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思妹
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语文视野和语文知识面得到一定的拓宽,还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这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开展并不顺利。部分教师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只是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文本,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难以给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因此,针对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展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观察和分析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每个语文单元都有特定的写作主题,如童年生活、母爱等。无论哪一种主题,该单元中的课文都与它存在一定的联系。这样的教材编写特点给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语文单元,并要求学生去寻找和探究语文单元的主题,使学生对单元形成整体感知。那么,学生接下来的语文主题阅读将会进行得十分顺利。可以说,语文主题阅读教学需要以语文单元主题为核心。
“一主多元”中的“一主”指的是以语文教材为主,“多元”则是与语文教材相关的其他语文阅读资源,包括课外读物、校本教材等。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不只涉及语文教材,还要求教师整合更多的课外资源,构建“一主多元”的语文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充实的语文阅读资源。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围绕语文主题进行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文教材上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关于主题的内容[1]。
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并不只是将语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简单的结合,也不是让学生简单阅读语文课文就引导他们投入语文课外阅读中。实际上,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言优美、结构完整的语文课文,代表性很强,值得学生深入阅读和分析。开展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语文课文,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与语文课文进行深入且细致的对话。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将在语文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在开展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常常会以某一个语文单元为依据,合理拓展,引入其他丰富且有趣的语文课外阅读资源,包括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文本。这时,语文阅读内容不再单一、枯燥,而是变得十分有趣,更有吸引力。当各种趣味性的语文阅读文本摆放在学生的眼前,他们自然会产生较大的阅读兴趣,不自觉地参与语文阅读[2]。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由于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常常依赖教师的讲解和传授,如此才能初步了解语文课文内容,不利于自身的语文能力发展。而开展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语文文本,自主处理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部分小学生对语文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不愿主动参与语文主题阅读学习,而有效的情景可以改变这一情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创设语文主题阅读情境,以语文课文为基础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分析,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可以在该情境的引导下产生较大的语文阅读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3]。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和阅读动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及《藏戏》这四篇课文都展示了中国传统风俗的魅力,那么教师就可以以这一点为基础,创设与风俗相关的语文阅读情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展示相关节日习俗,给学生创设相关阅读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回想家乡的习俗,并思考其他地方的风俗,使学生主动阅读这四篇课文。这样创设语文主题阅读情景,能让学生对风俗产生较大的了解兴趣,主动进行阅读,进一步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要想保证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就必须确定阅读的主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第一,文本写作主题相同,带领学生阅读同一类型主题的语文课文,使学生掌握该类型主题的阅读方法;第二,文本作者相同,带领学生阅读同一个作者笔下的不同文字,使学生可以掌握该作者的写作风格;第三,文本体裁相同,带领学生阅读同一种体裁的语文文本,包括诗歌、散文等,使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表达特点。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中包含《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及《珍珠鸟》,教师需要把握好这四篇课文的特点,并进行分析和整理,确定语文阅读主题。第一步,教师需要确定语文阅读主题。通过分析可知,这四篇课文都是以一种“自然界中的事物”为写作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掌握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自身情感的写作方法。第二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领悟该语文阅读主题。在一节课内,学生同时学习和阅读了四篇课文。围绕相同的写作主题,这四篇语文课文被关联到一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该写作手法。教师通过这样确定阅读主题,能让学生的语文阅读不被局限于一篇语文课文,阅读数量也不再是单独一篇,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得到了真正的拓宽。
若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语文阅读,那么学生的语文阅读将会没有方向,他们也不知道语文阅读的意义在哪里[4]。而教师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相信他们最终的语文阅读效果将会有所增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设置语文主题阅读问题,让学生可以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逐渐深入分析语文课文。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语文课文进行自主思考和探讨,深化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推动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包含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及《红楼春趣》,在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设计问题:通过阅读,这四篇课文分别描述了什么情节?都刻画了什么人物?人物有哪些特征呢?有了这些问题,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开展语文主题阅读活动,并在课文中迅速找到有关这些问题的句子,进而得出正确答案,产生丰富的语文阅读认知。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这样设置语文主题阅读问题,能够使学生明确阅读方向,逐步深入阅读课文内容。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在语文阅读时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出现分散注意力的情况。其实,教师可以反过来想:何不利用环境来对学生产生正向的影响呢?为了营造语文主题阅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并结合语文单元主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阅读环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效果的增强。
以《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组课文为例,由于战争年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只根据文字的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纪录片,并向学生提出观看要求:通过观看纪录片,将视频内容与课文内容结合,说一说自己的观后感。有了视频的辅助,学生将会不自觉被吸引。这时,学生会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思考课文内容。教师通过这样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将学生引入语文主题阅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和纪录片,完成语文主题阅读任务。
语文比较阅读指的是教师带领学生针对同一个语文阅读主题下不同的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有效推动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比较阅读[5]。这里的比较不仅指同类比较,还有异类比较、相似比较等。无论哪一种比较阅读的形式,都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深入阅读和理解语文课文,并形成独特感悟。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可以增强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效果。
以《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组课文为例,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把握他的性格特点,并体会他的精神境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单独阅读这四篇课文,使学生初步掌握这四篇课文的大致内容。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这四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说一说这四篇课文的作者和写作对象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对比,学生得出前两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课文则是他人描写鲁迅的作品的结论。有了这样的对比,相信学生对这四篇课文的理解将会更深。教师通过这样带领学生比较阅读,更容易帮助学生深刻掌握课文内容。
形式单一的语文阅读活动是十分枯燥、无趣的,很难吸引学生。而趣味的活动往往可以带动学生,使学生较长时间保持语文阅读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组织语文主题阅读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认识,使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常见的读书分享会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记录卡活动、表演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丰富语文主题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所在的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求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和过程,并深刻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单单只依靠教师口头讲解和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很难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对此,教师可以适当组织语文主题阅读活动——表演活动,让学生阅读这些课文,并编写丰富的故事情节。而学生要想在活动中演好角色,在扮演之前就必须通读整篇课文,研究人物的背景、习惯及语言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人物的思维过程。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这样设计丰富的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活动变得更丰富,还能让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更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主题阅读的乐趣。
综上所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展对学生个人的语文能力发展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和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最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