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昌爱
十堰市张湾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从现实问题出发,在思政教育一體化的视域下,寻求适宜地区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办法,探索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基于现实问题明确改革路径。2023年4月,张湾区教育局获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省级综合改革试验区成员单位。前期调研结果表明,张湾区思政课一体化综合改革亟待解决好四个问题:处理好德育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功能互补、内容联动、评价共生的问题;处理好本土思政育人品牌系列化、多样性发展的问题;处理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队伍专职化发展的问题;处理好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拓宽育人途径,发挥立体式育人功能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张湾区推出了系列探究项目,分别指向完成学校德育活动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一体化“学—评”设计、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思政教育活动多元化发展和品牌化建设等改革目标。
“时政和革命英烈”教育进小学思政课。区属小学开启以“时政信息+革命英烈”教育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思政专递”活动,推介近两周内适合学生了解的时政摘选,每课时学习一位中国近代以来革命英烈人物事迹。通过五分钟思政专递活动,关注当下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生态、文化、科技等时政信息,讲述近代以来革命英烈人物事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社会化能力水平。
推行小学思政课期末考试改革。学生的行为表现考核评价进一步量化,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本学期参加重大思政、德育、校园文化活动情况及实际成效进行量化评价。班主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作为主体评价者,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在各种活动场景中的日常表现,关注学生真实获得的成长与进步,充分运用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机制,做到公正客观、全面真实,有效解决校园德育活动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功能互补、内容联动、评价共生等问题。
学校内外大思政课活动品牌建设。充分利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黄龙滩水力发电厂”以及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柏林镇革命烈士纪念园等校外思政教育资源,扎实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特色校本思政活动为抓手,因校制宜开展示范校创建工作,推进思政育人品牌建设集成创新成体系、有特色。
基于进阶思维推动改革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全局性谋划、省市整体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工作部署,张湾区成立了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的综合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思政课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开启了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支撑点的综合改革工作序幕,取得了初步成效。
创新联动,改革有了实质突破。张湾区主动对接在堰高等院校,邀请思政课程专家教授莅临张湾作思政教育专题报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迈出稳健步伐,引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思政理论提素质、用思政方法育新人的生动实践。辖区内校长书记、骨干教师讲解课标、讲思政课、解读教材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形成了整体联动的思政育人框架,构筑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育人网络。
系统推进,品牌创建行稳致远。自十堰市第十六中学、东风61小学东校区推出的“模拟法庭”“国旗下的思政课”两大思政育人特色品牌获得省级表彰后,辖区各学校在教育理念、实践体系和育人模式上开拓创新,积极申报、立项思政育人特色品牌项目,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育人品牌成果指日可待。
实践调研,队伍建设加速发展。张湾区立足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和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问题,深入辖区学校开展调研座谈、教学视导和专项督查,联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专项调研考试,组织巡课送教团队、集备专家库成员不定期开展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等活动,与广大教师一起分析形势,剖析问题,探寻专业发展路径,以育人主体间的有效联络、联合、联动,全面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