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 朱艳艳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效的思政课话语体系有利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提升思政课话语效能,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存在着话语主体过于单一、新兴话语载体带来负面信息、话语内容缺乏吸引力、对话语受众特点认识不足等问题。要培养多元化话语主体,拓展多样化话语载体,推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把握话语受众认知规律,从而重塑思政课话语体系,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喜爱的“金课”。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课;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1-0076-03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要真正实现“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有效的思政课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由话语主体(谁在说)、话语载体(通过什么途径说)、话语内容(说什么)和话语受众(向谁说)等要素构成。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重塑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化挑战为机遇,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最关键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本质上说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2]构建一套完备的思政课话语体系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目前,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场域和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阵地,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话语表达权利趋于泛化,任何个人用户都可以成为话语主体在新媒体平台输出观点,未经甄别、筛选的海量碎片化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的话语权威,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难度。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还未完全突破传统模式,忽视新媒体的重要作用、脱离师生实际生活等不足仍然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和效率。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重塑多维度、多层次的思政课话语体系,有利于积极应对外界错综复杂的话语环境,加强主流话语引导力,为站稳守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提供坚强保障。
(二)提升思政课话语效能
思政课话语效能是指在课堂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话语受众认可和接受思政课话语的效果和能力。话语体系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思政课话语效能的关键因素。目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解构传统的思政课话语体系,重塑新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发挥师生双重话语主体作用,拓宽师生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的话语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师生同频共振,引起话语受众的思想共鸣,对提高思政课话语效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一般局限于思政课堂,思政课堂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冲击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干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3]与时俱进,重塑思政课话语体系,是对网络侵蚀形成有力对抗与回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必然选择。通过创新话语内容和扩大话语载体覆盖面,使思想政治教育由高校课堂延伸到网络空间,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打破思政课堂与网络空间的壁垒,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发展瓶颈
(一)话语主体过于单一
当前,思政课话语主体是广大思政课专职教师。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专职教师理所当然是思政课最重要的话语主体,但却不应该是唯一的话语主体。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以相对较少的人数承担着全校范围的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往往只能采用大班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脱离学生实际,从而影响了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职称评聘带来的压力,部分思政课教师忙于科研课题的申请与结项,分散了教学精力。相对于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对于学生更加了解,对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更加明确,但由于辅导员来自各个专业,往往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功底,再加上辅导员一般都是“非教师岗”,故并没有充分发挥思政课话语主体的作用。过于单一的话语主体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使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興话语载体带来负面信息
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兴话语载体迅速崛起,不仅具备话语传播的即时性,还有效实现了话语互动,成功吸引了大学生。与此同时,伴随新媒体而来的新兴话语载体也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挑战。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与思政课相关的话语内容主要通过课堂讲坛、报纸、电视节目等话语载体传达给大学生。这些话语载体会将不良内容进行层层过滤,保证大学生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虚拟性使得一些人无所顾忌,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通过新兴话语载体快速传播,一些负面信息一定程度上的传播抵消了思政课的部分教育效果。此外,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推荐在精准推送的同时,也使大学生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制约了他们的认知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话语内容缺乏吸引力
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统一的思政课教材,由于课程内容量大而教材体量有限,所以各门课程教材普遍理论性较强,中央文件原文、经典著作原句较多,很容易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种上思政课“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4]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话语转化,使政治话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但部分教师只看到了思政课教材的权威性,没有意识到话语转换的必要性,认为教材内容必须“原原本本”地在课堂上讲授出来,追求“大而全”,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严肃,很难吸引追求个性独立和时尚的“00后”大学生。相比之下,新媒体平台的话语内容显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加流行,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使大学生更热衷于在新媒体平台上参与有关时政热点的讨论。要利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将时事政治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增加有针对性的案例和互动,通过有效的话语转换提升话语内容的吸引力。
(四)对话语受众特点认识不足
思政课话语最终能否被有效接受,一定程度上受到话语受众即学生的价值观念、认知背景、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且从传播学角度看,话语受众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传播是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因此,对于大学生特点的准确把握是提升课堂效果的关键。相对于纯理论知识,当代大学生更喜欢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方式,且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弱,用于学习的课余时间较少。当前思政课专职教师的学历大多在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习理论的能力毋庸置疑,在学生时期也普遍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他们往往拿自己的特点对比学生,希望学生能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对当代大学生特点认识不足。这导致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最终陷入教師对学生失望并逐渐失去教学积极性、学生认为教师水平不高而厌倦课程学习的恶性循环。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塑路径
(一)培养多元化话语主体
面对当前话语主体过于单一的困境,应充分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各自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培养多元化话语主体。首先,思政课专职教师是最重要的话语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培养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思政课专职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清醒、提高政治自信,“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严于自律,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要不断增强业务素质,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其次,辅导员在高校中是最直接接触学生的,能比专职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应发挥这一优势,让辅导员走进思政课堂,以兼职形式承担“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授课任务,为思政课话语主体注入新鲜血液。最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主题演讲、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形式鼓励大学生走上讲台,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得到历练,也能使大学生体会到教师备课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课堂学习机会。
(二)拓展多样化话语载体
新媒体环境不仅给思政课带来挑战,也为思政课话语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载体,扩大了思政课的教育空间。思政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提高信息素养,在传统授课方式之外拓展多样化话语载体。首先,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和“学习通”“微助教”“雨课堂”等教学软件提高课堂效率,将由于学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素材上传到网络,供学生课后学习;让学生利用手机在课堂上抢答、发表观点,实现有效师生互动;鼓励学生通过教学平台或QQ、微信等与任课教师交流,减少面对面交流时学生易出现的顾虑,使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其次,运用新兴话语载体助力第二课堂,可创办思政课主题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布置调研任务、提供相关资料、指导调研报告写作等。最后,针对新兴话语载体传递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应密切关注学校贴吧、QQ群等平台,从中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同时,可以选取一些思想进步、政治坚定、熟悉网络技术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我们自己的“舆情领袖”,[5]让其通过新兴话语载体进行话题引导,传递正能量。
(三)推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
就规范思维的话语来源看,话语可分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政治话语想要说服学生,必须“彻底”,必须有学理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这就给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要求,即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同时,要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有机统一。要揭示政治话语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增强课程的学术性。不能只照本宣科式地讲政治话语而忽视学术话语,这样不仅学生觉得课程缺乏深度,教师自己也难以把道理讲清、讲透。也不能只重视学术话语而忽略政治话语,不讲政治性、不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思政课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与此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理论接受能力较弱的特点,要注意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榜样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以中国故事引发学生共鸣。应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运用比喻、引用经典的方法,增强话语的吸引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语言风格,用平易近人的话语诠释深刻的道理,实现思政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
(四)把握话语受众认知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6]有教师认为,在一些思政课教学中,“结论是正确的,却没有告诉你内在逻辑”。[7]正确的结论往往是思政课教材中已经清晰论述过的,学生存在疑问的或者说感兴趣的,恰恰是“结论为什么是正确的”,这也是思政课成为“金课”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心中的疑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介绍结论。与此同时,要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在讲授理论之前,要讲清楚这一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在讲授理论之后,要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明白理论对当前实践的借鉴意义。此外,针对大学生更倾向于直观性的学习方式这一特点,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声光电一体化的优势,通过声觉、视觉的双重影响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要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观点表达,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和价值诉求,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和引导;针对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将零散的观点加以整合后纳入到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理论认知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杨波,戴艳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与表达双重锻造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3):19-23.
[3]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4-8.
[4]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5]王栋.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5):68-69.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7]“李蕉”的课,我们的课[N].中国教育报,2019-07-19(1).
(责任编辑:王义祥)
基金项目:燕山大学2022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的理与路——基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2022XJJG086)。
作者简介:王栋(1983—),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朱艳艳(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