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文思
当学生渴求关注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温暖的拥抱都会是“治愈”他们的良方,而案例中的班主任则希望以表扬信为载体来“治愈”孩子。
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拥抱,一张免作业卡,一次和老师合影的机会,或是食堂的一顿免费午饭,超市的一次30 秒大采购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要给这无数的载体分类,我想它们可以分为两类——物质与精神。针对这两种奖励方式利与弊的探讨一直没断过,有人说物质奖励可以短期内迅速激励孩子,也有人说物质奖励会让孩子沉迷于物质享受,变得贪婪且现实;有人说精神奖励可以大幅度提升孩子的内驱力,也有人说此类奖励方法单一,会让孩子产生厌倦懈怠心理。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案例中班主任的表扬信是不是合适的载体呢?
我想,唯有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教育才会真正发生;唯有客观、真实地看见教育对象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才能诠释教育的艺术。因此,选择载体的关键在于是否依据个体的真实情况,是否符合个体的当下需求。刚刚步入学堂的儿童尤其在意教师的肯定,额头上的一张点赞贴纸,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于他们而言都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激励他们积极向上;青春期的少年不屑于各种口头表扬,一杯奶茶、一块甜点却能轻松安抚他们叛逆的心;女孩子们三五成群追逐光彩夺目的偶像时,一张海报的激励作用远胜于苦口婆心的说教;男孩子们痴迷各种球类运动之时,播放一场精彩的赛事就可以获得他们的信任与认同……案例中的班主任寄希望于表扬信来激励自己的学生,而他的孩子也正好在意,并争抢着想要得到这样的奖励,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小雨的良好表现不也恰恰说明了表扬信作为载体的适用性吗?主张赏不逾时的班主任在下课后第一时间把握住了最佳表扬契机,这不正是遵循了表扬的时效性吗?如此看来,班主任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正面积极的启示。可是,事情又为什么没有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班主任面带微笑的一句“只要你表现好,多领几次表扬信又何妨”看似是对教育对象的勉励,实则会给学生传递一个信息:表现好=无数表扬信。那么,“表现好”的定义是什么?在日常教学中,“表现好”这3 个字可以出现在很多场合,比如某个迟到“专业户”有一天突然准时上学,某个胆小内敛的学生开始尝试向同学、老师请教问题,某个多才多艺的同学为班级的文艺汇演出谋划策……试问,这些行为可以称得上“表现好”吗?我想,如果这些学生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定会毫不吝啬地称赞一句“表现好”。
所以,“表现好”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我们通常会认为学生在学习和行为方面的每一点向好的改变与进步都可以被认定为“表现好”。班主任如果要以学生的表现作为奖励的依据,首先,要制订详细的规则,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说明,明确“表现好”的定义,而后才能将规则外化为具体行为。其次,泛泛而谈的夸奖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看不到作用。早些年,我喜欢用“真棒”两个字来夸奖每一个值得表扬的人。有一天,我远远看到一名男生将垃圾桶旁边的纸屑捡起来丢进垃圾桶,放学前我对这名男生说了惯用的两个字:真棒!他突然反问我:“老师,你是因为我今天帮助其他同学表扬我呢,还是因为我今天的语文测验过关了表扬我?”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的表扬是无效的,因为学生常常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有时候根本不清楚自己因何得了表扬。慢慢地,我在表扬同学时会说明具体的行为和细节,比如“今天课堂上你敢于举手回答问题了,真棒!”“课堂上你没有插嘴扰乱秩序,很不错!”“课堂上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很厉害!”此类表扬能让学生清楚地建立起表扬与具体行为之间的联系,并会进一步强化夸奖对其具体行为的激励作用。
案例中的班主任如同多年前的我一样,并没有对“表现好”做出明确的解释说明,也没有将表扬落实到细微之处,导致周围的学生主观地从小雨的事例中判断只要上课认真就可以领取表扬信,如此一来就大大降低了表扬信的功效。
载体的作用就是化抽象无形的赞扬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让学生看得到、摸得到。但是,学生为何一开始争着抢着要表扬信,最终又为何对表扬信产生了“免疫力”?载体始终没有变,为何学生的态度截然不同?
载体的选择可以是多样的,但是,载体的接收对象不应无限化、泛滥化。幼儿脸上洋溢着笑容说:“妈妈,今天老师夸我了,只夸了我一个呢!”少年挥着手里的试卷骄傲地说:“这次考试满分总共3 个,我就是其中一个!”无论何种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欢欣雀跃、自豪骄傲的点始终都是自身的独特性,此时教师的表扬犹如催化剂一般,会加速学生进步。如果所有人都得了满分,所有人都得到了夸奖,孩子们还会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吗?当表扬成了“家常便饭”,当表扬的对象无限扩大,表扬本身就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个体的独特性也就无从体现,表扬当然也变得可有可无。
表扬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不是一味追求平均。整个学年的努力拼搏换来的荣誉若是和多次违纪违规后的“安分守己”相提并论,那绝对是对努力的亵渎。
案例中提及“以前几个月才能领到的表扬信,现在一堂课就能领到手”,这不禁让人疑惑:是全体学生都如此优秀吗?这个解释似乎难以让人信服,那么到底是何原因让表扬信的领取变得如此随意?
我认为是案例中的班主任低估甚至忽视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制订了不符合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以至于大家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表扬信,轻松得到的东西就没有那么珍贵了。
那么,该如何制订符合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呢?
首先,设置目标需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比如基础较差的学生今天听写错了10 个字词,那么我们可以提出明天默写只能错7 个字词。倘若我们要求学生默写全部正确,则与学生现有的水平差距过大,学生可能会在怀疑自我中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其次,目标要超越学生现有水平。“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应为学生设置带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以促进其发挥潜能。只有设置“跳一跳”才能达到的目标,才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面对新挑战的勇气,在不断的挑战中提升个人的自信心,在不断的前进中突破现有的能力水平。有人说,制订一个需要踮起脚尖才可能够得着的目标,这是学习的技巧,也是认识的技巧。踮起脚尖的过程就是我们为了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
最后,目标需匹配对应奖励。如果进步显著和进步微小得到相同的奖励,那么进步显著的同学会觉得不公平。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目标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奖励,比如语文听写5次全对可以兑换一根棒棒糖,10 次全对可以兑换一杯奶茶,20 次全对可以免一次假期作业。如果案例中的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奖励,那么表扬信的作用将会持续发挥。
一封表扬信,让我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年轻稚嫩的自己,一封表扬信,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更收获了成长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