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欧班列说开去

2023-11-22 22:11金旭徐共和
对外经贸实务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欧班列探讨一带一路

金旭 徐共和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构成了中国的产能与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造就了包括全球公共品供应体系、联合国体系和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的作用以及涉及不同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的共存。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动全球互联互通。中欧班列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大动脉,是推动国际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缩影及见证,为催生国际贸易物流的历史性变化并带动全球共存、全球治理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和贡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探讨

2013年 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理念、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现实行动、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广、程度越来越深入,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取得了扎实的成就。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实现倍增,达到2 万亿美元,双向投资超过2700亿美元,创造40多万个就业岗位,不少共建国家基础设施越建越好,经济发展前景光明。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途径是互学互鉴,目标是互利互惠。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既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体和象征,也是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平台和保障,凭借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高效便捷等优势,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助互惠互利的重要载体,被誉为联通亚欧的“钢铁驼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而不断壮大,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中欧班列秉持优良传承力

知往鉴今,继往开来。当今的中欧班列与往日的“三趟快车”薪火相传、一脉相承,都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产物,都是各地各部门单位自觉融入社会发展,坚决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始终坚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紧密结合实际克难奋进、敢于担当的成果。

(一)从开行历程看。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和澳门仍然在殖民政府统治之下,两地共有550万人口,每天需要供市民食用的活猪8000头、活牛600头、活禽10万只,还有大量蔬菜、粮油、鲜鱼,这些均需通过进口获得。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资短缺、资源紧张,还被西方势力围追堵截,港澳如此巨大的农产品需求具有战略意义。如果大陆农产品赢得港澳消费者的青睐,既可赚取新中国急需的外汇,又能保持内地与港澳的情感联系,为港澳回归祖国打好基础。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并要求广东、广西、福建各省设法维持向港澳供应农产品,逐步提高内地在港澳农产品进口市场的比例。为了保障供港澳食品的质量,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的品牌农产品也被纳入遴选范围。然而,以新中国成立初的交通和冷库条件,即使选出优质农产品也往往无法保证安全运抵港澳,活猪死亡率达13%,活鱼死亡率达40-70%,导致内地虽然距港澳很近但食品价格却比东南亚长途运来的还高。直到60年代初期,交通难题还没有解决,国家预定的农产品出口额几乎无法完成。此时中苏关系交恶,我国的外汇和国际形势更为紧张,决策层决心一定要打通港澳市场管道。1962年 3月 20日,内地首趟“三趟快车”满载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从武汉江岸车站启运经深圳运抵香港,历经3 省、运行52小时、行程1254公里,确保港澳同胞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秩序。当时,作为国家战略级别的港澳“生命线”优先度极高,无需为任何火车让行,连港英、葡澳政府对内地在自身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保持向港澳输出食品感到惊奇!

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具有独特发展历程,分为市场培育、量质并重、提质增效等阶段,走出摸索—完善—快速发展的道路,从最初出口本地货物逐渐发展为以通道带贸易,最终通过商品贸易带动相关国家产业发展与升级。2011年 3月 19日,“渝新欧”国际铁路满载电子产品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始发,从阿拉山口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德国杜伊斯堡,历经6 国、耗时16天、行驶   11179公里,开启首趟中欧班列全程运行。2012年 4月 12日,由中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铁路以及重庆市政府“四国五方”融资组建的渝新欧物流有限公司挂牌,旨在为沿线国家货物双向运输提供协调平台。2012年 11月 16日,随着从重庆直达德国杜伊斯堡,“渝新欧”班列首次使用国际货约/货协统一运单,减少换单环节并节约途中7 个多小时;首次实现多品种货源组合运输,推动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则;首次操作国际货运班列沿途卸货,淡化国际间界限,提高通关效率和准点率。2016年 6月 8日,中欧班列标识正式启用,按照统一的品牌标志、运输组织、全程价格、服务标准、经营团队、协调平台等模式运行,通过集合各地力量并增强市场竞争力,使中欧班列进入高质量、高效率、品牌化发展轨道。2016年 10月 8日,设在国家发改委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按照合理布局、畅通联运、统筹协调、区域联动、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原则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七大任务。2017年 4月 20日,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等七国铁路部门签署《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并成立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这是中国铁路首次与“一带一路”沿線主要国家铁路签署涉及中欧班列开行的合作协议,也是首次由中国铁路倡导成立的国际铁路合作机制。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和常态化运营,塑造了中国物流的国际品牌,打开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通道,形成了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抓手和促进互联互通的载体,为有效稳定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发挥积极作用。

(二)从运行模式看。“三趟快车”是我国最早的“五定”班列。1962年,国家外贸部和铁道部共同开通“三趟快车”,每日满载鲜活商品经深圳运抵香港。此前,内地输港鲜活商品靠零散货物列车运送,运行时间长,作业环节多,线路不固定,设施不配套,沿途活畜禽死亡率很高,鲜果时蔬多有腐烂。为了确保“三趟快车”每天定期、定车、定点、定线发运和鲜活货物“优质、适量、均衡、应时”供应港澳市场,铁路部门贯彻确保车源、优先配车、优先装车、优先挂运的“一保三优先”原则,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切实保证开行率、挂运率和正点率,除中途加水外沿途不停、直抵香港,缩短运时2/3。无论春运高峰,还是遭遇大雪、洪涝等自然灾害,“三趟快车”在48年运营期间从未中断。1997年 4月 1日,通过28个主要城市、港口和口岸间铁路干线开行53个去向定点(装车地点)、定线(固定运行线)、定车次、定时(固定到发时间)、定价(运输价格)的点对点快速直达货运列车,正式命名“五定”班列,包括集装箱和普通货物两种形式,明确规定发到时刻、运到期限及全程运输费用,优先配车、优先装车、优先挂运、优先放行,严格按图行车承运,确保货运列车限期到达,将过去随意开行货运列车客车化,给货主明确指向、心中有数。

追溯中欧班列的开行思路,应源于上述铁路货运“五定”班列,并符合“五定”标准的国际集装箱货运直达班列。2011年中欧班列仅开行17列;2018年突破10000列;2020年 12406列,是2011年的700多倍。2022年 16000列,货运160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9%和10%。目前,中欧班列经过12年发展,已形成“三大通道、四大口岸、五大方向、六大线路”的基本格局,构建联通东西的网络。“三大通道”是中欧班列经新疆出境的西通道和经内蒙古出境的中、东通道;“四大口岸”是处在三大通道上的阿拉山口、满洲里、二连浩特、霍尔果斯,形成中欧班列出入境的主要口岸;“五大方向”是中欧班列主要终点所在的地区和国家,主要包括欧盟、俄罗斯、中亚、中东、东南亚,前三者有最集中的班列线路,后兩者仅有少量班列线路;“六大线路”是西安、成都、重庆、郑州、武汉、苏州等六地从开通至今在开行规模、货源组织、运营稳定性等方面表现较好且质量较高的班列线路,近年来以集团化方式出现的齐鲁号表现也很抢眼。

(三)从意义成效看。 1962年 12月 11日,全国形成从武汉始发751次、从上海始发753次、从郑州始发755次以及季节性运载瓜果757次的“三趟快车”体系,全国28个省份承担供应香港鲜活冷冻商品的任务,涉及86%国土面积和外贸、铁路、农业部门及海关检查机构的上百万人,常年保证货源、运输、检疫、市场销售、车辆供应的有十多万人,参与的押运员八千人以上。从1962年 3月 20日到2010年 6月 16日,“三趟快车”开行48年间经深圳海关验放 4万多列,活猪近1 亿头,活牛580多万头,冻肉近800万吨,鸡、鸭、鹅等活家禽数十亿只,瓜果蔬菜、活鱼水产、干货等更是不计其数,有效保障了港澳同胞日常生活需求和生产命脉,为港澳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中欧班列的开行,对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政治层面上,中欧班列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最佳实践,可再塑区域市场的社会形态,重估基础资源的应用价值,对冲内陆国家运输的成本劣势,增添欧亚内陆与世界的全新有效联系方式,助推内陆城市“沿海化”式发展。二是经济层面上,中欧班列运费是空运的1/5,运时是海运的1/4,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稳定性高,具有比轮船快、比飞机便宜的物流特性,可比海铁联运节省8—20%的成本,对于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等特定需求具有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产业链综合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促进分工专业化和内陆获新机遇,激活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文化层面上,民间沟通在政治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更加频繁并逐渐延伸至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理解与认同,形成更紧密的区域间文化认同,反过来促进地缘政治关系和谐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四是社会层面上,中欧班列依托亚欧大陆桥延伸服务范围,联通沿海地区和内陆腹地间的广阔市场,既是沿线内陆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也是沿线深居内陆腹地供需双方的最佳运输工具,平均碳排放量是航空运输的1/15、公路运输的1/7,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五是企业层面上,中欧班列可协助获取竞争机会,通过合理规划和先发优势抢占市场,并扩大至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运输成本的降低使企业产品在更大区域拥有价格竞争力,产业链的重塑、原材料的采购和中间品的交易有利于拥有更多选择、加快货物周转、降低资金占用、优化成本结构;企业可在不同地域设厂,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催生跨境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日益火爆并逐步建立在可辐射的范围内。

二、中欧班列凸显国际影响力

由于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以及推动亚欧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加速重构,中欧班列于2011年应运而生。从重庆至杜伊斯堡国际列车的首发,到成都、郑州、武汉、苏州、义乌分别直达欧洲班列的开行,再到2016年品牌正式启用,中欧班列进入统一规范、合作共赢、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阶段,2020年后连续三年超过万列,物流服务网络覆盖亚欧大陆全境,国际美誉度与日俱增并产生巨大溢出效应,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物流品牌。

(一)中欧班列成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欧班列不断发展壮大,内陆多个省市构建起全新的对外开放产业格局。中欧班列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为亚欧铁路货运通道和网络注入了新的血液,带动了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升级,还涌现出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产业园区,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与繁荣发展。中欧班列的成功运营为沿线国家带来新商机,为当地人民带去更多增收机遇,搭建了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提供了高效可靠的物流通道,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带动了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增添了当地社会进步的生机活力。

(二)中欧班列成为沿线国家交流互鉴的新纽带

以中欧班列开行为纽带,中外交流合作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境外节点城市与中国主要开行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中欧班列也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民的“购物车”,让沿线人民更便捷共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商品。中欧班列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责任担当,打造了亚欧贸易和人文交流的新通道,将更多沿线国家的文化产品引入中国,也让富有中国元素的商品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正在充分发挥多方资源,合力利用铁路运输安全便捷、绿色低碳以及运量大的优势,提升口岸交接能力和效率,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三)中欧班列成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器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中欧班列以全天候、大运量、接触少等优势有力保障国际抗疫救援物资和工业原材料、产成品的通畅运输,助力沿线国家企业复工复产,为全球抗疫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乌克兰危机、苏伊士运河拥堵等重大突发事件中,中欧班列仍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展现了良好的发展韧性和比较潜力,增强了国际物流应急保障能力,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了亚欧大陆区域间联通,凝聚着“一带一路”倡议下共赢愿景,为促进中欧贸易合作、加强区域联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便捷的贸易通道。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的推动,投资合作得到加强,许多国家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发展潜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良好政策环境,充分发挥运营主体的积极性是中欧班列发展的基本方向。中欧班列是依托亚欧大陆桥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的国际联运列车,是应中欧投资贸易稳步发展而产生的国际陆运新型组织方式,是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典型项目和载体抓手,是目前我国与沿线国家联系最紧密的路径,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扎实落地最成熟的典范,今后将随“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而进一步扩充和壮大。

三、中欧班列焕发强大生命力

开放合作是各国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寻找各方利益契合点和发展最大公约数,促进全球互联互通。经过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中欧班列焕发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探索了凝聚共识、博采众长、富有活力的模式,架起了中国与亚欧各国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桥梁。沿线各国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贯穿中欧班列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一)运行规模继续增长

开行量高速增长和联通中外国家和城市不断增加是中欧班列开行以来一直维持的基本特点,也是中欧班列能够得到各国重视的关键基础。目前,中欧班列的三大通道联结中国境内112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217个城市,以及沿线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城市。其中,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深度参与中欧班列运营。中国铁路牵头成立的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及联合工作组,为各方沟通交流、共商发展搭建了平台;沿线国家外交、商务、海关、邮政等部门加强政策沟通,为中欧班列畅通运行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撑与保障;沿线城市、企业间开展深度交流合作,为中欧班列提供了优质的物流服务和稳定的货源保障。今后,随着中欧班列运营公司持续探索,该网络体系会进一步扩大并将亚欧大陆更多城市纳入其中,从而建立起覆盖范围更广的服务体系。中国将务实推进境外重点铁路建设项目,不断深化共商规则标准“软联通”、共建基础设施“硬联通”、共享发展成果“心联通”。

(二)海铁联运继续推进

中欧班列的发展离不开各参与方的协同创新。在沿线各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欧班列建设者积极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在铁路通道建设、运输组织、通关模式、产品经营等方面突破创新,不断提升中欧班列服务质量和开行效益,使中欧班列得以生生不息、行稳致远。中欧班列开通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要以陆地运输为基本方式,但随着业务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中欧班列服务模式表现出多元化趋势,最主要的变化是多式联运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服务范围的扩张。中欧班列早期海铁联运主要借助中国沿海港口体系,将日韩等国接入中欧班列运输体系;借助地中海、西北欧等沿海港口体系,实现货物运输的中继和分流。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的新增长点,对破解我国西部地区物流难题、激发西部开放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境外通道线路增多

中欧班列的发展契合各方共同发展訴求,发挥便利快捷、安全稳定、绿色经济的比较优势,为亚欧国际贸易提供了除海运、空运之外的物流新选择,促进了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构建了更具开放性、包容性、普惠性的“班列经济”,实现了通道建设成果共享、班列效益成果共享、贸易合作成果共享。中欧班列传统干线受俄乌冲突影响而遭遇军事冲突截断线路、地缘风险危及运行的冲击,特别是中通道、南通道以及南线的探索和扩大运营,极大改变了中欧班列线路布局。尽管这不足以逆转以北线为主的中欧班列线路布局,但对服务中国与欧盟的这部分中欧班列线路而言,却是降低俄乌冲突带来的风险、维持班列运营的关键举措之一。今后,中欧班列需继续拓展完善中通道、南通道的运营,依旧是众多班列公司的重要选择,这对中欧班列服务模式多元化而言也是一个重要推动。

在过去12年里,中欧班列开行规模由少到多、开行质量由低向高、联通范围由小到大、运行功能由窄到宽,运输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示范项目,有效扩大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经贸往来,深化了国际产能合作,加速了要素资源跨国流动,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通中欧班列,希望借此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提供了良好经验和启示。目前,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了“一带一路”大家庭。今后,“一带一路”倡议还有很大发展潜力,通过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望促进全球贸易增长。

四、中欧班列持续凝聚向心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愈加复杂,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日益频繁和紧密,开运中欧班列臂系千钧、意义深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风险挑战。中欧班列具有覆盖地域广、运输承载量大、综合成本低等优势,提升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水平,开创了国际运输新格局,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从宏观角度看,中欧班列的运营任重道远

只有聚焦中欧班列运营质量提升,才能成为中国在国际物流市场的靓丽名片以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基础设施联通的示范领域。事实上,中欧班列中通道、南通道的稳定运营需要克服地缘政治、基础设施等诸多挑战,完善通道布局依旧艰巨。中欧班列为联通东西、贸易发展等提供了必要途径和有效助力,其真正价值具体表现在:首先,中欧班列是东西货物运输的重要方式。中欧班列提供的货物运输服务,是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积极尝试,不仅连接欧洲及沿线国家,也联通东亚、东南亚及其他地区;不仅是铁路通道,也是多式联运走廊。其次,中欧班列是东西贸易畅通的重要手段。中欧班列部分早期线路开通的目标,是帮助当地企业将产品运抵欧洲市场。再次,中欧班列是东西设施联通的重要领域。中国与沿线国家铁路基础设施之间的硬联通和软联通,分别是开通中欧班列的客观前提和现实基础,软联通主要包括铁路、海关、边检等管理措施和标准相互协调统一,保证中欧班列顺利到达终点。尽管中欧班列开行前,中欧之间已存在基础设施的软硬联通,但联通程度相对较低,无法按“五定”标准常态化运营,更不能克服班列集装箱跨国联运对时间、成本、效率等的高要求。中欧班列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通关、换装、监控、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铁路运输领域进行密切合作,推动相互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互联互通的过程。

(二)从机遇角度看,中欧班列的发展前景宽广

一是我国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推动中欧班列沿线经济发展和国内外市场联通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更为紧密。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深入发展,从东南亚、中亚到欧洲,设施联通形成叠加效应,将为中欧班列提供更大空间、更优路径和更多发展机会。二是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愿望强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速发展,“数字班列”“人文班列”等合作前景广阔。中欧班列可促成部分产业向该地区的转移、落地,还能将当地货物以更快方式运抵欧洲市场,加快中欧之间的货物流转速度,从而推动我国对欧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中欧班列的开行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往来提供了除海运、空运、公路等主要方式之外又一种选择。海运是当前国际长途货运的主要方式,但远离海洋的城市把产品从内陆地区运抵港口,再通过海运出口国外增加了经济和时间成本。四是开行中欧班列对中国内地省份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覆盖的欧亚大陆腹地国家而言具有吸引力。这种新的运输方式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远离海运港口导致的发展劣势,以更加经济合理的方式把货物送达目的地。随着中欧班列的不断开行,为了解决去回程货源组织以及提升班列运行质量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不少地方通过提升始发城市口岸级别、扩大进口产品种类规模、开发集装箱冷链运输和信息跟踪技术等多种途径增强本线路的竞争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从挑战角度看,中欧班列的困难不容忽视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严重失序;大国博弈日益加剧,竞争形态更加多样化;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新科技革命酝酿发生;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大洗牌,国际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多国政局动荡不定,新科技、新经济的竞争成为主战场。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欧班列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一是地缘政治风险。沿线依然不太平静,俄乌冲突暂无终结迹象,影响过境乌克兰的中欧班列线路和欧盟企业对待中欧班列的态度,导致中欧班列拓展欧盟市场的难度未消除。二是海運市场挤压。国际航运市场已出现重大变化,尤其是海运价格不再像疫情暴发后两年居高不下,这对全球物流市场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推动调整力量。根据有关研判,海运市场对中欧班列市场的冲击会更加明显。三是转型升级阵痛。中欧班列正处于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期,迫切要求国内运营主体不断提升参与市场竞争、应对风险挑战的综合能力。今后,具有地理优势、先发优势、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等线路依旧是中欧班列的主力,其集聚趋势将会进一步增强。四是运营成本增加。由于基础设施及换装能力不足等原因,往往造成班列滞留口岸。中欧班列主要目的地杜伊斯堡、汉堡等欧洲主要贸易中心和物流枢纽的货运场站已接近容量上限,特别是旺季中欧班列滞留口岸时间更长,导致运输时效降低。 2020年 2月 24日,海关总署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出台十条措施力助中欧班列发展,从减少报关次数、降低报关成本、加强枢纽站点建设、促进多式联运业务发展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沿线各国经贸往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和协同治理理论的广泛应用,由各领域共同构建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不同国家(地区)海关提高效能、推进互联互通带来难得的契机,海关监管服务的中欧班列必将重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驶向更加美好与光明的未来。

2023年 9月 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指出,中欧班列开行以来,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将继续同各方一道,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方向发展,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带一路”倡议的显著成就为深化各国政策沟通、推动全球互联互通、重塑国际贸易格局、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后,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平台和组成部分,将不断调整优化并在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等方面继续切实贡献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中欧班列探讨一带一路
基于SWOT的中欧班列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以国家战略提升中欧班列货物联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