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探究

2023-11-27 03:24崔顺喆
国际公关 2023年20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乡村振兴

崔顺喆

摘要:我国志愿服务事业高速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推动力量。本文从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以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推动新时期 “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农村扶贫工作的高效进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创新 “三农”工作路径,提高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质量,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咸阳师范学院17名学子组建乡村振兴促进团,以 “传承马栏红色基因,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走进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镇前义阳村开展为期半月的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支教调研活动,旨在追尋先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发挥高校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为乡村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一、实施意义

(一)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包括知识下乡、技术培训等,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创建良好条件。高校志愿者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村创业模式创新,如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产业兴旺;通过宣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及科普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理念和知识,引导农民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构建目标;通过参加农村支教活动,实现乡村文化发展,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资源,帮助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乡风文明发展;结合当地特色,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完善农村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实现生活富裕。[1]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建良好条件,让大学生真正理解农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通过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将大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勤劳勇敢的美德,强化大学生的担当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可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为大学生创建更多实践操作机会和平台,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科学实践,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大学生对社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为其后续创业、就业提供重要参考,推动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新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侧重提升个人素养,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当前社会形势越来越复杂,高校需要结合市场发展动态趋势,分析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对人才培养方法、理念等进行创新和优化,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积极开展高校志愿服务,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以有效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真正成为对社会建设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此外,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可以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大学生奉献、互助精神。

(四)推动思政教育目的的实现

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才竞争形势加剧,社会企业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修养和思想觉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对其行为、思想进行正确引导,避免走上歧途。乡村志愿服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实践途径,思政课程的开展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乡村志愿服务的开展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政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大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中,切身体会思想政治内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问题

(一)专业性不足

当前高校缺乏专业的志愿服务指导,导致高校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有限,缺乏专业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难以发挥高校志愿者的价值作用。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是单向输出,是向弱势群体的赋权,导致志愿服务内容脱离实际,难以帮助农民解决现实问题;部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较差,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所需的知识、技术、方法掌握不足,仅通过高年级大学生指导获得简单的助人技术,导致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较差,严重降低了志愿服务质量。

(二)动力不足

部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动力不足,对乡村振兴缺乏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效果。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再加上乡村条件艰苦,大学生难以习惯,缺乏主观服务意识;当前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其父母不支持他们参加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降低了大学生参与积极性;此外,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难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导致志愿者数量匮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需求;部分大学生不注重个人素质成长,甚至有些大学生功利性较强,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缺乏主动性。[2]

(三)保障不足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事业规模日益扩大,但当前高校志愿者管理体系缺乏统一性,难以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服务保障;缺乏长效性管理机制与稳定的组织机构,导致乡村志愿服务队伍流动性较大,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长效性服务;法律保护不足,如针对志愿服务侵权责任问题缺乏统一立法,导致高校志愿者难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缺乏完善的乡村志愿服务的具体政策和法规,无法明确乡村志愿服务具体内容、范围、标准;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对大学生精神、物质上的奖励,难以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一)加大培训辅导力度

专业的助人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是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了有效发挥高校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需要提高高校志愿服务者的专业培训和辅导力度,鼓励高校志愿者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掌握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与方法,提升志愿服务质量;要强化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准,根据乡村服务的实际需求,向大学生讲解相关专业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乡村志愿服务内容、范围,提升大学生服务的专业能力;要组织开展系统化的志愿服务课程,传授专业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提升志愿服务基础教育质量,确保大学生能够领悟志愿服务内涵,保障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要强化教师指导力度,为高校志愿者提供长期的专业指导,明确服务方向和内容,及时纠正志愿服务者的不当之处,保障高校志愿服务的高质量进行;提升志愿者的乡村服务能力,结合 “三農”问题的实际情况,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农民。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乡村服务能力,强化乡村振兴服务水平,高校可以创新课程设计,增设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教育课程,科学设置教学内容,鼓励大学生积极选修课程;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服务质量,强化大学生的服务技能水平,根据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开设与实地志愿服务需求有关的课程,根据服务的需求建立专业的学习小组,多样化引导、培养大学生,强化其专业技能和综合服务水平,对大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察,以便为乡村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为了保障乡村服务工作的高质量进行,还需要科学制定监督机制,对服务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和考核,及时发现不足和缺陷,进行共同探讨分析,追查原因,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优化服务方案,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3]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高校志愿活动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际需求,了解被服务区域的实际困难,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针对性培养和教育,在强化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优化乡村振兴服务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才、技术和知识支撑。

(二)完善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高校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有效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服务中的资源优势,激发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大学生差异性,构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有效挖掘大学生内在潜能。组织开展多元化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比赛活动,如 “乡村出题+高校答卷+成果落地”的竞赛模式,在政府、高校、乡村合力作用下,构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大平台,鼓励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服务创新,为乡村老龄化、乡村医疗、农产品销售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创新思路。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构建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对志愿者信息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共享,完善志愿者管理规则,统一招募、选拔、考核机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大学生进行激励;引进完善的嘉奖和回馈制度,对服务效果量化标准进行统一,形成层次化、多样化的表彰体系,并在大学生志愿者生活、就业中进行回馈,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完善统一管理体系

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志愿活动管理体系。构建全国统一的高校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对注册在籍的志愿者统一监督、管理、评价,保障组织管理的规范性,增加大学生的组织认可度,将其纳入到法律、社会保障范围,有效保障大学生的权益,促进管理体系和服务流程的完善性。实践中要明确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内容、范围、保障、要求、标准等,通过法律政策明确相关内容,保障乡村服务中大学生的权益。

(四)加大宣传力度

很多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认识不到位,体会不到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因此参与主动性不强。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线下宣传方式,如在校园内张贴宣传画报、组织开展宣传讲座、邀请优秀的志愿服务者进行演讲、分享志愿先进事迹等,让大学生对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深度了解,激发其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通过线上宣传方式,开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网页专栏,定期推送相关文章,如志愿者经历分享、志愿服务成果展示等,让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有更加形象化、具象化的了解与认知,减少未知感和恐慌感。与此同时,高校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引导大学生坚定信念、强化服务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活动中。[4]此外,地方政府可以发挥自身职能作用,解读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内容,通过往期志愿活动视频让大学生了解工作环境和志愿活动详情。

(五)拓宽志愿渠道

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进行整体规划,构建系统化、完善性的联合培养机制。政府部门应结合基层组织人才需求,加强高校和地方对接沟通,了解志愿服务地所需志愿者类型,根据地区发展需要,遴选派遣适合地区发展的大学生志愿者。政府部门与高校应做好大学生后勤保障和激励政策兑现工作,为大学生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工作,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要对 “西部计划”“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等相关文件进行详细研读,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依据和保障,推动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长效化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志愿服务可以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保障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高校乡村志愿服务路径,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保障力度,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田婧.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路径与机制研究[J].天南,2023(02):129-131.

[2] 任莹,刘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以汉江师范学院“理论热点面对面”为例[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43(01):106-110.

[3] 李蓉.艺术设计类高校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究: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大观,2020(08):101-102.

[4] 夏智慧,齐沁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助力乡村阅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乡村儿童“U-G-P”阅读成长协同计划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6):102-106.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