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萍
【摘要】随迁子女是指户籍不在本施教区,跟随外来务工父母到务工所在地学校就读的学生。与本地学生相比,随迁子女往往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表现为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家庭作业书写潦草,数学成绩不够理想等。学习动力不足是随迁子女出现这些学习问题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方式、优化作业布置、创新评价方式等提升随迁子女数学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随迁子女积极投入数学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缩小其与本地学生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随迁子女;学习动力;小学数学;策略
随迁子女的数学学习问题长期困扰着一线教师。相较于本地学生,随迁子女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等。如何提升随迁子女数学学习的动力,帮助随迁子女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找回学好数学的信心,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师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提升随迁子女数学学习动力
(一)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
小学阶段的随迁子女对新奇的、好玩的、有趣的事物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把握随迁子女这一心理特征,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使随迁子女自觉融入故事情境中,与故事主人公一起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方阵问题时,笔者创设了“女王检阅卫兵”的故事情境:“25名卫兵分成3列,队伍会整齐吗?”学生回答:每列8人,还多1人。笔者追问:“这多余的一个人一定会感到很难过,你能想办法帮帮他吗?”继而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每列5人,分成5列,这样队列就整齐美观了。接着,笔者继续提问:“在队列最外围的士兵拿长矛,在队列里面的士兵拿短枪。请问需要准备多少把短枪、多少柄长矛?”随迁子女学生通过画图、列举等策略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故事情境中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解题思路,学习热情高涨,数学学习的动力十足。生动的故事情境能有效提升随迁子女数学学习的动力,提高其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注重“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从而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随迁子女数学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学“800-198”这道简便计算题时,笔者创设了“妈妈逛街购物”的生活情境:“妈妈带了8张百元大钞去逛街,看中了一件价值198元的连衣裙,请问妈妈该怎样付钱?”一名随迁子女回答:“付给营业员两张百元大钞。”笔者追问:“妈妈付200元就直接拿衣服走人吗?”学生连忙摇头:“不是的,还要找回两元。”笔者乘机追问:“这时妈妈口袋里的钱总共是多少?”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用800先减200再加2的简便方法计算“800-198”的原理,突破了减200后是加2,还是减2的教学难点。生活情境降低了知识难度,让随迁子女体会到数学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创设趣味的游戏情境
小学阶段的随迁子女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如果教师的教学枯燥乏味,必然会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趣味的游戏情境能够激发随迁子女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后,笔者利用希沃白板的游戏功能创设了“夏季运动会”的游戏情境,设置了五道判断题。每道题的答题时间为5秒。学生需要分两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一队答对的题最多,花的时间最少,则这一队胜出。伴随着欢快激昂的音乐,学生们跃跃欲试,就连平时不认真听讲的那几名随迁子女都打起了精神,他们认真思考,快速抢答,有时候还会指挥讲台前参与比赛的同学选哪个答案。游戏情境让随迁子女体会到数学是有趣的,从而产生想要学好数学的想法,提升了数学学习的动力。
二、改变教学方式,激发随迁子女数学学习动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2]。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爱上数学学习。笔者经常鼓勵随迁子女运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帮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动力。
(一)动手操作,提升数学学习动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随迁子女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培养随迁子女的动手能力,尽量让他们多动手试一试。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硬币、胶带、瓶盖等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物品,让学生分小组测量并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体验圆周率得来的过程。又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怎样滚得远”时,笔者组织学生动手搭建不同高度的斜面,然后在斜面上滚动小球,测量并记录在不同角度的斜面上小球滚动的距离,看看哪种角度下的小球滚得远。在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中,随迁子女体会到了数学的有趣,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了数学学习的动力。
(二)小组合作,提升数学学习动力
新课标提倡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基于此,笔者把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安排在一个学习小组内,让成绩优异的本地学生担任小组长,帮助随迁子女学习,让他们尽快适应班级学习。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随迁子女担任本组的发言人,代表本小组进行发言。例如,在分完组后,笔者给每个学生都发了6根一模一样的小棒,并告知游戏规则:“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请试着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注意,不能损坏小棒。比比看哪一小组的动作最快。”在平均分4份时,不少学生遇到了思维障碍:6根小棒怎么能平均分成4份呢?这时,有些学生想到了可以借用其他同学手上的小棒,将其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随后,组内随迁子女担任发言人,上台演示自己小组是怎么分的。多次锻炼后,随迁子女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了,其数学学习动力也获得了提升。
(三)多媒体助学,提升数学学习动力
要想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大法宝。课件中鲜艳的色彩、好玩的动画都能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用量角器量角时,笔者利用希沃白板的放大功能,把量角器放大到后排學生都能看清刻度的程度,引导学生分清内圈和外圈的刻度。然后,笔者指定了一名随迁子女到白板上测量角的大小。随着这名随迁子女在白板上拖动、旋转量角器,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台下的学生都看清了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准确地读出了角的度数。有了多媒体的辅助,学生们注意力集中。随迁子女亲历了知识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的动力有所增强。
三、优化作业布置,增强随迁子女数学学习动力
大多数随迁子女家长工作繁忙,容易忽略孩子的家庭作业,进而导致其作业完成质量较低,作业书写潦草、题目错误率高、空题漏写等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些随迁子女直接不写作业。为此,教师要优化作业布置的形式,让随迁子女爱上作业,乐于完成作业。
(一)变写为说
教师可以将写作业变为“说”作业,让学生表达自己完成作业的思路。例如,笔者给随迁子女提供了一组题,让他们选择其中的一道题口头讲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用发语音的方式完成作业。随迁子女对于这种“说”作业的形式感到很新奇,纷纷给笔者发来语音,用稚嫩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再例如,在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后,笔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马小军和王大庆每天早晨坚持跑步,马小军每秒钟跑6米,王大庆每秒钟跑4米。(1)如果他们从100米的跑道两端同时相向而行,几秒后两人相遇?(2)如果他们从400米环形跑道的同一点顺时针同时出发,几秒钟后马小军比王大庆整整多跑一圈?如果教师要求随迁子女书写这两道题的解答过程的话,大部分随迁子女要花费10分钟左右,而让他们口述解题过程只需3分钟左右,并且还能立刻得到教师的语音评价与鼓励,这种作业完成方式既节省了学生的课后时间,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变写为画
在单元复习整理阶段,教师可以让随迁子女通过画思维导图来回顾、整理所学知识,变海量的做题为轻松的画图,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教学完因数和倍数后,笔者在组织复习时放弃了大量的习题,改为让随迁子女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画一份思维导图:哪个知识是这一单元的基础就把它作为大树的根,然后慢慢地给大树画上枝干和叶子,最后形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整个作画过程中,随迁子女复习总结了整个单元的知识,并且梳理了知识的结构,建立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本单元知识的考点,自编出新颖的练习题。又如,在学习了认识方向后,笔者布置了“画一画你上学的路线图”这一任务,让学生注意标明方向和上学途中经过的主要建筑物,再与同学交流路线。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随迁子女既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了几何直观,还得到了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班集体中,进而提升数学学习的动力。
(三)变写为做
随迁子女往往独立较早,并且动手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发掘随迁子女的学习优势,把写作业变成“做”作业,让随迁子女在动手操作中完成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后,笔者给随迁子女发了一张卡纸,要求他们做一个火柴盒。随迁子女通过测量、计算,先画出了火柴盒的展开图,再剪一剪,折一折,粘一粘,做出了自己的火柴盒。新颖的作业模式,改变了随迁子女随意、不认真的作业态度。他们逐渐变得爱做作业了,数学学习的动力明显增强。
四、创新教学评价,提高随迁子女数学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正确运用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育人作用,帮助随迁子女提高数学学习动力,使其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一)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随迁子女在课堂上大多比较沉默,他们不太愿意主动发言,有时是因为不懂,有时是没有自信,怕自己的回答出错,会引来同学们的嘲笑。为了鼓励随迁子女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笔者注重给其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当随迁子女回答正确,笔者会评价:“说得很好,你的观点很有新意,你很棒……”即使有时候随迁子女的答案是错误的,笔者也会说:“虽然你的答案是错的,但是你认真思考了,还是值得鼓励的。你再想想……”然后给随迁子女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其进行充分的思考后再回答。随迁子女在这种以鼓励为主的学习氛围中会更敢想敢说,数学学习的动力逐渐增强。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教师要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积极展开自评、互评。例如,课堂上,笔者经常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同时,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笔者会组织随迁子女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家长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这一单元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发展情况等。通过各种不同的评价,随迁子女能够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在这一单元中的数学学习表现,在自我评价中总结、在生生互评中反思、在家长评价中提升。
(三)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事物充满激情,他们也特别容易满足。基于这一特点,笔者给随迁子女设立了一套奖励措施:每次课堂上回答一个问题或者作业优秀、想法独特都可以得到一颗小星星,每攒够10颗小星星可以换一个笑脸,10个笑脸可以换一个礼物盲盒,盲盒里面是一些零食和文具。这种新奇的物质奖励能够充分调动随迁子女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
结语
总之,提升随迁子女的数学学习动力是提高随迁子女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生长点。教师要重视提升随迁子女数学学习的动力,根据随迁子女的学习实际,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助力随迁子女提升学习动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娇艳.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9(8):45-47.
[2]马生松,宁倩倩.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性“在场”的缺失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2(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