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书华 李淼
摘 要: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人本性、历史性和时代性使大学生党性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在党性教育中要弱化机械记忆、绝对崇拜和个人主义,强化主体意识、辩证看待和使命自觉,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方面加强青年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党性教育;高校;文化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016-06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not only the practitioner of Marxism, but also the inheritor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human nature, historicity and modernity,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In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we should weaken the mechanical memory, absolute worship and individualism, strengthen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dialectical view and mission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party member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social care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nd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historical journe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two combination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universities; cultural subject consciousness
基金項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增值性评价研究”(JG21DB263);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评估机制研究”(18BJR01013);辽宁省社科联合作一般项目“CIPP模式嵌入高校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的逻辑演绎研究”(20231s1hzyb-19)
第一作者简介:解书华(1987-),女,汉族,辽宁阜新人,博士,讲师,学生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历史。大学生党性教育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能脱离现实的道德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两个结合”的提出,让大学生党性教育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的现实回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征和面貌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优秀思想文化、优秀文化凝练成的精神及优良传统的总体概括。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2]。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四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提出“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转化利用,加大传播力度,增强传播效果,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
党性,就一个政党的整体而言,是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党章》的总纲对党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界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一段捍卫理想信念的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任务的变迁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共产党人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这与传统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葆有的价值观念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合法性的政治法宝,作为新时代同一时空背景下的实践活动,二者具有广泛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5]。这说明,不加强修养和锤炼,党性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甚至可能完全丧失。
党性教育的内涵、内容和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党的角色、使命、性质和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调整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6]。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以学生党员为主体,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深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514.8万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4 951.3万名,占党员总数52.0%[7]。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各行各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主体来源,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大学生的精英力量,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较高,是党的后备力量和民族的未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样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党建工作中,通过积极地行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赓续红色基因,滋养高校青年学生党员党性,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时代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的本质坚守
中华传统文化是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志学”源于《论语·为政》,“志”就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立志是一名党员提升自我党性修养应有的态度,立志于不畏艰难险阻,最终达到竭诚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在《论语集注》中,朱熹解释“志”为:智者,心之所也,其心诚,在于仁,则无心为恶之事矣。正如他所说,如果一心追求的志向在仁道方面,则不会去做坏的事情。作为青年大学生党员,“学”不仅要学习学业方面的知识,更要加强党性修养。“志学”思想中百死不悔的坚定追求、表里如一的道德修养都为今天的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从大学生群体来看,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较浅,关注度不高,受猎奇心理和短视频影响,对网络的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和外来文化过度关注。近年来,尽管高校规范了党员选拔的标准,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党性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还任重而道远。孔子讲“克己复礼”“仁者愛人”,一个人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他的行为才会行得正,一名党员党性优良才会发挥出自身的模范作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党员党性,提升爱党爱国情怀,是党性教育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 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在新时代规范和提升的现实需要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做好青年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重要内容,更是从严治党的要求。
关注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不仅要看到机遇,还要看到挑战。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思想活跃,高度认同党中央的领导,总体来看,党性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必须正视青年大学生党员党性的不足之处,这其中有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有西方社会的价值渗透,有青年学生自身认识的偏颇,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方法的缺憾。首先,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还没有成熟,辨别能力不不足,同时正处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塑造期,在如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良莠不全的互联网长河中,西方非主流思潮经过包装,以“高级黑”“低级红”方式让青年学生产生信念困惑,无所适从。其次,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表现在教育上的急功近利,学生在校入党带有明显功利心,在校注重成绩,忽视道德层面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再次,家庭教育的关爱使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淡薄,青年学生注重对内获得,忽视对外奉献。最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在入党前比较集中,党性教育的内容主要依靠课堂灌输,课本太过于宽泛,缺乏深入的分析,教育变得很单薄,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育人的效果不显著,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足,缺乏内驱力,没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与育人功能。此外,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化输出和宗教渗透,在文化多元情况下如何辨别外来文化的真伪,如何辩证地为我所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 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以文化底蕴和鲜明底色彰显人生价值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把自己的事办好”[8]。
在信息化社会里,负面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当代部分青年信仰缺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青年群体中盛行,长此以往,对青年思想的腐蚀是灾难性的。以中华优秀涵养正气、升华境界,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青年人增强文化自豪感,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十足的底气和破除万难的勇气自觉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的不良影响,成为一个有崇高信仰的人。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信仰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是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精神本源。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党员的信仰之基不仅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更是根植马克思主义在灵魂深处,是新时代实践鲜活经验和精神智慧的凝结。
青年大学生党员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参与者,是贯彻党的理论和方针路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认同主流价值观念,提高思想素养和自觉践行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够影响和凝聚更多青年力量和前进的动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存在意义
(一) 人本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文化感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色彩。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影响深远的“以民为本”思想也是能够相通的。孔子从人的本性中发掘出“仁”的内涵,指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者爱人”。儒家主张人要把自己跟物体和动物区别开来,把人当作“人”来看待和对待,强调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民等,这些思想都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9]。
大学生党性教育,首先要关怀人性,党性教育既要体现个人的精神需求,又要体现社会的价值需求,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之中,动态柔性的价值关系,才不至于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或对人性的压制。第一,坚持以青年为本,时刻关心关爱青年成长成才,在党性教育中挖掘党性与学生成长的共通性,让大学生党员体会到价值观是人生的基本支撑。第二,贴近青年,让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方式来表达,传递不尽的魅力,也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更具说服力和创造性,触动学生的情感。第三,党性教育不是神秘的,也不是功利的。在党性教育的方法中,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出的人本性依然具有触摸灵魂的力量。孔子最早提出了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党性教育要依靠组织和教育者自身的引领示范和魅力等达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目的。《礼记·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强调自律和自我超越。《论语·学而》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其中的自警、自省与党的优良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具有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特别重视知与行的统一,《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为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有效方法。
(二) 历史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价值底蕴
中国古人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例如,儒家思想体系中众多的概念和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中国共产党拥有九千多万名党员,而党员的党性修养直接影响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蓝图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和服务功能,引领青年学生奉献智慧和力量,发掘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宝藏是十分可贵且可行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处事和修身之道为高等教育中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于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来自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更来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引”[10]。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体现了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新时代党性教育形成发展的文化底蕴。宏观上,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传承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 微观上,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崇德重道、求真务实的人生观,忠于职守、明礼知耻的价值观。
(三) 时代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现实诉求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具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传统文化得到笃实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在继承党性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古往今来,正是一批又一批胸怀家国的杰出人物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他们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对于大学生党性的塑造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这其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民至上情怀是我们党伟大的民族精神中的价值取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国献身精神从李大钊等英勇烈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愿以身心奉尘刹,不为自身求利益”的天下为公的精神在“焦裕禄们”的迎难而上中尽情彰显;“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在甘当人梯的张桂梅等优秀党员的奉献中生动体现。类似这样,党性教育中洋溢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数不胜数,激励着如今的青年学子。
党和人民百年奋斗,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四个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因此,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使党性教育的抽象理论转变为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教育。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把握,结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问题,生动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精神特质。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就是要注重时代诉求,关注学生需求,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将中国共产党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贵精神融合到当前的社会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由传统价值导向向执政价值导向的转变[11]。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融合
(一) 弱化机械记忆,強化大学生党员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9]。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本身具有“自育性”,大学生本身不仅是党的政策的接收者和学习者,更是传播者和实践者,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是在创造。针对高校学生党性教育,主要从其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两方面系统开展,这是确定党性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前提。因此,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重在启发和引导,弱化学生的机械性记忆,为青年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强化大学生党员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讨论,以案例教学、热点讨论、主体宣讲和网络接力等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勤学上进、对标争先,营造富有活力的党性教育实践环境,确保党性教育的实效性。例如,高校的党建促进学风建设活动之所以能够实现服务师生和教育管理党员的双重作用,就是是因为注重参与主体的认知特点、现实需求和情感变化,能够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符合党性教育的规律,使学生党员能够对党组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理性上认同、情感上认可、意志上坚定、行动上自觉。
新媒体的触角已经延伸到青年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使用集政治高度和生活温度于一体的网络实践话语,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够更加关注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点,建设具有免疫力的价值观体系。
(二) 弱化绝对崇拜,强化大学生党员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文化始终持辩证的态度[1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历史进行回顾,我们发现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二是来自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基础,而中华文化则使党具有了文化基因和民族特色[13]。马列主义强调扬弃传统而不是摒弃传统,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遵循批判继承的原则,摒弃糟粕思想,把有助于涵养党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党性教育相互融通,并发挥其当代价值。
党性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取得教育效果,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党性具有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的稳固性,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具有发展性,因为学生个体本身就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大學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是一种政治认同,这种认同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和认可的基础上。党性教育如果不够深入和深刻,那么青年大学生就容易在非主流思潮的裹挟下失去判断力,对于青年大学生党员而言,党性教育是多元价值取向与一元价值导向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充满生命力的正能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晦涩难懂的理论体现出时代的要求,这其中的党性教育需要历史和逻辑的结合,这样的党性教育才能焕发长久的生命力,能够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青年学生党员的行为选择。
(三) 弱化个人主义,强化学生党员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使命自觉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华民族是务实的民族,传统文化向来承载现实主义精神,如《诗经》中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历代进步文人所继承。在传统社会中,开明的知识分子往往具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具有较高的人生志向,传播和颂扬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能够把读书学习同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影响青年大学生党员党性,能够激发青年学子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实际上,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离不开对于特定国情的认识。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应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
党性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建设,应该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因此,要积极开展党性教育的文化与实践活动,例如“百年党史青年说”“一张船票知百年”“党员学业帮扶直通车”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志愿服务、学风建设,打造党员与普通同学相互交流的载体。另外一方面通过红色观影、专家讲座、学术沙龙等党内学习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使得西方社会的普世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大规模呈现,消解大学生党员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吸引力,近年来“躺平”“佛系”等青年网络热词与我们所倡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相径庭,具有迷惑性。因此,要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去甄别所推崇的网络语言表达背后的逻辑。同时找到青年大学生党员的共情点,不必所有时候都过于生硬地表达政治要求,增强青年学生党员的理解与认同,在内化中强化责任与使命。目前,我国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应该准确把握自己在时代发展中的定位,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传承
(一) 人格修养是大学生党员个人品德和政治素养的精神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4]”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这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诚意正心”“明德立行”中所蕴含的自我革新的智慧具有高度的内在相似。人格修养是青年大学生党员个人品德和政治素养的精神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和修身处世的道德修养汲取提升党性教育的宝贵养分,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5]。
(二) 社会关爱是大学生党员对内要求和对外奉献的道德实践
党性体现于党员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模范性和导向性,是所有党员都应具备的共同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扶危济困的社会风尚,以传统的和合文化培养学生和谐仁爱的社会情怀,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育学生如何带动他人的进步,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强调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传统文化中社会关爱的思想一脉相承。
(三) 家国情怀是大学生党员精神归属和使命担当的高度统一
中国古代进步思想家大都描述人的社会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修齐治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礼记·礼运》有云“大道行之,天下为公”。家国情怀不仅包含着对所生所长的乡土的依恋,更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青年大学生的党性要在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以自身的使命担当凝聚青年力量,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粹,内含丰富的教育理念。虽然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层面无法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所有内涵,但其构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层面,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最富价值的宝贵资源。“两个结合”思想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传承历久而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巨大的内生动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血脉,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与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報,2017-01-26(6).
[4] 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EB/OL].https://www.alac.org.cn/content/details_49_5024 9.html.
[5]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
[6] 陈荣武.党性教育的时代诉求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1):73-78.
[7] 党员9514.8万名 基层党组织486.4万个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始终保持旺盛生机与活力[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957999818740997&wfr=spi der&for=pc.
[8]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确保“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21-01-23.
[9]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10]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322450.
[11] 柳笛.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12] 马庆玲.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1(6):6-10.
[13] 郑济洲.马魂·中源: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生成机理探究[J].南方论刊,2021(12):65-67,74.
[14]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N].人民日报,2019-5-1(2).
[15] 张洁.习近平党性观:理论来源、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