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2023-11-29 18:00魏影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程思政课程

摘    要:“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要达成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和课程考核方式3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2-0045-03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关键的内容,是学生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根本保障。科学合理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相互促进、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更是引导学生立大志、担大任的重要手段,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自觉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二、“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价值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传承不息,这得益于中国历代史学家对于中华文明的不断记录和思考,而对这些历史记录和思考进行的考察就是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思想演变的学科,是对历史研究的研究。“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民族发展相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中。

第一,“中国史学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

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演变。“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课程,涉及历代史学家和史官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成果,如变易史观、循环史观、进化史观等。通过学习“中国史学史”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史学家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观点,了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演变,认识中国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明确史学与历史、现实、史学家的关系,建立历史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

第二,“中国史学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指运用历史观念、历史方法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中国史学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中国史学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和史学家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和思想启蒙,从而培养其历史思维,增强提问和思考的能力,探索历史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这种历史思维是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考能力,不仅在历史学科中有所建树,也能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有所应用。可以说“‘中国史学史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

第三,“中国史学史”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

信和民族认同感。通过“中国史学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感受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变迁,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从而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体系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第四,“中国史学史”课程有助于传递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中国史学史”课程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途径,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发展历程等内容。通过学习“中国史学史”课程,学生可以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延绵至今,了解中华民族所獨有的民族精神,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变革的全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中国史学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不可忽视。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与思想,学生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提高学术能力,培养爱国情怀,也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同时,“中国史学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和思想启蒙,传递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中国史学史”是历史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必修课程,通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为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纲》。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古代史学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时代特点,历代著名史学家的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及史学成就,从而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规律,汲取历代史学家治学的方法与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中国史学史”课程所需要达成的课程思政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一)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是在“中国史学史”课程资源中“发现、挖掘、使用思政素材”[3],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史学史”课程,深刻了解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史学发展的内容与特点,掌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史籍、史事、史学人物及史学发展规律,以唯物辩证法分析中国史学史和史学文化,最终使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和系统思维。所谓时空观念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在不同的时代和空间背景下发生和产生的原因。学生能够对历史进行时间上的排序和空间上的定位,从而形成全面和连贯的历史认知。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指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事件、人物、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史学史”课程,可以培养整体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形成系统性的历史思维,最终能够接受多个视角和观点,学会批判性思考,形成独立的历史判断和见解。

(二)中期目标

“中国史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中国史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着重于传递中国历史学的学科发展、史学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果,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思考。而“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目标主要是关注历史学专业的核心价值观、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它强调历史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将历史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中期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全面系统地学习历史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历史学的学科本质和社会影响,从而使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史学传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传承者和发展者的信念和担当,最终实现课程知识与价值引领的自然统一。

(三)长期目标

中国史学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部分,是“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一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中国史学史”课程旨在发挥自身功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悠久性及其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重要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使命,并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具有学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学专业人才。

“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上述短期、中期、长期3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最终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实践

在“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实现过程中,教师应从拓展课程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活动形式和优化课程考核方式3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

(一)拓展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设置与内容设计是“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4],通过合理设置“中国史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目标。

在历史学的发展与演变方面,主要介绍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脉络和不同学派的思想演变,重点关注中国史学的批判性转向和现代化发展,主要引导学生对历史学方法论进行思考;在历史文献阅读与分析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阅读历史文献,理解文献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并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的辨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历史思维与价值观培养方面,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从历史事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通过学习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的事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同时,教师应在“中国史学史”课程中梳理、总结出包括天人关系、通变思想、忧患意识、多民族统一观念、制度与国家治理等几大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自觉地充实到课堂讲授当中,与时事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史学大义;记史求真、经世致用的史学担当;自觉书写、史不可断的史学自觉”[5]。

(二)创新教学活动形式

在“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其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与讨论: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来传授历史知识和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相关文献,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行详细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观点、进行辩论等。

2.小组讨论与报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撰写小组报告。通过小组互动和集体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探讨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学术研究报告与作业: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编写研究报告或完成相关作业。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并在实践中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4.实地考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古建筑等相关场所,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中国历史的具体实践和发展历程。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中国史学史”课程的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能力。

5.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教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与学生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这样的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对史学研究的兴趣。

6.历史文化体验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体验活动,如古装穿越体验、模拟古代政治会议、演绎历史事件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和理解历史文化,增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

上述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的结合,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三)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作为人文学科专业,历史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时代精神与人文内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国史学史”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应充分挖掘,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同时在“中国史学史”课程考核中也应注重思政内容的考核,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纳入综合成绩中,包括课程小论文、读书笔记、课堂讨论的表现等。小论文在内容上应从史籍、史事、史学人物的思想渊源、人文价值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讨论、评价;读书笔记需体现一定的经世致用、家国情怀等中国史学最悠久的传统信念方面的内容和体会;课堂讨论要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融合,通过对优秀史学思想的理解、分析、举例,引导学生对当代历史大势进行了解和思考。应该说,这些考核方式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更是对学生学习的督促。通过不断积累和磨炼,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中国史学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培育学生使命担当,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结束语

在“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应明确所要达成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和课程考核方式3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授课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思想,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自信,更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历史学专业人才,最终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古丽娜·阿扎提.基于知识图谱构建中国史学史课程知识体系浅析[J].现代交际,2021(17):53-55.

[2]  靳玲.中国史学史教学中历史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176-177.

[3]  古丽娜·阿扎提,刘媛媛.“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及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6):113-115.

[4]  杜艳,陈爱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良好风范的应然向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9):25-27.

[5]  刘荣昆.“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及路径[J].安顺学院学报,2022,24(1):90-93.

收稿日期:2023-08-23                                                          修回日期:2023-10-14

作者简介:魏影(1974—),女,辽宁海城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清史。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课程思政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