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分层医养结合体系建设初探

2023-11-22 02:29:40倪刚李亚南潘亚超程凤霞李娜王羊洋杨彬程翠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合肥市医养意愿

倪刚,李亚南,潘亚超,程凤霞,李娜,王羊洋,杨彬,程翠

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老年科,合肥 23004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于21世纪初期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占比高达 18.70%,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预计到21世纪中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接近30%[1]。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率高,2018年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 000万[2]。老年人养老需求偏好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3]。近年来,医养结合在多地以不同模式进行实践,如何关注、服务好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层次需求的城市老年患者群体,对于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和社保基金意义重大,亟须更精准地研究分析。

本研究由运行十余年医养结合模式的三甲医院老年科承担,联合医养结合的养老护理机构,以合肥市区的老年患者为样本,对城市老年患者医养结合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年7月至11月间问卷调查409例合肥市城市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61例(39.4%),女性248例(60.6%);年龄(80.3±9.8)岁。居家5例(1.2%),基层医养结合机构255例(62.3%),三甲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病房:149例(36.4%)。纳入标准:年龄≥60周岁,在合肥市区居住时间≥6个月且近3年无迁居史、患有基础疾病,老年病者或其监护人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对问卷调查自愿配合。排除标准:无基础疾病、不配合调查、不同意参加本研究以及因身体或心理因素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无法完成调查的老年患者。各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问卷样本设计 Delphi法设计本研究调查指标,指标设计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领域专家、卫生、民政、医保和临床医护等人员共同完成。

1.3 相关问卷实施和质量控制

1.3.1 问卷实施 课题组对合肥市区老年患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22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回收率96.9%),共有6家医养结合机构参与。问卷主要内容包括:①个人基本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子女数、婚姻状况;②经济因素:可支配月收入、医疗保险;③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患病情况、失能程度;④家庭因素:居住状况;⑤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评定分级;⑥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需求情况:有无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每月能接受用于医养结合的费用等。

1.3.2 质量控制 (1)问卷准备及专家问询阶段: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及严谨性,本研究获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函询方式反复核对后,完成问卷设计。(2) 预实验阶段:对所有参与课题的研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对合肥市6家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患者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预实验问卷调查。(3)问卷调查及整理阶段:所有研究对象均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进行问卷调查,完成问卷后,研究人员及时检查,以发现和更正错误,对于错填、漏填或填答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予以排除。

2 结果

2.1 不同情况的老年患者选择医养结合机构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对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可支配月收入、医疗保险、社会支持评定分级、对医养结合的认知水平、失能程度不同的研究对象,其医养结合机构照护的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不同情况的老年患者医养结合机构照护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2.2 老年患者医养结合机构照护意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为自变量,以有无医养结合机构照护意愿为因变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后退逐步回归法剔除不显著变量(文化程度、社会支持评定分级),结果显示,职业、可支配月收入、医疗保险、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和失能程度是医养结合机构照护意愿的可能影响因素,其中可支配月收入、对医养结合的认知水平和失能程度与选择医养结合机构照护意愿呈相关性(P值均<0.05),而相对于城市职工医保类型的研究对象,城乡居民医保者参加医养结合机构照护意愿较低(P<0.05)。见表2。

表2 医养结合机构照护意愿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模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为解决医疗需求大的老年人健康养老问题,我国自2013年就提出建设“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探索“医”与“养”的融合,利用健康管理、医疗救治与保健指导降低老年人的医疗消耗,同时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4]。多位学者[5-7]认为医养结合,并非是一种独立的养老模式,是对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整合,是集医疗、康复和护理于一体的持续性照护服务。陈帅等[8]研究发现,如何优化配置多主体资源,需要加强跨机构合作,是医养结合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医养结合模式有:内置模式、联动模式、“1+N”模式等[9],已在多地进行实践,但缺乏城市老年患者分层医养结合体系的研究。分级诊疗是当前医改的重心之一,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城市老年患者分层医养,也亟待构建行之有效的体系。

老年期可以按照时间和生理状态分为退休过渡期、老年活跃期、失能期、重病卧床期和临终期[10]。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能程度越高,选择医养结合机构意愿越高,这可能因为失能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患病概率增加,从而对医疗护理服务的依赖增加。医养结合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就医养老模式,而相关部门和媒体的宣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居民对该模式的了解,或者停留在传统养老院的层面上,造成对选择医养结合机构意愿不高。调查发现,对医养结合的认知水平越高者,了解医养结合机构的运营模式及自身获益者,更倾向选择医养结合机构。

职业、可支配月收入、医保类型也是医养结合机构照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可支配月收入越高者参加医养结合机构照护意愿较高,这可能与可支配月收入较高者经济条件较好,有更强的意愿追求更高品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选择医养结合机构,而职工医保较城乡居民参保对象参加医养结合机构照护意愿更高,可能与职工医保者医保报销比例较城乡居民参保对象高有关。因此,对于不同职业、可支配月收入、对医养结合认知水平、失能程度及医保类型的老年患者需进行针对性的分层医养。

城市老年患者数量庞大,面临诸多难题,通过构建城市老年患者分层医养结合体系,能解决多头管理、标准不统一、信息不畅、供需矛盾、医疗护理不足或过度医疗护理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城市医疗及养护资源,提高各级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率,实现不同层级的医养结合资源的有机整合及功能互补,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慢病群体的就医和护理难题,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于老年综合评估,以城市基层医养结合机构为基础,三甲医院医养结合模式老年科为引领,根据老年患病群体失能程度、自身意愿及经济能力等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

三甲医院开设的医养结合模式老年科,可作为医护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以保障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从而构建行之有效的城市分层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本研究样本量偏小,在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合肥市医养意愿
医养当兴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市朝霞小学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22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28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0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