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慧
案例中,在小雨通过良好的表现获得表扬信后,其他学生也纷纷要求获得表扬信,然而,“物以稀为贵”,当表扬信来得太容易,学生便对其产生了“免疫力”,使其逐渐丧失了激励功能。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怎样避免“表扬免疫”呢?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发放表扬信之前,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来设置不同的获得表扬信的“门槛”,而非“一视同仁”。
为了督促学生落实巩固每天所学的英语知识,每天上课前,我都会进行例行的默写检查,在家校联系群里通报表扬默写优秀的学生,且承诺:每学期积够30 次表扬便可获得一张奖状。学生都兴致勃勃,斗志昂扬。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奖状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有一些多次获得过奖状的学生便开始懈怠,甚至嘀咕“没什么意思,我家里都有两三个奖状了……”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从未获得奖状,便对这项活动失去了兴趣。后来,我修改了获得奖状的规则:把学生按照初始知识水平分为A、B、C 三个组,给每个组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获奖“门槛”(A 组的学生基础较好,需要积够50 次表扬才能获得一张奖状;B组的学生需要积够30 次表扬;而C 组的学生只需要积够15 次表扬即可)。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懈怠情绪减弱了,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暗暗较劲,努力争取奖状,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
适度的表扬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某些良好的行为,但教师的表扬应该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有针对性且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鼓励全体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朝着各自的方向努力。
案例中,教师采取简单且见效快的措施即发放表扬信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表扬频率太高,并且教师所选取的正向强化物即表扬信缺乏多样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对这种“速效药”产生“免疫”反应。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正强化可以帮助塑造学生的行为,但是教师要选择多种强化物。若只局限某种单一的强化物,一则可能会因为强化物的反复使用而产生饱和现象,二则此种强化物会对部分学生失去吸引力。
一次班会课,值日班长提出,近期班上存在一个问题:每日课间操,部分同学不能“快静齐”地到达指定位置,导致班级的德育评分较低。了解到此问题后,我私访了几个“典型”的学生。小江低着头说:“上课太累了,我根本不想去上课间操。”小宇则嘀咕:“上课间操最没意思了,课间我只想去踢球,踢球也是锻炼身体啊。”小琪则向我抱怨:“每次课间操,我都想去上卫生间,控制不住自己……”了解到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后,我在班会上宣布:每个月评选5 位“课间操标兵”并颁发荣誉证书。本以为全体学生都会争当标兵,上操的士气会高涨。然而,让我想不到的是,情况并未好转很多。生气之余,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措施。随后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荣誉证书并不感兴趣。于是,我改变策略:每周评选的5 位“课间操标兵”可以参与“开盲盒”活动,有机会抽取到“花样奖励”。一石激起千层浪。全体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这个精彩的活动中来。课间操“困难户”小宇也在一个月后抽取到了专属于自己的奖励:在校园球类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
此外,教师应该避免频繁地使用“好”“非常好”“非常棒”“你真厉害”等简单而单一的评价语言。空洞的表扬不仅会让学生忽略过程本身,还会让表扬丧失效力。相反,教师的表扬应该是清晰具体的、多样的、有针对性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次次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教育具有长期性,教师在实施表扬时,恰当的强化物可以激励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而多样的强化物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保持并强化这种良好的行为,让表扬发挥长期的效应,由此避免表扬“免疫”效应。
案例中,教师发放表扬信太频繁,本质上是滥用正向强化物,使得学生更关注奖励本身,忽略了遵守课堂纪律的内在必要性。遇事则奖,而未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没有引导学生体会事物本身的乐趣及意义,这也是案例中学生对表扬产生“免疫”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减少强化物的使用频率,延长间隔时间,让外部的奖励逐渐转变为学生的内在动机。
超超是我新接手的班里的一名学困生,前任班主任告诉我:“他就没有安静地上过一节完整的课……”我仔细了解后才得知,原来超超比较好动,课堂上喜欢和周围的同学攀谈,不能静下心来听讲。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我找到超超并告诉他,如果他能每节课连续专心听讲10分钟,那么每隔10 分钟就会得到一个奖品。一周后,我在班会上表扬了他,并告诉他,如果他下周每节课能连续半小时专心听讲,那么每节课都可以获得一个更大的奖品。接下来的一周,他依旧表现不错,并且和同学们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第三周,我没有提出对他进行额外奖励,但观察发现,他在一次自习课的随堂测验中,连续40 分钟没有和周围的同学讲话。
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为了避免学生对表扬产生依赖和“免疫”,教师应该不断地调整强化物的使用频率,逐步引导学生在没有强化物时也能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对某种良好行为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和集体责任感。
案例中的教师善于运用赏识教育引导学生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但是只依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家庭,因此,家校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创设赏识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多维度的赏识教育氛围中健康发展。
当我宣布班级每周的“最佳卫生小组”可以获得一面“流动红旗”的时候,全班学生都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然而,两个月后,一部分学生对“流动红旗”的热情逐渐减弱。为了重拾同学们的热情,我决定拓展活动范围,通过家校合作建立一个名为“谁最讲卫生”的全方位评价网络,不仅各科任教师可以随时登录网络实时评价学生的卫生状况,家长也可以对孩子在家里的卫生情况进行评价,班主任每月在班级里评选出5 名“健康小卫士”。不出所料,接下来的两个月,学生热情持续高涨,班上的卫生状况持续好转,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里的独立自主能力提高了。
近年来,“表扬教育”“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等教育理念受到欢迎,部分教师把表扬赏识视作“灵丹妙药”。诚然,教师的赏识表扬是激励学生前进的一味良药,但教师在实施表扬时切勿盲目,应该整合多方力量,做到“表扬有据”“表扬有法”“表扬有度”,让表扬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