被动参与,主导或主持教研活动的机会不多,加上缺乏专门研究和指导教研活动的著作文献,因此造成教学研究方法欠妥,针对性不强,创新不足。
4.水平不高,效果不佳。
“双减”需要扎实高效的教学研究来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方法和策略支撑。“双减”要求加大对教研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作业设计等的研究力度,设计出体现“双减”要求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和作业,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研活动本身的研究,以行之有效的教研成果指导和促进日常教学。由于不同学校教情和学情的差异,有的学校对教学研究指导的专业化不强,从而造成教研水平相对不高,教研效果相对不佳。
陈自鹏
牛怀德和曹甘两位老师是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两位老师不仅重视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更重视教学研究,他们深知教学研究或教育科学研究对自己专业成长以及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两位老师借用泰勒原理解读了“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学研究的意义,并分析了中小学教学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值得大家进一步认真思考和研究。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表明,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加速器。没有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几无可能;没有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提升将是一句空话。
二、我们的做法
牛怀德
为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改变學校研究风气不浓的现状,让教师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我校将优化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为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实践力和研究力,落实“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专业成长理念,学校坚持 “三三四”教师专业发展思路:“三”即“学、做、研”三位一体的专业发展路径,“三”即“立德、立功、立言”的专业发展目标,“四”即四项策略。这四项策略:一是搭建平台,给任务压担子,专题培训,承担课题等;二是师徒结对,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三是组织竞赛,定期组织开展作业设计、高效课堂教学赛课等活动;四是宣传推广,开展精品教研展示、教研成果交流分享等活动,使教师个体经验走向“大家共享”。
教、学、评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评法成为我校优化教学研究的重点。
第一,优化教法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采用对话、研讨、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的互动,以及师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学习机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展标引入、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展示点拨和总结反馈五个基本环节。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主导作用在逐步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主体地位在逐步明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激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第二,优化学法研究,开展学法指导,提高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由于知识跨度大,综合能力要求高,难度加大等各种因素,导致初中和高中之间的知识衔接出现一定的坡度。义务教育阶段的记忆、模仿和套用的学习模式,已不能适应高中课程学习,所以造成多数学生成绩不理想、心理压力加大,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陡坡效应”。因此,学校定期通过班会、校会开展经验交流、学法指导和心理疏导,使学生在后续的爬坡过程中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信心。
第三,优化评法研究,开展精准教研,精准施策。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研讨历年天津市高考命题已成为我校传统教研活动,教师立足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精准研究。引导学生分析历年天津试卷的特点,通过数据分析、典例分析、方法引导、应试技巧、心理调试等多方面讲解,指导学生调整心态,掌握方法,创新思维,积极迎接考试评价。“开展精准教研,精准施策,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作为我校精品教研项目,每年在全校展示推广。
曹 甘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如何在“双减”基础上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如何高效组织课后辅导等活动,已成为每位教师不可回避且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双减”新情况,我们以创新的思维主动作为,对教学研究“因情而改”,大力优化。
1.优化教研目标,增强教研的目的性。
教学研究的目标引领着教研工作的方向、内容、方法和过程,决定着教研工作的成败。“双减”背景下,教研目标的确定需要将“双减”工作的各项要求考虑在内。为此,我们在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双减”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提前了解相关部门的教研工作重点,结合本校的学科教学实际,预设本组的校本教研、磨课教研和教学实验内容,提前分配教研专题、教学设计、作业设计、集体备课等任务,从而优化了教研组和个人教研目标,增强了教研工作的目的性。
2.优化教研方式,拓宽教研的选择性。
“双减”政策的落实意味着教学方式的改变,也要求教研方式随之变革。我们将原来单一的线下教研拓展为线下与线上教研相结合,将原来的单学科教研拓展为学科内和学科间教研相结合,将原来的校内教研拓展为校内与校外教研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研与“互联网+教研”的优势,合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开展好在线研讨、备课、专题学习和在线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提供多种教研选择,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研讨并得到解决。
3.优化教研内容,加深教研的针对性。
为了适应“双减”要求,首先,我们将校本课程、校本教学、校本学习和校本教师发展与“双减”政策结合起来,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到教学过程的把控、作业设计、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以及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与“双减”相关问题的优化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其次,优化磨课教研和教学实验的内容、流程和指导,将“双减”背景下的高效教学选为重点研究项目,提升教研的针对性。
4.优化教研过程,提升教研的有效性。
为了优化教研过程,我们商定由相关成员轮流负责并主持教研活动。首先,依据“双减”要求和不同学科的特点,结合相关教研部门的工作安排,选定教研内容,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方法,明确教研目标。然后,由负责教师提前发布教研通知,分配教研任务,合理安排并主持教研活动的每个环节,引导每位教师积极参与。特别强化问题意识,注意抓好教研活动中各项内容的落实和问题的解决,及时分享并推广教研成果,不断提升教研的有效性。
陈自鹏
两位老师介绍了他们在优化教学研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很有借鉴价值和借鉴意义。“双减”背景下,我们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如作业管理问题、课后服务质量问题、校家社协调合作问题等。在优化教学研究方面,一线教师有很多方法、很多经验,值得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相互学习。
我认为,在优化教学研究实践中,优化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根据研究目标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教学实验研究法、教育统计法、教育测量法等。其中要注意每一种研究方法中都有一定的具体实施方法或操作方法,如调查法可以有如下几种类型:按目的划分为常模调查和比较调查,按内容划分为事实调查和态度调查,按对象划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按范围划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具体方法又有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等。其次,研究过程一定要保证科学规范,比如在研究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步骤的实施、数据的统计、问题的分析、结论的达成、建议的提出等,都应该实事求是,科学客观。
三、我们的反思
牛懷德
“双减”实施两年了,效果如何?《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校内提质增效上还存在差距;有的学校作业设计水平不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有的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不够高,教育资源统筹不足,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学校作为“双减”政策实施的主体,在“双减”背景下的教学研究还要持续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优化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与培养素养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任课教师要备教材、备课程标准、备新高考评价体系、备学生,深化对课标教材的解读,以大单元教学为模式,进一步打磨课堂,将单元教学与学校互动教学模式相结合,实现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持续深化新高考改革,完善“必考科目分层,选考科目走班”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优化作业管理研究。作业管理是“双减”的重点,为适应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要不断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从作业设计和布置上,要求所有教师要立足学生学习活动,系统、科学、合理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引导学生自觉预习、及时整理和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精心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重在迁移运用的作业。增强作业的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学科组长对作业质量进行把关,审查难易程度和配置梯度,班主任对班级作业总量进行把关,审查与统筹协调本班作业总量。学校教务部门定期统计和分析各年级作业布置和完成的质量及批改情况,定期开展有关作业情况的问卷调查,及时提出相应整改意见。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不额外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充分保证学生每天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第三,优化课后服务研究。课后服务坚持需求导向和自愿原则,以提高学校育人水平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群建设,进一步优化艺体类、实验拓展类、学科特长类、劳动实践类、创文活动类、心理健康类、学科答疑等课程的建设研究,积极引导有需要的学生自愿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群建设基地。
曹 甘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方面主动跟进,不断优化,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多项教研活动,并针对“双减”工作多次开展专题教学研究,提高了自身的教研能力。通过与先进校及名优教师的对比,我们看到了自身的进步和不足。针对优化教学研究工作,我们着力反思如下几个方面:
1.是否促进“双减”目标的落实。“双减”背景下谈优化教学研究,我们首先应反思自己的教研工作是否有助于落实“双减”要求,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特别是学校是否聚焦于如何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关键问题。以此问题为出发点,反思如何把教学过程中低效、无效乃至负效的教学行为打磨掉,为以后解决相同和类似的问题找到方法,并加以推广。自觉反思是否充分发挥了传统教研与网络协同教研的优势,使教学研究真正服务并高效推动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是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双减”的基本要求就是“以提促减”,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因此,针对“双减”背景下的教学研究,我们主动反思自己是否始终将落脚点放在教学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上,通过学习对比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名优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找出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途径,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去伪存真,抓住真问题,消除不利因素,不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3.是否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双减”背景下谈优化教学研究,我们应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是否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做到可教、可学、可测、可评。是否以教研方式的创新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以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是否构建了符合“双减”要求的教学和教研体系,以多样化的教研方式推动教研的精准化和教学的高效化,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4.是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影响着“双减”工作能否高效推进。在开展教学研究时,我们应慎重思考这项研究是否是教师真正需要的,能否做到“以需定研”“研而有效”。同时还要反思我们的教研是否精准高效,能否在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及时提供教研支持。特别是“双减”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的减少,我们应反思如何做好“学、做、研”的加法,通过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优化教学研究,实现自己专业的不断发展。
陈自鹏
长期以来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某些教师中,教学研究确实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在绝大多数中小学做得还比较差。比如确实存在研究意识不强、研究风气不浓、研究目的不明、研究能力欠缺、研究方法不当、研究效果不好等问题。
解决好如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多引导、多鼓励,多支持,也需要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提高认识,自觉行动。优化教学研究,要保证方向,保证效果,保证质量,需要坚持如下几个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即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系统性原则,即要对课题做整体研究,获得较全面的科学结论;三是不平衡性原则,即承认各种差异,考虑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性,使研究设计更完善、更合理,使获得的研究结果更可靠、更富于代表性;四是需要性原则,即研究课题必须是教学工作所需要、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五是科学性原则,即要遵循规律,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以获得科学的研究结论;六是针对性原则,教学研究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针对一些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疑点问题进行研究;七是量力性原则,教学研究要充分考虑已有的实验研究基础和条件,如人员素质、相关设备等,对于不能驾驭的实验和研究要待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时再具体实施;八是创造性原则,创新性和创造性是教研工作的灵魂,在教研中要体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优”的工作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