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菲
摘要:本文以12名赴日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半结构访谈方式,调查了他们的赴日留学动机和在日留学生活情况等,用SCAT分析方法从跨国主义理论视角考察了他们的移动动机,并分析了这个看似是个体决定的跨境移动行为背后的结构性因素。调查发现:不同的留学主体对留学的含义解读呈现多样性。然而,留学生虽是留学的主要决策者,但使其跨境移动成为事实的是既往留学人员的正面引导和中介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的语言学校在留学生的赴日跨境移动和日本国内升学移动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另外,本文还发现随着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中日经济的密切联系,留学生的家族关系、未来职业意向和职业选择等呈现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理论中逐渐受到关注的跨国主义理论特征。
关键词:跨国主义;赴日中国留学生;定性研究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资本、信息和文化的跨境流动变得日益频繁,国际移民理论的相关研究也不断丰富。我国学者潮龙起 (2007)系统地概述了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国主义理论,但也指出跨国主义理论需要对不同时空、不同类型的国际移民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去检验、修正和完善。[1]因此,随着跨国理论的快速发展,选取特定国家、特定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有其必要性。
中国的海外留学生数量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增长迅速。截至2019年,中国在海外留学的人数超过100万人,是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中国赴日本的留学人数也迅速增加,“2022年度外国留学生在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5月1日,在日外国留学生的学生人数达到23.1 146万人,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人数为10.3 883万人,占在日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的44.9%。
本文将海外留学生置于国际移民理论框架内,采用定性研究手法,以赴日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分析他们各自的迁移模式和动机,然后考察推动他们移动的宏观结构性影响因素。
一、定性调查
为了弄清赴日中国留学生的国际移动和日本国内移动情况,笔者从2019年11月到2020年10月期间,选取了9名在读中国留学生和3名已毕业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调查。访谈对象采用滚雪球抽样法 (snowball sampling)。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详见表1。收集的数据采用了SCAT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二、研究发现
(一)中国留学生的赴日移动路径
笔者将12名受访的中国学生分为 “本科留学组”和 “研究生留学组” (详见图1)。
研究发现:第一,关于赴日途径,绝大多数受访者在考取相應日本大学或者研究生院之前都上过日语语言学校,但是从国内前往日本的语言学校的方式却不相同。大多数日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就读大学跟日本的语言学校有合作,所以很多人是利用大学的留学制度前往日本的语言学校。而与此相对,“本科留学组”的人更多的是利用个人关系或借助留学中介机构联络上日本的日语学校,然后前往日本。而他们所联系上的日语学校更多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或其周边地区。第二,关于留学规划准备时间,“本科留学组”的人从高中毕业的前半年开始准备出国留学,时间在一年左右。“研究生留学组”中的 “非日本专业组”的人决定赴日留学准备时间较短,准备周期大约在半年以内。与此相对,“日语专业组”中有些人是从入学就开始规划,经过大约1—2年的准备之后赴日留学。第三,关于赴日之前的日语能力,“日语专业组”中大部分人赴日前已通过了日语能力测试 (JLPT/N1),已经达到日语高级水平。而属于 “非日语专业组”和 “本科留学组”的大部分人在中国学习了几个月的日语,以初级或中级日语水平赴日。
(二)多样留学动机背后的留学意义建构
1.“学历目标”
在调查中很多受访者在谈及自己的留学动机的时候,都会提到 “学历社会”“国内高考竞争激烈”“考研竞争激烈”“争取考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 (受访者Y、Z、O、H、J)等关键词,其背后逻辑是把海外留学看作避免激烈的国内考试竞争的第二选择,笔者认为这种选择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扩大化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家的关注点已从 “有学上”转向 “想要上更好的大学”,为了获取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围绕名牌大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本文的受访者而言,他们出生的时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在他们高考之际,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学历问题已经日趋严重。因此,一些家庭为了避开激烈的应试竞争和获取海外优秀的教育资源,把目光转向了出国留学。但是已经大众化的日本留学,围绕日本名校的应试竞争也愈演愈烈。大部分有 “学历志向”的留学生的首选学校都是日本的名牌大学。但是当他们到日本之后,有一部分人会因为日语能力、经济问题等造成第一志愿落空,被迫选择低一档次的学校。另外也有些学生在上日语学校的同时,也在补习班学习应试所需的专业知识。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中国留学生为了考上日本的名牌大学和研究生院要付出很多经济和时间成本。
2.寻求生活方式的赴日留学
“只是来玩的”“向往海外生活”等追求个人生活方式的愿望也影响着中国留学生的海外留学决策。这种动机在移民研究中被认为是生活方式型移民。这类生活方式型留学生在出国前并不局限于日本,只不过在考虑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后选择了日本。另外,比起追求学业上的成功,他们更重视在留学目的地能够与不同国籍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精神上的舒适之感。
(三)中国留学生海外移动的中级网络关系
1.来自从事跨国实践活动的成员的影响
调查发现,既往留学人员的留学经验和留学评价对于留学意向者的留学决策会产生很大影响。如受访者C等人提到在决定留学之前从学校老师或者在日留学的前辈获取日本留学信息,赴日之后,他们中很多人又受到日语学校老师的影响,获取日本考学信息,调整留学规划。
既往移民研究中,当基于社会网络关系产生迁移行为时,移民的迁移有时会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连环产生。通过调查发现,有留学经验的既往留学人员和刚出国留学的人之间存在着 “连锁留学”的趋势。尤其是赴日之前,作为留学决策主体的各个留学生在留学前期由于信息的滞后等原因对留学只拥有一个模糊大致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有留学经验的既往人员或者从事跨国实践活动的人所塑造的留学形象对其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2.系统化的跨境留学中介机制的作用
留学生虽是跨境移动活动的主要决策者,但其移动的背后是中国的留学中介机构和日本的日语学校在发挥着事实作用。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后以家族/亲属为中心的血缘因素在赴日移民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弱化,系统化的中介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尤其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国内中介和在日的日语语言学校在解决赴日签证、前期日语培训、后期升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升学移动路径可以说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因为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规定,日本的大学有两种接收自费留学生的方式。第一种是在国外选拔后直接入学;第二种是赴日后先在日语教育机构学习,然后再考取大学或者研究生院。结合笔者的调查和JASSO的调查可以发现,直接入学的占少数,绝大多数的人由于语言障碍、不熟悉日本升学制度等原因会选择第二种途径,会先在日语语言学校边学习语言边准备入学考试。日语语言学校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是从中国到日本跨境移动和日本国内升学移动的中转站。
(四)在日中国留学生与日本人的学习生活的空间隔离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国留学生虽然在学习方面感到满意,但是却苦恼于无法与日本人和日本学生建立深入密切的人际关系、融入日本社会。因此,在留学前期望通过留学建立异文化人际关系、融入异文化环境的留学生常感觉到落差,也影响了他们的在日留学满足感。
马 (2020)曾基于对在华留学生的调查,得出 “留学生与本土学生学习生活空间隔离”的概念,[2]笔者发现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在日中国留学生。可以说,留学生如何在異文化环境中与当地人建立人际关系、深入融入当地社会是一个难点。
(五)跨国家庭关系和跨国职业规划
1.跨国家庭关系
许多移民不可避免要经历跨国移动的地理分散带来的远距离亲子关系。比如,本文中唯一的已婚对象Y,在日本留学期间与中国留学生结婚生子,之后考虑到经济和时间成本,夫妻选择把孩子送回中国由父母照顾。她提到自己常用微信参与育儿,但是很多时候她也会为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而感到抱歉和焦虑。由此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移民的远距离亲子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沟通便利,但仍然有很多局限。
2.跨国职业选择和规划
一部分有留日意向的人希望从事的工作是拥有海外市场特别是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跨国企业。中国留学生在考虑将来的出路时,都将Portes等人强调的跨国共同体纳入了职业视野,无论是大型日企还是小规模的民族企业。比如,调查对象H毕业后在大阪一家中国人经营的房地产公司就职。也有一部分留学生选择毕业后回国,在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留学优势的大城市就职。[3]
全球化的发展及国家间经济的密切联系,为留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网络带来了跨境的可能性和便利性。
三、结束语
本文以12名中国留学生为对象,用SCAT方法分析了跨国移动中国留学生的移动行为,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作为移动决策主体的留学生对留学的解读具有多样性,既有强烈目标导向型,也有生活方式型。使留学生的国际移动成为事实上的移动,是中国国内的留学中介机构和从事跨国活动的留学经历者以及日本语言学校等中间网络作用的结果。在实际赴日后,与当地人的学习生活隔离使得原本期待能够深入留学目的地、建立跨文化人际关系的留学生产生巨大落差感。
第二,关于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和规划,很多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和规划也不一定与赴日前一致,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国留学生在考虑未来规划时,拓宽了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努力想要发挥在中日两国经济、社会、文化联系的桥梁作用,体现出跨国职业志向特征。
参考文献:
[1] 潮龙起.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国主义理论[J].史学理论研究, 2007,63(03):52-63+160.
[2] 马佳妮.留学中国: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的质性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3] 王辉耀,苗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