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视角下的历史专题复习路径探索

2023-11-27 01:57邓庆芳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专题教学核心素养

邓庆芳

【摘 要】鉴于历史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学业考试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传统“点对点”式的机械教学已脱离实际教学需求。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最终教学目的,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立足点,对2023年广西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第36题进行分析后,可以依据分析结果尝试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专题教学,找到一条适合新时代历史素养培育的专题复习路径。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核心素养;专题教学;备考复习

2023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全区中考统一命题的第一年。随着六月中考帷幕的落下,及时对该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进行剖析,能适时抓住当前提倡的课改思想、命题思路与复习路径,并就当前中考存在的问题找到改善的方向。

一、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首要强调: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1]2。同时,新课标还将“导向性”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第一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确保教育正确方向;注重考试命题的素养导向,通过设置开放的、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真实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1]64。另外,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全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命题有关工作的通知》,从2023年起,全区实行中考统一命题[2]。这意味着广西历史中考由原先的“地市卷”向“广西卷”过渡,这一空间范畴的变化必然给全区的初中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从而引发“教”“学”“评”等领域的连锁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文件规定2023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仍依据《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命题,但从试题本身来看,2023年的广西历史中考试题已带有新课标的深刻烙印。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的课改方向来看,还是从地方层面的统考要求来看,历史学科的教学评价都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一线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复习备考阶段的教学中,不少历史教师仍然陷在“点对点”式机械教学的误区里,片面地将历史复习课视作基本史实的梳理、再现。这种错误的做法应用在专题复习阶段更易造成时间的无端浪费,因为如果教师只会反复地教史实,学生考试时也只会机械地写史实。除了死记硬背知识点外,学生无法通过复习获得其他高阶能力的锻炼,从而使教学与评价脱节,不能达到新课标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立足于2023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基于其中第36题的评析,以“中国式现代化”专题为例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历史专题复习的有效路径,以启发广大教师对高效复习的思考,真正有的放矢地展开课堂教学,将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功能与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机结合,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二、以评促教: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评析

2023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第36题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考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报告一经发表,“中国式现代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如果仅从时间上判断,“中国式现代化”似乎并不属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要求和教材知识的范畴。但是,新课标将历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定义为:是依据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完成历史课程后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终结性评价的考试[1]64。也就是说,除了“内容要求”外,还要依照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新课标还在中国现代史的学业要求中明确提出:能够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探索这条道路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25。在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的表格中也对学业质量的要求作出了相应的划分,学生不仅要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还要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1]53。因此,第36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来命题,看似脱离教材,实则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拓展了历史学科“知识内涵”的外延。

具体来看,第36题的三个任务设计分别为:文本阅读——初步感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知识梳理——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观点论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三个任务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能力水平以及不同的素养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要减少简单考查机械记忆能力的题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题型的比例”[1]65的要求。本道题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提纲挈领的命题情境,通过提供文本材料,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最终指向“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另外,任务二通过知识结构图巧妙地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将结构图中空缺的事件补充完整,属于浅层的基础知识考查;根据知识结构图总结中国早期道路探索的共同点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能了解历史的前后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受挫的原因”这一问题与前一问题之间存在明显的逻辑联系,学生须在正确回答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判断。通过回答第二个任务的问题,学生能够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体现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最后的任务设计了一道观点论述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炼观点并综合所有材料加以论证,要求学生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總结提升,这对学生的历史思辨、知识应用、问题探究、语言表达等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根据新课标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试题的评分标准会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合理答案进行分类和水平划分,根据评分标准给出相应的分数。从素养导向来看,通过完成最后的观点论证任务,学生能感悟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涵养家国情怀,这体现出一道试题应有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除了2023年广西中考历史卷采用了这一主题,还有许多省市也选用“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中考历史命题(见表1)。

除表中省市外,湖北、江苏、四川、内蒙古等部分省市在2023年中考历史试卷的非选择题部分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考查。将这一热门考点投射到备考复习中,考验的是一线历史教师对于中考复习,尤其是专题复习的“选题能力”。另外,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广西、北京、山西以及湖南等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考查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如何提高专题复习课的设计能力,提高专题复习与中考命题的适配性,是广大历史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

三、以教促学: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的有效路径

历史专题,是指能够把若干孤立的事实按照一定的观念和逻辑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黄牧航教授认为,专题的价值在于赋予知识以学科的意义[4]。按照中考复习的规律,专题复习往往在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强调将考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重构,通过纵横串联分析其中规律,进而形成逻辑缜密的知识网络。那么,如何设计一节高效的专题复习课?教育部创造性地提出了高考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5],而这对初中阶段的备考而言同样适用。

1.“价值引领”——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设计的价值立意

前文提到,历史教师应提高专题复习的“选题能力”。纵观市面上流通的各类教辅书籍,其专题复习版块仍然是传统、老旧的设计,内容上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重复与集合,专题选择上“大而不新”。部分专题甚至沿用了十年之久,这样的专题复习无疑是缺乏价值的。新课标强调,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创设新情境,可以从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选取素材[1]65。至于如何创设新情境,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小见大的方式,以“小切口”呈现“大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中国式现代化”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始于2022年党的二十大,因此是时效很新的素材。学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亲历者,见证了这一历程中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更是与学生的未来休戚相关,故而做到了“距离近”。所以,与“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党的光辉历程”等传统专题相比,“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历史教学的小切口、新情境,用以进行专题设计更具历史的温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设计“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使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凸显出试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立意,彰显一堂历史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知识为基”——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应涵盖的必备知识

专题复习强调将考点进行重构整合,纵横串联后分析其中规律,进而形成逻辑缜密的知识网络,这里的“考点”指的就是专题要涵盖的“必备知识”。要想快速、准确地厘清必备知识的范畴,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确本专题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即历史解释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专题设计的框架建构,知识必须要服务于核心概念、核心问题,才能体现其“必备”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专题的切入点和核心价值点,其“必备知识”应该在教材知识和新课标内容要求的基础外延上有一定的拓展。其中有三大核心概念与本专题密切相关,即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延伸的问题与必备知识如下表:

通过这种由内向外辐射的方式确定必备知识点,能够有效避免知识点的冗余堆砌,使专题复习课始终围绕核心展开,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3.“能力为重”——落实“必备知识”纵横捭阖间的关键能力培养

专题复习课与普通复习课的不同之处在于,专题复习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纵横捭阖间落实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前文说到,部分教师在专题复习阶段仍然侧重于基础知识的重复,使学生“会背书不会答题”,究其根本在于教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最常见的做法是,教师通过表格、时间轴等方式将同类知识点集中呈现,优点是清晰简洁、一目了然。但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能力也仅仅停留在最基础的识记层面,这些缺失使学生无法在考试中去探究、解决历史问题。

徐奉先老师将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总结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6]。以“中国式现代化”专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知识框架图的形式简明扼要地梳理西方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以及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启发学生思考中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进一步探究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初步感知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通过层层剖析,这些具体知识点在学生的认知层面不再是零散、孤立的状态,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又比如,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阶段时,与其机械地在时间轴上填写历史事件,不如给学生提供相关史料,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印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专题复习课的最后,可以围绕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设置探究作业,既符合学业水平考试的现实需要,也加强了对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训练。

4.“素养导向”——强调“核心素养”在专题复习课中的贯通融合

新课标强调,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1]61。也就是说,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要以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和结果导向。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试题命制,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专题复习作为中考备考的后期关键环节,承担着对标学业水平考试的任务,更应该重视核心素养在复习课中的贯通融合。

以“中国式现代化”专题为例,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即是“现代化”。换言之,“现代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种唯物史观从开篇就“隐性”地展现在专题设计里,引领着整节课的开展。中国的现代化从早期尝试向西方学习,到后来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们要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理性地看待,而史料实证则是我们能够做出理性评价的必要途径。通过对一系列试题的整体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初步、正确的认识,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是该课要落实的历史解释目标和家国情怀素养所要达到的价值追求。

总的来说,历史专题复习课从选题到设计,都要注重学科思想和育人价值的整合。专题在选择上要重视价值立意,设计上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素养为导向,做到“教—学—评”一致,使专题复习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全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命题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2022-11-30)[2023-09-06].http://jyt.gxzf.gov.cn/zfxxgk/fdzdgknr/tzgg_58179/t14056179.shtml.

[3]習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1).

[4]黄牧航. 文综:从专题教学上升到主题立意命题[N]. 中国教育报,2013-6-17(6).

[5]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函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

[6]徐奉先. 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3):10-16.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学业水平考试专题教学核心素养
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想法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的组织策略
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学科复习课的选题策略
中国境遇视野下的《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新思路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与内容标准一致性研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