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青年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11-29 14:06赵崔莉
教育评论 2023年8期
关键词:冬奥志愿者北京

赵崔莉 陈 力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前所未有,放眼全球,世界处于百变之未有大变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着眼国内,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1]如此大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如期举办,北京冬奥精神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让世界看到了百年大党的领导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赢得全世界的高度赞誉。帮助青年更好地、更快地成长和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1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青年领域专项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到2025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文件对青年发展的规划涉及十大领域,共计高达44项措施,在宏观上为青年发展提供根本性政策指引。2022年4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新时代的青年》,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青年发展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3],激励新时代青年人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青年发展既有必要性,有可行性。

一、深度挖掘北京冬奥精神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对成功举办赛事的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对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4]的北京冬奥精神内涵丰富,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等鲜明特征,与中华体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国际奥林匹克精神、志愿服务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相互交融、耦合共生,是对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一)胸怀大局,就是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彰显大国担当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运动健儿是“胸怀大局”的践行者。中国冬奥、冬残奥会运动健儿艰苦训练、为国争光,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在赛场上高高升起,奥运健儿的惊艳表现正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生动彰显。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敢于奋斗、敢于突破,以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为内涵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激励全体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勇毅前行,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发展成为体育强国。此外,围绕赛事的建设者、教练员、志愿者等,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做到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时代使命,共同体现了心系国家、心系民族,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新时代凝聚了全民力量,保障了重大标志性活动的顺利举办。胸怀大局的北京冬奥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旗帜鲜明坚定政治信仰、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全国一盘棋”,体现“国之大者”。展现了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胸怀。

(二)自信开放,就是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彰显大国自信

北京冬奥会彰显出来的“自信开放”,是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具体体现,激励着人民群众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实干苦干,开拓进取。在2016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了“四个自信”。他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上,“四个自信”得到生动体现。一方面,在前所未有复杂的背景下北京冬奥会能够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如期举办;另一方面,在场馆建设和开幕式、闭幕式等方面,中华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现。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冰雪文化完美交融、和谐共生,北京冬奥会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举办。总之,“四个自信”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在辩证中统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北京冬奥精神正是对“四个自信”的践行和弘扬,自信开放的北京冬奥精神也将助力中华民族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三)迎难而上,就是苦干实干、坚韧不拔,彰显大国力量

“迎难而上”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尚品质,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就越要坚忍不拔、攻坚克难。回顾百年建党史,中国共产党一路从血雨腥风中走来,无论是与帝国主义、封建主派作斗争义、国民党反动,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谋划改革开放,以及在新时代进行反腐败斗争,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等,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的勇气。北京冬奥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保障建设者、教练员、运动员、志愿者们的健康安全责任重大,北京冬奥会制定了一系列防疫政策和方案,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克服严峻的疫情挑战。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下,北京冬奥会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到完美,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保障、夯实了基础、坚定了信心。总之,无论是运动员克服伤病奋力拼搏的励志经历,还是应对某些国外政客对冬奥会的恶意诋毁等,都体现了迎难而上的北京冬奥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生动阐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扬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四)追求卓越,就是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彰显大国匠心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建设者,为了赛事的如期举办,一批批建设者为赛事的如期举办卯足干劲、只争朝夕,是生动践行追求卓越的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组成。大国工匠对北京冬奥会的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细致打磨、追求卓越,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一,冬奥会公寓楼的匠心设计将“四合院”的典雅与现代设计的时尚巧妙结合,诠释中华建筑之美;其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等赛事场馆的设计别出心裁,将独特的审美、深厚的文化、节约的理念和先进的科技融为一体,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总之,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建造在新时代形成合力。

(五)共创未来,就是协同联手、紧密携手,彰显大国格局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用情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国格局。首先,向国际社会展示和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国际形象。一是致力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执政党形象;二是愿意同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成果,能够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开放政党形象;三是胸怀天下,倡导“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先进政党形象。其次,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国形象”。一是历史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交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文明大国形象;二是政治稳定、经济协调、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三是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与世界人民团结一心、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四是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总之,共创未来的冬奥精神能够鼓舞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断向前,更能够激励全人类和衷共济、共同发展。

二、深刻把握北京冬奥精神的育人价值

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新时代的青年》白皮书,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6]。北京冬奥精神有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将北京冬奥精神与青年发展事业相结合,将激励青年一代建功新征程,争做时代有为青年。

(一)以“冠军精神”引领人,培育爱党爱国、信念坚定的红色青年

北京冬奥会上,18岁至30岁青年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力军,平均年龄为25.2岁,取得了冬奥代表团8金4银2铜的战绩,金牌榜高居第三,为我国参加冬奥会以来最好成绩。中国健儿意气风发、奋力拼搏、争金夺银,生动展现了奥运冠军的时代形象,彰显了奥运冠军精神,对培育新时代青年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热爱祖国、祖国至上的伟大情怀。冬奥健儿在赛场上取得荣誉后身披国旗的自豪感以及在颁奖仪式上伴随国歌、观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荣誉感,将激励青年一代坚定“四个自信”,勇往直前、追求卓越,胸怀国家、胸怀人民。其次,是冬奥健儿们在赛场上敢于突破、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冬奥健儿的勉励一样,“人生能有几回搏”,这也将激励青年一代不负青春、不负年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再次,奥运冠军的成功离不开队友的完美配合,离不开教练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团队的细心保障。这有利于培育出青年重团结、讲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体育团体运动创造出独特的集体情怀形成集体记忆,增强青年的凝聚力和团体意识。最后,通过感受中国在承办国际体育赛事当中体现出开放、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培养青年一代的全球性视野以及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博大胸襟。

总之,通过国际体育赛事,以冠军精神感染青年一代,增强青年的民族感和自信心,引领青年充分意识到自身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增强青年政治归属感夯实基础,塑造信念坚定的红色青年,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以“志愿精神”塑造人,培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青年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艰苦付出,北京冬奥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相互交融、共同促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高度关注,多次亲身与志愿者座谈、给志愿者回信、看望勉励志愿者,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给予了强大动力。志愿者是新时代的雷锋,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广大志愿者在新时代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雷锋故事继续书写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征程上。

志愿者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弘扬志愿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理解志愿精神。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对唯物史观有着重要意义,而志愿服务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对人的发展、对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理解志愿精神。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要达到的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为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7]。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做贡献,并且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充分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注,取得了诸多成效,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雷锋精神,锚定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向新台阶。

(三)以“创新精神”引领人,培育敢闯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青年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大量创新科技的应用。赛事展现了中国对现代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在自主创新领域取得的巨大突破。一方面,是场馆方面的创新。如,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研发的“地形气候保护系统”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理念也在延庆赛区完美展现,张家口运动滑雪公园更是能高效回收融雪水、自然降水等等。另一方面,是人才的创新。从运动员、教练员采取先进的训练方法,注重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保障了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发挥出最好成绩,还有保障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专业化训练,培养出了一批精通冰雪知识的志愿者和后勤保障人员。

创新精神是唯物主义辩证观的生动体现。在实践当中做到扬弃,实现摒弃禁锢,对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具有指导意义。一是在经济领域青年践行创新精神。新发展阶段,青年一代应践行创新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经济领域取得大作为。二是在政治领域青年践行创新精神。“五四精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为新时代青年干部在乡村振兴等领域,带着问题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提供了思路。三是科技领域青年践行创新精神。新时代国家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青年科技人才为新一代的科技革命贡献力量,努力成为潜精研思的科技创新人才。四是文化领域青年践行创新精神。青年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握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创作出更多贴近人民、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文化强国注入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

创新精神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和中国共青团的百年团史都是生动鲜明的创新历史。北京冬奥精神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注入了精神动力,为以创新精神培养青年的科技创新和观念创新,也为体制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思路。

三、深入探索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青年发展的实践路径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荣耀已经载入史册。后冬奥时代如何延续冬奥精神、利用宝贵的冬奥遗产谱写新篇章、让冬奥遗产继续造福人民值得关注。

(一)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推动青年多元发展

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青年事业,推动青年多元发展,促进青年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为青年发展精心谋划,提供制度保障。尤其要发挥中国共青团的纽带作用,传承百年文化,强化对青年的引领作用。其次,筑牢青年思想高地,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加强青年理想信念,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红色精神与北京冬奥精神相结合,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再次,把握青年发展型城市历史机遇,推动新时代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协同、相促进。营造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规划环境、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健康环境、安全环境。最后,为青年发展打造平台,提供机遇,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创新能力。大力培养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青年英才培养基地,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提供平台,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二)融入体育题材影视作品,发挥文艺育人功能

从中观层面上看,社会通过体育题材影视作品促使北京冬奥精神在社会层面得到广泛宣传、有效传播,为青年践行北京冬奥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十分重视,曾表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一大批优秀的奥林匹克题材优秀影视作品在电视荧幕上热播,其中包括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传递故事短片《冰雪之约》,电视剧《超越》《冬奥一家人》,电影《我心飞扬》《破冰少年》《极致回旋》,这些影视作品在营造冰雪运动氛围、传递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影视作品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好评,并引起共鸣和热议,发挥出了文艺作品的育人功能。

一方面,通过体育题材影视作品,传递北京冬奥精神,讲述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真实故事。一是真切地讲述运动健儿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顽强拼搏的意志以及追求梦想的故事,对青年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二是精神升华,生动诠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从小家到国家、再从国家到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对青年发挥精神引导作用;三是向世界优秀体育题材影视作品学习,促进青年文艺工作者践行北京冬奥精神,推动文明互鉴,努力创作出更多精品。

另一方面,要通过体育题材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一是从宏观出发,采用“大叙事”,描绘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描画出时代的精神图谱,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宏大框架和中国精神的深远意蕴。同时,要展现出中华民族的青春朝气,将中国青年团体的力量、信念、创造力向世界传播出去。二是从微观出发,采用“微叙事”,讲述普通青年人的真实幸福生活以及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极大热情,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昂扬斗志,传播正能量。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紧密结合,让中国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全面、鲜明。

(三)融入高等学校思政大课,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从微观层面上看,高校是培育青年的重要阵地。高校要积极推动北京冬奥精神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高校教育形式,丰富高校教育内容,上好高校思政大课。首先,将北京冬奥会上的素材融入思政课堂,结合学生专业进行针对性引导,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将思政课讲得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达到培根铸魂的作用。其次,邀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和服务保障人员进行宣讲活动,将真实的冬奥故事讲述给青年大学生。尤其是拥有志愿者的高校,应组建冬奥会志愿者宣讲团,讲述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冬奥故事,带动身边同学践行北京冬奥精神,发挥大学生志愿者模范引领作用。最后,推动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云端备课”,共享优质资源、优质平台和宝贵经验,还可邀请专家对北京冬奥精神从不同视角进行阐述讲解,加大各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把学习贯彻北京冬奥精神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此外,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和特点,举办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用北京冬奥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内化于心作用。

猜你喜欢
冬奥志愿者北京
志愿者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我是志愿者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