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及路径探究

2023-11-27 19:41:19吴玉新梅香香
国际公关 2023年19期
关键词:就业压力大学生

吴玉新 梅香香

摘要:大学生就业工作开展的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要想顺利完成就业并获得更好的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高等院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本文概述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背景,论述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情况,结合实际探索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解决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路径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发展。国家 “双创”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必须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可度,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探索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其解决路径,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产生背景

纵观近年来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大部分大学生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心理压力。结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社会支持现状及需求来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求职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成本。通常来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获取社会支持的渠道主要有学校招聘会、求职网站、同学朋友介绍、亲戚朋友介绍和网络媒体等几种渠道,其中网络媒体获取社会支持的方式最多。[1]大学生就业心理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情感支持,具體体现在就业过程中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氛围等方面的满意度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增速、行业转型加快,人才市场的要求也走向了多元化。故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出现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个人等方面。而且,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具有阶段性,随着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

(一)求职人数增加,就业难度加大

高等院校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之下,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迎来了发展的 “春天”,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且高等院校专业教学种类也在不断增多。高等院校大学生数量激增,使得大学生求职人数的数量增加。具体来说,受到 “职业教育热”的影响,部分高等院校为了尽快扩大办学规模,一味增加招生人数,忽视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会增加学校管理的难度,而且会使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受到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二)缺乏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发展受阻

通常来说,大学生毕业之后一般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职业需求、兴趣爱好等选择工作。如果大学生对未来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划,就容易造成就业困难的问题。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仅仅只是流于表面,忽视了职业规划的引导,片面认为 “就业宣讲”“择业教育”“就业答疑”“双选会组织”就是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开展。[3]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无法匹配自身专业发展、技能特征、兴趣爱好等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也无法了解真实的岗位信息、行业状态,更无法掌握自身优势和不足,无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提高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三)市场信息缺乏透明,供需压力增加

尽管我国各行各业转型加速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是人才市场的信息依然缺乏透明,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大多对就业市场信息掌握得不够全面、准确、及时。[4]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系统以及对自身职业规划缺乏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定位等原因,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自己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系统;另一方面,自身职业规划不够科学合理。[5]这样,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够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意识等问题也成为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进而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解决路径

(一)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扶,成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解决的首要路径。

具体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要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普及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核心是让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且借助于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涵盖 “创新创业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等,为学生未来发展、职业发展、岗位认知等提供了助力。这样,大学生就能明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围绕着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和目标进行努力,进而减缓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比如,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展创业论坛等形式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事迹;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将学生创办企业情况纳入学校综合评估体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设立 “大学生创业基金”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6]

(二)加大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

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缺乏创业经验,对创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要求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策引导,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具体来说,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信息库、项目信息库等信息管理平台,为高校和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比如,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解决过程中,高等院校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地、孵化资金、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持。[7]同时,依托 “校企政”合作模式借助税收减免、场地补贴等方式给予大学生创业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各地区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

(三)准确定位学生就业方向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出现主要还是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目标的吻合度不够,没有契合自身实际确立准确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需要准确指导学生定位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引导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教育,加深其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了解市场需求,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增强职业生涯規划意识。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学生专业特点,引导学生科学定位就业方向。面对就业压力,学生应该正视现实,不能盲目跟风,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学生也要客观认识社会现实,理性对待就业压力,在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大学生就业择业时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是应该为长远发展做好准备。比如,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开展就业形势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合理调整就业期望。高等院校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结合自身特点合理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岗位。[8]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解决可以满足学生就业、企业招工、学校就业指导等不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所以,要求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需求、行业发展、市场特征为主导进行人才培养,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提供动力,进而达到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目的。

具体来说,高等院校需要将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工作融为一体,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创业工作方案,借助于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政合作”等方式实现大学生的更高水准培养,以确保大学生符合学校教育要求、市场发展要求和企业招工要求。这样,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解决才能顺利进行。[9]比如,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解决过程中,高等院校需要对不同专业涉及的相关行业和相关企业进行了解,掌握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毕业生职业发展方向,并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创业方案。根据市场需求确定高等院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再根据这些要求来制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一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达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能提升,就业心理压力也就减小。

(五)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解决核心在于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保证大学生 “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创新思想、创造能力、创业理念的培育,进而保证自己在就业过程中不受到社会压力、就业压力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

具体来说,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要求高等院校各专业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针对性的创业服务、多渠道的创新培养,并逐步整合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并将各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素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此外,为了保证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高等院校还应当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以就业导向、创业支持为基础开展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最为重要的是,就业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加快就业创业指导空间、就业创业指导资源、就业创业指导内容的建设,让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自主就业上具备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10]

四、结束语

具备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是大学生顺利进行就业创业的基础,健康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适应、个性养成、道德素养构建的关键。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双重包围,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一直较大,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和就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解决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创新思维打造、创新能力培育、创业意识构建做好了准备。因此,广大高校务必要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解决的价值,结合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现状,有的放矢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解决,推动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琴.基于“本科职业教育”视角的大学生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包装,2023,43(05):122-124.

[2] 徐涛,崔亚娟.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与大课程衔接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3,22(03):22-25.

[3] 祝天振,李萧云.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质量提升困境和路径优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20(03):154-156.

[4] 张译心.全日制大学生现状及管理工作研究[J].快乐阅读, 2022(11):88-90.

[5] 张蕊,韩金春,王发源,等.大护理专业学生择业意向及影响因素[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5):49-52.

[6] 徐亚萍.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8):108-109.

[7] 杨露.浅议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就业水平的建议:以广东省江门一高校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1(09):

170-171.

[8] 杨欣,黄津津,戈英.高等院校高效优化大促进高质量就业实践研究: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绿色科技,2021, 23(03):247-248.

[9] 余文冲.基于SWOT分析法的“大” 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8):60-62.

[10] 郭香,候乔桦,白茜.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初探[J].国际公关,2020(08):170-171.

猜你喜欢
就业压力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浅析女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9:33:06
关于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调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101期)2017-01-07 21:43:54
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成才之路(2016年21期)2016-08-06 16:24:42
当代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 08:15:16
民族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下的心理调适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2:08:31
青年就业、社会保障与养老问题
人民论坛(2016年5期)2016-03-24 22:11:40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