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2023-11-29 19:02山东省寿光市田柳镇初级中学唐多祥
天津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教师应生物核心

■山东省寿光市田柳镇初级中学 唐多祥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生物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性,包含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想让学生具备以上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对此,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应结合生物课程实际内容,设计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

(一)培养定位

对学生而言,核心素养是学习生物学科必备的素养和能力,在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基础定位很重要,即围绕生物教学实际内容,挖掘与核心素养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提高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联度,进而让学生接受良好的素养和人格培育。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找准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定位,以生物学科教学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自身素养。

(二)素养评价

培养核心素养的另一关键标志是对学生的素养评价,通过课堂表现、测试分析等方式,对学生的生物学习质量、生物学科综合素养等进行合理评价和界定,使课堂评价方式由原本的结果性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评价标准由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构建全面、完善的评价系统,让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有充分认识。

(三)培养方法

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借助课堂突出知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衔接点,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真正提升学科素养。但是并非所有培养方法都能达到预期培养效果,部分生物基础较弱或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额外的学习帮助,才能追赶上正常的课程学习进度。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并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优化培养方法,让学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二、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生命观念

1.借助多媒体呈现生命活动形式。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中,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生物学科形成敬畏、尊重的态度,会刻意强调“自然的力量”“生命的伟大”等,容易形成纯粹的理论叙述,限制了知识的呈现形式。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仅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自然是丰富多样的,生命呈现形式也是千姿百态的。因此,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料,借助以自然、人文为主题的视频课件,丰富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感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以“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生命的多种形式,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呈现丰富的教学素材。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物世界》中关于海中藻类、蕨类、苔藓等植物视频片段,向学生展示大海美丽和神秘的一面,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放大视频细节,引导学生观察藻类、蕨类、苔藓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特点,并提出问题,如“这些绿色植物生长环境有哪些特点?自身结构有哪些特征?”大部分学生观察后都可以说出藻类多生活在水中、苔藓多长在阴湿的地面或墙壁上、蕨类则多长在野外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教师则要利用多媒体展示藻类、苔藓、蕨类的植物图片,让学生对照植物图片和生存环境展开思考,明白植物生存环境与自身成长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部分学生可能会质疑,原因是结合过往的学习,明白了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多个部分组成,那么为什么藻类、蕨类、苔藓结构组成却不一样呢?教师则顺势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应的植物图片,为学生讲解植物的“进化”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类群的植物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化而来,最早出现的植物就是藻类植物,接着是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然后才是之前学习过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创设情境展示现实生命活动案例。

情境教学法之所以在义务教学阶段得到广泛运用,是因为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生物课堂中,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将泛化的内容个性化,从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教师借助情境展示生活中的生命活动,让学生在观察生物现象的同时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并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生命观念。

以“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生命观念,教师应借助案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科学分析现实问题,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首先,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讨论“换季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以及症状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传染病入手,对流感、腮腺炎、风疹等传染病的症状、致病原因、是否传染、传染途径等展开讨论,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形成和预防产生初步感性认知。其次,教师借助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几次大型的传染病,如1348年欧洲暴发的鼠疫、1918年全球暴发的流感等事件。最后,教师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完成与“秋季流感”相关的调查,如流感暴发的过程中病毒是否会变异?通过哪些途径快速传播?如何有效将流感控制起来?指导学生从科学角度分析现实问题,理性地看待传染病和流行性疾病等,并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丰富课堂活动,培养理性思维

1.以问题为引导,形成科学认知。

理性思维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方向明确、依据充分的思维模式,需要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因此,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时,教师应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视角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理性思维,并对知识形成科学认知。

以“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为例,教师应通过实验指导学生探究“蒸腾作用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利用视频展示某植物健壮枝条上套了一个透明塑料袋,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壁出现很多水珠,并提出问题:“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蒸腾作用强弱与叶片面积大小有没有关系?”学生需要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大胆猜测,有的学生认为叶片面积越大,蒸腾作用越强,有的学生则认为叶片面积大小与蒸腾作用无关。其次,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猜测设计实验步骤,借助实验现象加以验证,大多数学生选择利用“控制变量法”操作实验,从同一植物同一健壮枝条上选取两段枝叶相似的枝条,a段保留全部叶片,b段去掉大部分叶片,用量筒取等量的清水,分别注入甲、乙两个锥形瓶中,再将a、b两根枝条分别放入其中,用脱脂棉塞紧瓶口并观察实验现象。最后,结合实验现象发现,叶片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强。基于此,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现象展开探究,通过大胆猜想、小心验证的方式认识到叶片对植物蒸腾作用的重要性,达到提高实验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目的。

2.以实验为媒介,深入理解知识。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夯实学生理论基础,辅助其深入掌握生物规律的重要路径。相较于常规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探索中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因此,要想助力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教师应积极开展生物实验,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积极开展生物实验,助力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此外,实验教学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生物知识的科学研究方法。

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例,生物实验更多是观察微观上的变化,与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相比,缺乏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细胞都有哪些结构?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是否相同?”细胞具有微观性特点,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用显微镜一探究竟,教师顺势开展实验教学。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实验,并提供洋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纱布、吸水纸、生理盐水、消毒牙签等材料,为学生演示规范操作实验材料器具的过程,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生物演示实验的基本步骤、实验条件及注意事项,尤其要指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并说一说每个部分的具体名称,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洋葱玻片标本和口腔细胞玻片标本,借助显微镜仔细观察细胞的结构,并绘制细胞图。实验结束后,将两张细胞图放在一起对比,直观分析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让学生结合实验依据来分析和推导细胞结构,从而发展理性思维。

(三)开展小组合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是一种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围绕课程主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行分析任务解决思路,在合作和探究中强化学习能力。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体验任务的整个探究过程,在与合作伙伴的探究中取长补短,完善学科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以“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为例,教师应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小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首先,教师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设问:“为什么萝卜放时间长了会空心?为什么放在冰箱中冷藏的蔬菜保鲜期更久?为什么花盆底部会有一个洞?为什么不能在储存蔬菜的地窖待过长的时间?”学生在分析这些感兴趣的现象过程中,会对其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个演示实验,实验一:将种子放入瓶子中,萌发后将燃烧的蜡烛放入瓶中,发现蜡烛立即熄灭;实验二:收集种子萌发时的气体,并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三:将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入保温瓶,用温度计测量两个保温瓶的温度,装有萌发种子保温瓶的温度更高。再次,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三个演示实验现象展开探究,说一说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一展开分析,发现实验一瓶子中缺少氧气,无法支撑蜡烛燃烧,说明萌发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而实验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间接证明了萌发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实验三则说明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会产生热量。最后,各小组将分析成果和判断依据呈现出来,并在集体讨论中相互交流,通过数据分析认识到萌发的种子可以进行呼吸作用。

(四)课后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也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中应着重培养的目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通过教学案例来培养学生的这项素养,学生的体验感不足,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对此,教师应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设计实践活动,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担负的责任,从而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

以“保护我们的家园”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强调生物圈的价值和重要性,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感悟。首先,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借助“生物圈Ⅱ号实验”,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并详细向学生讲解“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环境中的哪些资源是不可替代的,哪些资源是人类生存必需的。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踏青,以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生物圈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认识到生物圈蕴含的经济价值、健康价值、风景价值、休闲价值、生态学价值等。最后,教师要结合“垃圾分类”这一生活热点引入环境问题,向学生传授生活中垃圾分类的知识,并设计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参加垃圾分类问卷调查活动,以社区为单位,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问题和需求,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将课堂所学垃圾分类知识教给家人,并参与家庭垃圾分类。基于此,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并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

三、结语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画像,对指导课堂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均有着重要意义。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目标,并围绕课程标准设计课程活动方案,能够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和验证中逐渐提高综合能力。此外,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呈现生物知识,丰富课堂形式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师应生物核心
生物多样性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第12话 完美生物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