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与路径探究

2023-11-27 19:41:19傅缘阳
国际公关 2023年19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中国式现代化

傅缘阳

摘要: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对培养和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公民意识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本文从已有的公民意识内容框架切入,结合中國式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二者关联,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路径,让公民意识教育更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和主题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1]2019年2月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列入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公民意识水平及覆盖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推进者,帮助其树立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公民意识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已有学者从大学生公民意识理论依据、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析。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表现,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对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意义与路径进行探析。

一、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挑战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于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知,是对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以及对其内化于心的自觉认同。有学者认为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应从公民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自由意识、公平意识、自然意识方面加强教育。[2]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在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市场经济对公民意识形成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精神需求随之增长,其价值观也受到了多重影响。部分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富足,对于自我锻炼提升缺乏动力,出现 “躺平”“佛系”青年;部分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量化评价机制认识片面,价值判断标准趋于功利化,对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等过度推崇,追逐自我利益最大化,[3]忽视一些逐利过程产生的社会负效应,并未意识到身处社会中的所有公民都会受到社会负效应的影响。

(二)公民意识教育缺乏体验感

大学生的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缺乏权利行使和责任担当重要性认知的切身体验,因而在参与政治生活中缺乏行使权利的动力,在一些社会不良现象面前责任担当意识不足。部分大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学习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法治知识,理论和案例学习多以阅读、观看形式为主,实践不足,缺乏民主政治权利行使缺失或失当的切身感受,在部分权利行使与义务承担上相对缺乏主动性。

(三)公民意识的认知及表达存在片面性

近年来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关注度增加,但对其中的内涵缺乏正确、深入的理解,公民意识的表达也相应存在片面性。当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时,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较少。一些学生过分强调权利意识,对于权利行使与责任担当相统一的认识不足。如网购过程中大学生的退货率较高,反映出大学生有较强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但部分学生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等条款,进行不道德退货,又反映出其责任意识的缺乏。部分学生对于个人发展规划不足,享受着家庭给予的物质及精神支持,缺乏家庭责任担当意识,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4]

(四)信息化发展加剧公民意识片面表达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虚拟性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学生在各类网络平台上自由言论的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部分网络信息和舆论缺乏全面认识及科学辨别的能力。一些学生对于网络言论自由出现认知偏差,认为可以通过网络舆论推动相关部门进行政策调整,忽略了民主意识表达应该有正确的渠道。[5]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新时代对公民意识教育也提出要求。

(一)要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当前部分大学生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现代化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盲目向往,过度关注我国发展中的问题,缺乏从国情角度思考问题成因。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国情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与认同,而不是纯粹输出思想理论。强化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认同,来保证公民意识教育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二)要求全面提升权责意识水平

人才资源作为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强大推动力量。[6]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只有全面提升人口素质,让人口规模优势更好地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需要广泛调动人民的主动参与性,让人民了解自身权利的实现,需要与对他人及社会的理解尊重和责任的自觉承担达到均衡,才能高质量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主政治的主要参与者,树立正确的公民权利实现与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其在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权责意识水平和担当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核心要求。

(三)要求强化公民意识教育系统性

坚持系统观念是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六个坚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开展各项推进工作。以系统观念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把握好公民个体与国家、社会整体相统一的原则,形成从大学生个体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全方位教育资源合力。[7]同时,公民意識教育需要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系统教育为基础。大学生只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系统的了解,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有全面系统的认知,才能更理性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价值,不至于轻易在大量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更加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具备战略发展思维、历史发展思维、辩证统一思维、系统思维,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四)要求提升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是实践观,教育理论探究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实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公民意识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中国的公民意识教育更应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守正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在西方及国内已有研究基础之上,依据国家和时代发展积极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参与感、责任感,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切实感受公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生活正确行使自身权利的必要性、行使权利的价值实现,以及责任担当缺失对个人及社会的负面影响等。[8]

三、中国式现代化公民意识培养路径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需要立足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基础。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目的,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水平,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权利行使和责任担当的主动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国情教育,夯实教育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立足中国国情,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也应从中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当前大学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除部分相关专业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对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重视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核心理念等认识不够深入,不能把握当前发展存在问题的核心要义,易受到社会中负面信息、西方普世价值观等影响。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国情教育,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课堂,提升学生辩证看待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能力,夯实中国特色公民意识教育基础。[9]

(二)增进学科融合,全方位推进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具有抽象性、科学性、严谨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不明显。公民意识水平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但更多的是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如公民意识中的民主自由意识水平,需要通过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才能展示出一部分的公民意识水平,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法律、政治知识的支持;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通过了解艺术在我国革命进程中、当今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能更好地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因此公民意识教育要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和实际,增进不同专业大学生对于公民意识的理解,拉近抽象理论、学科差异等带来的距离感,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公民意识教育。

(三)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实践性

在课堂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基础上,挖掘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公民意识教育不是抽象的概念灌输,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生活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能够作出理性、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及学生组织锻炼四者相结合的作用。

在组织社会实践中,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在服务社会中的个人价值实现,通过实践将权利行使与责任担当的使命感内化于心,弥补课堂的纯理论教学的效用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社团作用,开展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比如,创建模拟律师事务所,从双方辩护律师的角度分析讨论一些民事纠纷等。通过良好的学生组织运行机制,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发挥,畅通公民意识表达的通道,更好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高校培养的人力资源价值。去除教学研究的纯理论 “产能”,有效挖掘学生需求,优化教学内容的供给结构,产出具有实践价值、符合学生思想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

(四)优化教学队伍,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当前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中,对于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挖掘不足。当前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除法律等相关专业教师外,其他专业教师对法律知识、民主意识等的了解不充分,影响公民意识教育的专业融合作用。因此,一方面要提升思政教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另一方面应加强非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的法律、民主等基础知识培训,及时就当代中国发展情况对专业教学进行更新;增进专业间的研讨交流,探讨与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加强队伍间互通联动,保持教学队伍的专业性和先进性,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思政教学,补上师资队伍的专业短板。

(五)科学运用网络,防范化解教育风险

引导大学生科学运用网络平台行使公民权利,树立公民网络安全责任意识,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有重要作用。充分运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中国特色公民意识的相关案例推广和知识宣传;拓宽网络意见反馈渠道、模拟民主制度体验平台、网络社交平台纠纷模拟体验教学等,将中国特色公民意识教育深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参与体验感。同时,强化网络监管和引导力度,在日常教育中明确学生文明运用网络行使民主权利,及时疏导片面、激进语言,对散布不实信息的行为予以批评教育,对危害国家利益、民族团结等言论进行追责,提升大学生运用网络行使权利的责任意识。[10]

四、结束语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持续优化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要求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从思想上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基。

参考文献:

[1] 杨义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民意识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3):80-85.

[2] 同[1].

[3] 钱广.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94-99.

[4] 同[1].

[5] 苏若凡,高如.公民意识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传播,2020(12):23-24.

[6] 徐子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功能[J].兰州学刊,2004(03):280-281.

[7] 刘建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基本原则探析[J].理论经纬,2014(00):130-135.

[8] 同[7].

[9] 许亨洪,韩君华.新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9):89-91.

[10] 刘佳惠.大学生公民意识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新闻界(2016年14期)2016-12-24 20:05:52
对话·素材·练习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人民论坛(2016年38期)2016-12-23 08:22:17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6:39:39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