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香 梁春晶 王雨潇 张宏伟
[摘 要]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秉持协同育人理念,必须有一支合格的协同育人教师队伍。新工科背景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必须正视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困境:一是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存在偏差;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企业导师的思政理论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四是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之间落实协同育人理念方面有不足。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策略有四:一是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教学工作;三是提高企业导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四是健全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1-0042-04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只有开展协同育人活动,才能顺应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推动思政教育不断创新。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全面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教师队伍的确立
做好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实现教育目标,离不开育人骨干队伍。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好这个理念,做好高校思政协同育人工作,需要高校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导师加强配合,协同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实现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效对接。
在高校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中,思政课程教师是骨干力量,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至关重要。在21世纪,新工科建设的宗旨是加强国家硬实力,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为国家工程科技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要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引导他们致力于国家工科建设事业。[1]与传统工科建设相比,当代新工科建设事业对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提高他们的学科交叉思维能力,引导大学生恪守国家工程伦理,并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人才培养核心。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政协同育人队伍由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其中思政课程教师是传播党的理论、政策的中坚力量,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至关重要。思政课程教师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来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国家政策,和学生一起分析国际形势,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国家工科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在传统教学工作中,专业课教师往往仅注重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渗透。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专业课教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他们将培养理论知识基础深厚、工程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目标,加强对大学生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方面的培养。首先,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强化个人的科研能力,积累产学研经验,秉承敬业乐群精神,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树立家国情怀,为学生作出榜样,成为高尚的楷模。其次,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注意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理性。最后,专业课教师应注意达成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在专业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理念,同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在进一步加强。合作企业为地方高校提供了科研平台、顶岗实习平台与产教融合平台,企业导师在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要求企业导师能够起到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成为“能干导师”。要引导学生在研究学习、顶岗实习与求职就业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优化职业素养,弘扬敬业精神。[2]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引进外部力量,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构建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企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二、新工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困境
(一)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存在偏差
在新工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困境不容忽视,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还存在一定偏差。有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注重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了专业教育和思政育人的有机衔接,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仅注重为学生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教导学生恪守网络道德观念、摒除利己主义、树立家国意识,就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后期运用专业技术参与违法活动(诸如运用计算机技术篡改信息、窃取机密、冒用他人身份)。诸如: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曾经因为自己英语成绩不及格,而运用计算机嵌套技术篡改个人在学信网上的信息;也有的学生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窃取机密文件,最终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些案例也从反面说明了同步做好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3]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除了自身要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崇高的理想,还要秉承高尚的人格,做好育人工作。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有待优化
当前各高校均设置了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安排了高素质任课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质量。然而也有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还缺乏针对性,很难实现高校思政协同育人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属于公共课,授课方式以大班教学模式为主,很难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对于所有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基本相同,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运用计算机知识、数据可视化技术、在线教育平台开展思政教学活动,促进计算机技术和思政理念有机融合。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设计思政网页或课件,让学生体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乐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企业导师的思政理论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要与合作企业搭建完善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企业导师会耐心指导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流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4]企业通常是由本组织中层管理工作人员担任导师,他们虽然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娴熟的技能,却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了解较少,通常不具备思想政治教学能力,无法引导学生在职场实习过程中恪守国家政治立场和道德准则,很难同步提高学生的职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
(四)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之间落实协同育人理念方面的不足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这样一类问题:虽然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企业导师都很重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但彼此的工作却没有进行有机衔接,未能落实协同育人理念,没有构建完整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一般来讲,专业课和企业实习中的思政教育具有隐形优势,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属于显性教育,三者的育人目标基本一致。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三者又有显著差异。高校思政课程将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求,而且要让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个人成就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理想追求。[5]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因为“三全育人”教育体系不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交流不够,所以很容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产生裂痕,无法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
三、新工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策略
(一)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中,思政课教师理应结合新工科背景和当代人才培养工作需求,秉承因材施教理念,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认知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专业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促进专业课程和思政理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恪守专业道德伦理。作为企业导师,应注意在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引领,宣传本企业先进文化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策略,重点是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在工作中要把握好三点:一是结合专业教师所教授的专业,做好提升其思政育人能力的培养工作,引导专业课教师学习党史,树立崇高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也可以定期举办活动和专题讲座,帮助专业课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二是针对专业课教师具体情况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提振教师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使其树立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理念。三是做好师资考核评价工作,根据评估结果引导专业课教师转变传统思维和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
(二)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教学工作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质量,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融合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需求。例如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深度融合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引入中国华为公司的文化精神,引导学生坚守爱国思想和民族立场,认真研发芯片,帮助国家解决芯片的“卡脖子”问题。与此同时,应结合新时代发展特征,积极宣传红色文化,发扬伟大民族精神,将红色文化和校园特色文化紧密结合,体现时代性,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百年党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凝聚社会正能量,引导青年学生摒弃错误思想和消极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崇高的人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可以用红色文化来激励学生。另外,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创新,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情境,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课堂活动,运用网络传递思想政治理念。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点,了解中国革命史,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政治信仰和爱国精神。
(三)提高企业导师的思政理论水平
新工科背景下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必须提升校企合作教育质量,注重提高企业导师的思政理论水平,优化校企协同共享渠道,实现校企资源共用,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高校应定期邀请企业导师来本校学习思政理论知识,为企业输送思政文献资料;企业导师可以将本企业先进文化传递给合作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与此同时,企业组织和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培训教育工作,来指导企业导师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涵养爱国精神,坚守民族立场,培养民族自豪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校企协同共享平台,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深度,优化产教融合机制,建立智慧校园,创新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导师可以将本组织先进文化理念通过共享平台分享给合作高校。
(四)健全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2019年,习近平总書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明确指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6]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要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注重健全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首先,要确保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有效对接。运用思政理论知识推进专业课程教育工作的发展,让思政课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政修养。其次,要促进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有机衔接,发挥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优势和专业课的隐性教育优势,同步开展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工作,让两者达成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修养和政治素养。
综上所述,要优化新工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策略,就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思政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同时,必须注重企业导师思政理论水平的提高,从而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
[2]韦永强.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1):121-123.
[3]赵金萍,王晶晶,张晓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 ( 上旬刊 ) ,2018 (1) :72-73.
[4]杨海,王晓晓.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普教版) ,2021(6):82-83.
[5]马俊云,牟玉荣,石磊.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究与应对[J].高等农业教育,2019(5):93 -95.
[6]余朝阳.基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探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1):56-57.
(责任编辑:王义祥)
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Zhang Yunxiang1 Liang Chunjing2 Wang Yuxiao3 Zhang Hongwei4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Jiamusi University;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musi University; 3.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4.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Jiamusi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must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ed education and requires a qualified team of educat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optimizing the coordinated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requires acknowledging the challenges: First, there is a deviation in the awar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some subject teachers. Second, the targeted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Third,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industry mentors needs enhancement. Fourth,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ed education among subject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industry mentors.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 coordinated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e: First,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subject teachers. Second, conducting targe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majors. Third, improving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dustry mento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urth, establishing a sound system for coordinated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基金項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二十大专项研究重点课题:育才树人理念下“点-线-面-体”新工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GJE1422111)。
作者简介:张运香(1979—),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信息安全;梁春晶(1970—),女,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电子商务;王雨潇(1988—),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德语教育、课程思政。
通讯作者:张宏伟(1979—),男,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