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哲 许靖怡
摘要: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攀升,国际中文教育逐步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孔子学院建设等国际合作的开展,国际中文教育成功走出国门,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跨文化传播障碍、教育资源和师资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政府、国际合作、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跨文化传播方面分析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态势,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传播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尤其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水平和关注中国文化传播,致力于向世界展现一个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科教育教学的重点,也是传播中华精神和中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国际中文教育能够加强国际中文话语体系建设,以积极的姿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相关文明成果,以 “求同存异”的思想尊重当地文化特点,推进中外话语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一、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传播现状
2021年底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布了 《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 (2021—2025)》 《“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 (2021—2025)》 《国际中文在线教育行动计划 (2021—2025)》和 《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指南》,国际中文教育在行动规划、标准体系构建、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有利于规范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传播规范化,侧重于开发并且拓展在线教育、数字教学、“中文+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资源与建设,涉及相关教学因素如教学课程开发与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师资队伍发展、测试与评估等,力求全面推进新时代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借助各种媒介和渠道开展中文教学、组织中国文化活动等,将中文知识和技能与中国文化传播给国内外的中文学习者。[1]中国文化已是国际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中国文化蕴含的文化价值、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受到了较多的国外友人的认可,他们也希望能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截至目前,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中文教育,近8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教育正以迅猛的势头席卷西方国家。汉语教学多方面、宽领域、深层次发展,人才培养趋于多样化、专业化、职业化,国际中文教育朝内涵式、高质量方向发展,打造多元化的 “中文+”教学模式。[2]
近年来,随着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符合现实要求,对于语言人才和专业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鲁班工坊”不仅仅为中外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会,也证明了国际中文教育可以为国际合作提供一定程度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孔子学院作為中外合作建立的在海外以教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以及相关合作平台的建立,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3]孔子学院在近5年的时间里,开展超过5 000场活动,超160万人参加,并且以自身为平台,通过创建品牌活动、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建立中外学子交流会,以此来扩展中华文化传播圈,了解中华文化内涵,培养一批喜爱中华文化的海外使者。
二、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国际中文教育进程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
“逆全球化”趋势凸显,西方多国贸易保护壁垒高筑,全球化进展放缓。在此背景下国际话语权失衡制约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发展。一些掌握强大传播力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孔子学院发展进行片面性报道、扭曲性诠释,国际舆论中 “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等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言论使中国形象严重受损。国际中文教育的推广与发展受到阻碍,不利于扩大国际中文教育规模,也使得文化输出变得更加艰难。
(二)国际中文教育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的主体。教师在国外进行中文教育教学时,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难以得到与国内任教教师相等的待遇,工资标准难以和工作难度成正比,这既不利于留住人才,也不利于培养教师人才,更不利于引进人才。同时公派教师流动性强,时常出现公派教师任职一年后离职情况,新教师不仅要适应新的环境,学生也需要适应新的教课方式,课程连贯性难以保证。需要认识到,孔子学院的文化教学和传播并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合作项目,我们应该转换视角,把孔子学院放入国外社会系统乃至其合作学校自身发展进程中考虑,不仅仅关注语言文化的输出,也需要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4]
(三)文化传播挑战日益严峻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和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希望能够了解和认识中国,却并未完全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尚未真正读懂中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传播的主体、媒介、途径都需要有一定的转变。传播观念上,我们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他国文化,寻找认同,消除文化隔阂;叙事方式上,要用让人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从而推动中国文化更有效地传播。[5]国际中文教育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侧重点选择,因为这两者很难同时在课堂上兼具,但是语言和文化又是息息相关、互通有无的,不可能割裂开。孔子学院目前实行的 “中文教学+文化教学”的内容、课堂组织方式、师生交流与互动等都相对较为单一,文化传播活动仍以传统文化为主,当代文化为辅;浅层文化为主,深层文化为辅。孔子学院经常会采用 “汉语+传统武术表演”“汉语+节日庆祝”等传统文化活动,非但没能很好地传达出中国文化,反倒固化了受教育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一些代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如高铁、短视频、手机端支付等文化符号不能很好地传播到其他国家。
(四)在线国际中文教育亟待完善
在线中文教育发展的后劲强劲,目前大多数在线中文教育已经建构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成不同的级别,将各个阶段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阶段式教学,并且探索了游戏化、沉浸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也能变相输出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在互联网媒体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背景下,文化传播的形式与内容变化越来越具多样性。此外,全球文化具有极强的差异性,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各自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因此在保留中国文化内核的同时吸收、融合当地文化,将两种文化进行 “建构”,基本上都能获得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同时他者文化所带来的问题,需要以自身文化的特质作为回应,将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用于证明文化同质化的结果,这种自身文化回应并非一种对抗,这是文化间性的基本思维,更是孕育文化认同的土壤。[6]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面向的对象仍以喜爱中国文化或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为主,并没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大众对中国文化仍旧停留在早期、浅层的中国文化认知上,对中国现代新文化特点不甚了解,对中国文化持有偏见,自然也无法产生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仍旧没有栖息的土壤,这也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第一,提升教学质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多举行教师交流会、讲座、完善教育课程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让教师短时间内能够基本融会贯通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实现跨文化的文化输出。第二,完善薪资福利待遇,将国内的职称评选制度改良后应用到国际中文教育,使教师在国外教学回国后可享受和国内教师相等的福利待遇,以更好地引进国内中文教育方面的人才,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用本土教师。本土教师相比较公派教师,对本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更容易将中国文化和本土文化进行融合。第三,加强教师系列培訓。在岗前、岗中持续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其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课堂的科学性和内容丰富性。
(二)完善“互联网+”等形式,厚植文化土壤
软实力讲求的是文化吸引、价值观认同产生的主动引导效果。近些年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也以应用为导向变得更加接地气,语言输出更加规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教育能够使学生与汉语母语者进行实时互动。国内高校采用线上视频教学、网上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与海外高等院校、孔子学院建立更多的合作模式,保障了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此外,新兴的短视频激发了大部分海外青年的学习热情。网络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鲜活的中国社会文化,短视频平台的流行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形式、传播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海外汉语学习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在提升汉语语言能力的同时锻炼了交际能力,消除了交流障碍。[7]通过线上授课打破授课的时空界限,实现更快捷、高效的授课新模式。同时重视新兴媒体在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讲解独立化、碎片化的短视频,将中国文化和国际中文教育相结合,用影音的形式加以呈现。
(三)强化孔子学院职能,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目前孔子学院面临内外部环境的压力,全球经济萎缩,许多国家内部经济衰退,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些对孔子学院扩大建设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有学者研究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与其他教育事业有所不同,国际中文教育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涉及投入的成本,还与经济活动有关。孔子学院可以 “开源”但不 “节流”,目光不能仅放在大学、教育机构上,还可以与品牌方、社会组织等合作,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扩大孔子学院影响范围,通过此方式建立品牌效应,树立中国的国际教育品牌。
(四)文化传播平台产业化和公益性齐头并进
国际中文教育要加强产业化,拓宽资金链,但绝不代表要摒弃文化传播的公益性质。政府强有力的公益管控是文化产业传播质量的保证,也是我国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能保持对外输出的有力支持。国际教育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我国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的宣传途径之一。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播的内在是中华文化的思考方式、精神内核,具有极强的核心价值属性,需要政府把控整体方向,提高准入门槛,规范中文教育市场的整体风气。
四、结束语
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目前取得了一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认可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蕴含的价值观,虽然在目前的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在相关机构的支持和院校的努力下,国际中文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 李腾飞.基于YouTube视频数据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2] 赵成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10):34-41.
[3] 汤颖,徐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国际中文教育:挑战、机遇与使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03): 75-82.
[4] 袁玉芝,李清煜.融入、创新、发展: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41(01):170-180.
[5] 郑慧.基于在华外国人自媒体短视频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22.
[6] 王艳玲,朱楠.文化间性视域下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8(03):87-92.
[7] 韦九报,张冬冬.在线教育助推国际中文教育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1-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