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优化策略

2023-11-27 19:41:19都吉鹤
国际公关 2023年19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优化策略

都吉鹤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既要抓好管理的原则和尺度,又要随教育需求不断优化工作模式。本文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就如何实现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优化策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孕育着未来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筑梦者。辅导员作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角色,承担着教育、管理、服务、研究等多方面工作,其中学生管理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才管理需求的体制机制对于培养新时代全面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国与国间意识形态的渗透,给高校学生管理增加了多重挑战。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理念、方法、途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一)学生层面

1.思想观念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加速转型的阶段,加之近年来互联网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国与国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形形色色的舆论信息在大众群体中传播扩散。而大学生作为 “信息易感”人群,其思想意识容易在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变化,这就决定了以 “0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更趋多元化、价值取向更加个性化。这一转变在大学生群体中具体体现为:(1)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的思维更加独立、个性,也更愿意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2)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性。“00 后”大学生不甘于做 “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再被动地接收网络信息,而是更加主动地进行信息创造和知识传播。[1](3)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在面对社会新闻和周遭事件时,当代大学生习惯运用感性思维也更易产生共情,同时情感的过度泛滥也会引发大学生的一些情绪困扰和社交焦虑。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的转变,对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拓展。

2.自主管理意识不强

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采取的是 “领导式”自上而下的方式,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有学生参与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执行层面上,而在决策层面上仍没有得到改善。[2]目前大多数情况还是由辅导员全权管理,学生组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分担事务性工作,相较比较完备的学生会自治体系还有很大差距。在个体的发展上面,学生长期以来在管理中的客体地位对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很大抑制。具体表现为,在任务有明确的执行框架时,如按课表上课、按要求提交作业,学生一般能够按部就班进行,而一旦面对没有设限的任务,如职业生涯规划、生活作息管理,学生多数难以通过自主管理形成清晰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

(二)辅导员层面

1.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

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还在沿用传统 “说教式”的管理方法,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更注重规章制度的约束与管理功能。虽然一些问题通过老办法能得以平息,但长期机械的管理模式下极易引发学生的对立情绪,同时也会影响辅导员的公信力,即便管理的初衷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也难以获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同。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塑造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这种管理方式会使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轨后无法应对复杂多样的问题。此外,辅导员受传统的管理观念影响,多数都将视线和发力点落在 “解决学生问题”上,而很少在平日 “发现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下功夫,导致面临突发问题时难以理清头绪、形成解决思路。

2.过于强调 “教师为中心”

在国内高校,学生长期以来都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也多半采取的是保姆式的大包大揽和 “一言堂”的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主从式的管理体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为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的需求,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3]从而压制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空间。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味发挥 “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作为 “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方面呈现 “缺席”状态。面对新阶段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辅导员往往显得 “辅”有余而 “导”不足。新的发展趋势下,学生管理也应顺应教育需求做出调整,改变以往循规蹈矩的管理模式,发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来实施针对性的管理育人。

3.专业性有待提升

辅导员作为平时和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其管理水平、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育人成效。想要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促使学生成长成才,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是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负责学生的全面管理,还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班团建设等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生管理中涉及的问题太过宽泛,无形中还要承担很多职责范围外的工作。长此以往,辅导员被冗余繁杂的事务消耗过多精力,很容易造成职业倦怠,从而影响专业上的精进。此外,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缺少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重大问题的研究经验,无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因此在引导和管理学生时难免显得力不从心。

二、优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學生数量逐年递增,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也越来越重大。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 “领路人”和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当下,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到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如果能适应现状完成改革,便可以建立学生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使传统的管理机制焕发新的活力。因此,传统的管理体制适时优化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既是当下时代之需,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二)守护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使命,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仅要着力实现育人目标,更要发挥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讲,新生代的理想信念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具有重大的影响,适时地优化大学生管理模式,对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良好道德素养和过硬的素质能力将成为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的 “硬实力”。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守护者和助力者,辅导员在管理学生时需要在顺应时代发展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提升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思路,能够立足于学生角度,关注学生内在需求,助力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将学校教育目标与个人成才目标相互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明确的人生方向。

(三)完善辅导员工作体系

1952年,政治辅导员这一职业首次被国家提出并设立。辅导员这一职业设立之初,主要职能是政治管理与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育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角色功能有了更多元化的定位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基于此,高校应正视时代挑战,突破传统管理方法、管理途径,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工作体系,紧密结合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形势和学生新特点,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融入学生、服务学生。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优化思路

(一)升级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1.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价值观迅速变化,僅依靠制度管理已然无法适应当下学生管理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采取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是用刚性管理打好基础。“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规定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辅导员要熟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善于利用制度进行管理,加强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二是运用柔性管理提升管理成效。规章制度不是万能的,辅导员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以爱心、耐心和细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相较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可以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建立师生间双向沟通渠道,在明确学生所思所想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问题,满足合理诉求。“刚”与 “柔”的相互补充,让学生工作更加 “有血有肉”,从而提升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服务型管理转为引导式管理

当代大学生所处时代物质条件丰富,加之父母的过度保护,在步入大学后很容易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基于此,当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就需要辅导员明确自身定位,做出相应的转型。要在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定位,强化学生管理目标导向,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对自我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和有效利用。实现由服务型管理到引导式管理的转型,逐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唤醒学生的成长内驱力。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学生管理工作中,以此重新定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管理工作的核心是 “人”,而非 “管理人”,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诉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主体潜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发觉自我价值的基础上锻炼自主发展能力。基于此,辅导员应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行两个转变:一是权威型向对话型的转变。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最大化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交流氛围,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弱化自身权威属性,以朋友的身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双方都能抱着真诚的态度,交流过程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需求。二是引导学生从 “被动管理”转变为 “自我管理”,通过逐步减少辅导员的管理权限,不断增加学生的自主管理权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加强学生会自治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改变以往管理工作中学生被动管理的局面,对学生的思想和意见给予充分地重视和尊重,形成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管理长效机制。

(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要提高管理的实效性,辅导员必须带着温度去做学生工作。情感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互动交往的桥梁,当代高校辅导员将情感投入运用到学生管理中,不仅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高校育人质量的必要条件。学生管理实际上是一项情感实践,不仅是专业劳动,更是情感劳动,倾注情感的管理才能富有长久生命力。对辅导员而言,情感劳动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定位和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四)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

1.构建多途径、多层次的辅导员队伍培养体系

辅导员队伍大多以中青年为主,他们有限的人生阅历在承担 “人生导师”的角色时存在一定局限,所需的专业技能也是在入职后才逐步获得。因此,高校层面就需要辅之以完善的培训体系,满足辅导员进修、培训、能力提升的需求,着力构建集骨干培训、实践考察、海外研修、岗位锻炼等于一体的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

2.健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保障机制

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有力保障。高校需要明确队伍建设目标,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和要达成的工作目标,从而进一步明确数量目标、结构目标、素质目标等。任何职业和岗位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界定了工作的职责范围,确立了奋斗方向和行动标准,才有可能在专业领域进一步精进。

四、结束语

新的时代形势造就了新的教育发展趋势,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诸多挑战,高校辅导员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起 “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路径,切实地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创新,并以此为基础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睿,吴志鹏,黄枫岚.“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倾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1(06):93-99.

[2] 闫晓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11(10):83-84.

[3] 赵建军,高媛,朱爱茹.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40-42.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优化策略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6:47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6:34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57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