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芊 金娜萍
[摘要]三十多年来,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1992—2022年收录的文化消费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文化消费研究先后涵盖消费、文化、文化产业和影响因素研究四个领域,且先后经历三个阶段:以需求驱动逻辑为主的基础研究阶段(1992—2002年);以政策驱动逻辑为主的蓬勃发展阶段(2003—2012年);以技术驱动逻辑为主的转型升级阶段(2013—2022年)。笔者认为,我国如何通过促进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变革、高质量转型升级,从而建构新发展格局下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将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演进逻辑;CiteSpace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和文化产业政策扶持的背景下,我国文化消费形成了许多新业态,彰显了许多新特点,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市场亟须建构高质量、让人民满意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我国文化消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主题脉络和演进逻辑进行量化分析和梳理,有利于研究者把握文化消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助力我国文化消费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建构新发展格局。
一、研究方法与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为了增强研究文献的典型性以及全面性,笔者在CNKI数据库中以“文化消费”为主题精确检索文献后,筛选出核心期刊、CSSCI以及CSCD文献,并删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无效文章,共获得有效文献数据1791条。文献数据筛选完成后,笔者将其导入CiteSpace软件,选择“关键词”作为节点,对文化消费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以及关键词时间轴等可视化分析,梳理三十多年来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主题脉络和演进逻辑。
(二)发文数量统计与趋势分析
图1 我国文化消费研究年度发文量趋势图(1992—2022年)
发文数量可以客观展现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发文量在过去三十一年间整体呈增长态势。前十一年(1992—2002年)是文化消费研究的初期,发展比较缓慢,发文量稳定在25篇左右;中十年(2003—2012年)发文增速较快,2003年发文量为27篇,2007年就突破50篇达到56篇,2012年达到最值111篇;而后十年(2013—2022年)发文量虽有起落,但基本维持在80篇上下浮动。从这个趋势来看,我国文化消费研究与经济环境和相关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指研究文献中能够高度概括文献核心内容的词汇,某一词汇的词频越高,说明该内容是研究热点。由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可知,在我国三十一年的文化消费研究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不断细分,至今已基本涵盖了“文化产业”“文化建设”“消费主义”“产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等多个方面。
(四)关键词突现分析
笔者通过CiteSpace软件执行词频探测技术分析,得到我国文化消费研究领域关注度最高的突现词(见图3)。突现指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增加,频次变化率高、增长速度快的突现词,其能够反映不同阶段文化消费研究的发展趋势。如图3所示,1992—2022三十一年间,我国文化消费研究依次出现“社会主义”“物质消费”“文化产业”“消费升级”等13个突现词。每个词突现的时间段就是该研究热度最高的时间段,强度(Strength)就是研究热度。如“文化产业”最早在2002年就有学者开始研究,2011—2012年间研究热度最高,高达9.17。究其原因,自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开始[1],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相关政策也不断完善。到2011年,文化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也实现了高度繁荣[2]。
二、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主题脉络
基于前文的可视化分析,结合代表性文献,笔者总结我国文化消费研究有四个热点领域。
(一)文化产业研究
第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是文化产业研究,总发文数达到234篇。2000年,我国在《建议》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随后,文化产业受到极大的关注,相关研究也逐渐发展。该领域研究热度高、持续时间长,涵盖了文化体制改革[3]、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4]以及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5]等内容。其中,文化产业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探索产业发展的路径,通过对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析,对文化产品的特征、属性和竞争力[6]进行明晰,对新出现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动漫、国潮等进行考察来助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文化研究
第二个热点研究领域是以文化为主的相关研究。文化相关研究肩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始终秉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主题展开相关的探讨。如陈庚等关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数字文化产业的研究[7],探讨以文化振兴乡村的产业模式等,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带动消费的作用,并以此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消费研究
第三个热点研究领域是消费的相关研究。消费研究是文化消费研究早期最热门的领域,历经三十一年的发展,研究成果非常全面,基本涵盖五个方向。一是文化消费品研究,1995年就有研究指出要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二是文化消费者研究,近几年研究者们一致认为Z世代将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8],且新生代人群对消费市场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三是文化消费行为研究,资树荣等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文化消费活动的频率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正向影响,但对高收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9]。四是消費结构研究,尹向东指出要根据小康水平建立合理的小康型消费结构[10]。五是消费特征研究,当前文化消费的特点是文化消费需求缺口大,存在群体结构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等[11]。
(四)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个热点研究领域是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消费者个人因素、政策及制度因素、市场机制因素三个方面。从消费者个人因素来看,居民的文化水平、消费时间、消费方式会影响文化消费的需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则会影响文化消费的总量和层次[12]。从政策及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文化设施建设等也会给文化消费带来重要影响。从市场机制因素来看,文化产品和其他商品一样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而供需匹配、文化市场秩序也会影响文化消费的发展和研究。
三、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演进逻辑
笔者根据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主题脉络,结合突现词(图3)和关键词时间轴(图4),将我国文化消费研究划分为以需求驱动逻辑为主的基础研究阶段、以政策驱动逻辑为主的蓬勃发展阶段和以技术驱动逻辑为主的转型升级阶段。
(一)基础研究阶段:以需求驱动逻辑为主导(1992—2002年)
1992—2002这一阶段,是学界对文化消费研究的基础认识阶段。结合图3的突现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消费”“消费支出”等,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发表了大量有关文化消费的概念与内涵、特征与结构、消费者与消费行为等基础性的研究论文。推动这些研究开展的驱动力源于人们对文化消费不断攀升的需求。1984年,国家开始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政府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消费产品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得到迅速而强烈地释放,文化消费支出在消费者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3]。以需求驱动逻辑为主导的基础研究阶段,为文化消费后续细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业态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蓬勃发展阶段:以政策驱动逻辑为主导(2003—2012年)
从图4可以看到,在2003—2012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有两个主要趋势。其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文化创意产品”等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词相继出现,“文化”在文化消费中的重要性逐年凸显。其二,文化产业研究蓬勃发展,对新业态和新产品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一阶段是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文化引领作用[14],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注重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阶段。自2003年文化产业被列入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开始,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明晰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提供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凸显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全方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学术界对经济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15]、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2003—2012年是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为文化消费研究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转型升级阶段:以技术驱动逻辑为主导(2013—2022年)
从图4可以看出,2013年以后,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等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消费的方式和场景也随之改变,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许多新业态。随着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我国内需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学术研究开始转向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领域的应用与发展[16],如数字经济、乡村振兴、消费升级、文旅融合等。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消费在数量、结构和满意度上都有了较大提升,质量的提高成为文化消费升级的重点。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密切关注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推动了文化消费研究的转型升级。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笔者通过对1791篇文化消费研究核心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主题脉络广泛,但宏观视角的文化消费研究不够丰富
我国文化消费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自文化消费概念提出以来,就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发展迅速,研究主题广泛:从外在政策环境到内在需求驱动;从整体产业发展到文化消费产品生产;从消费者到其消费行为、消费心理;从文化引领建设到文化内涵挖掘等。但这些研究主题主要采用微观视角,大多从某个具体问题或某类特定人群进行探讨,少有从文化消费的宏观视角开展研究,导致研究结论对实践发展的指导意义较为局限,普适性不够强。因此,学界应创新文化消费研究的宏观视角,立足新发展阶段文化消费高质量转型的时代背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构建新时代文化消费发展的路径,助推我国文化消费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演进逻辑清晰,但我国文化消费的原创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演进逻辑清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基础研究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急剧释放促使“消费”成为研究热点;蓬勃发展阶段,国家大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颁布诸多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学界也将研究重点从“消费”转向了“文化”“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学界开始重视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获得较高关注。但这些研究应用到的基础理论大多是国外的经济学理论,是西方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背景下的产物。而我国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应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具体语境中探讨,深入总结中国的文化消费发展规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消费的原创理论研究。
(三)发展前景广阔,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将成为研究热点
纵观三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消费规模和数量都有大提升,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数字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在文化消费领域的应用,形成了线上音乐会、线上影视、线上健身等众多数字文化消费新形式,也有研究者称其为新型文化消费形式[17]。这些新形式打破时间、空间、场景的限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確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因此,我国如何通过促进文化消费的数字化变革、高质量转型升级,从而建构新发展格局下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将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EB/OL].[2023-09-1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0538.htm.
[2]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2023-09-13].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3]李向民,韩顺法.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及政策选择[J].东岳论丛,2010(04):155-159.
[4]杨睿,苏玉珠.“互联网+”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J].改革与战略,2017(03):136-138,142.
[5]潘爱玲,王雪,刘昕.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实现路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11-21.
[6]李本乾,牛盼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J].今传媒,2012(03):9-13.
[7]陈庚,林嘉文.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脉络、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6):40-51.
[8]耿达,饶蕊.新时代中国文化消费发展的结构特征与优化路径[J].图书馆,2020(06):1-9.
[9]资树荣,张姣君.文化消费活动提升了农村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吗?: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20(06):56-65.
[10]尹向东.建立合理小康型消费结构的主要对策[J].南方经济,1994(10):49-52.
[11]朱媛媛,甘依霖,李星明,等.中国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03):110-118.
[12]米银俊,王守忠,孙浩.浅析《资本论》中的文化消费[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03):63-66.
[13]谭志云.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构架及其战略选择:以南京为例[J].学海,2009(02):175-180.
[14]朱迪,張俊哲.二次元与虚拟文化:Z世代新型文化消费的新特点与新挑战[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05):13-21.
[15]周文彰.文化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之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5-11.
[16]秦开凤,张陈一轩.新发展格局下数字文化消费的内涵、潜力与发展路径[J].东岳论丛,2022(12):17-26.
[17]刘辉.河南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调查研究[J].商展经济,2022(1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