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一帆 高峰 崔素萍
摘 要: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多学科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专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科门类存在差异,如何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课程在理工类专业学生中的接受程度,亟需进一步探究改革方案。该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经济管理课程建设经验,分析学生跨学科门类课程基础薄弱、授课教师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等已成为理工类专业经济管理课程面临的核心挑战。以北京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课为例,研究提出主干学科融汇文理贯通理念、课程思政延承公共基础课程、交叉研究牵引全球前沿问题等课程改革方案,探究对于提升学生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理解程度、运用文理贯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自主学习教研氛围等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课程思政;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129-04
Abstract: 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major, and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ts teaching system. However, due to differences in subject categories, it is urgent to further explore reform plan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acceptanc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 among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is study draws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s in relevant majo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s that students' weak foundation in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high requirements f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teachers have become the core challenges faced by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 Taking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e proposed curriculum reform plan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arts and science in the main disciplines, the continuation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the traction of global cutting-edge issues through cross research. The study explored the important effects on improv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basic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s, using arts and scienc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stimulating the atmosphere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words: 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economic management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disciplinary
基金項目:2020年度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材料专业绿色化信息化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E-CL20201901);2022年度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课题“工程问题-发明原理双驱动的材料创新设计实践教学设计与改革”(ER2022SJB01)
第一作者简介:顾一帆(1989-),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的教学与科研。
*通信作者:崔素萍(196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工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建材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1]。
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2010年教育部部署设置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各高校均在面向国家及所在地区的发展需求,依托自身在材料、化工、冶金、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在学科建设、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建设思路。北京工业大学是首批公布同意设置的十所高校之一,以材料学院、循环经济研究院等师资队伍为基础设立了该本科专业,旨在大材料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内在联系自然延伸,突出与资源、环境、经济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2]。为构建文理兼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为该交叉专业材料方向学生开设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多项经济管理课程,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较好的建设经验。但由于学科门类存在差异,理工类学生在理解文科理念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如何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课程在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亟需进一步探究改革方案,以促进该类经济管理课程具有更加广阔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前景。
一 国内外相关专业经济管理课程建设经验
(一) 国外相关课程建设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在遭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切身之痛后,深刻认识到资源循环的重要性,在相关高校打破了学科界限,设置了资源循环交叉学科门类,并开设了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系列人才培养课程。如自然资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环境与资源经济等,代表性的大学有美国的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西雅图大学、罗彻斯特理工大学和密西根理工大学等,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瑞尔森大学等,欧洲的剑桥大学、伦敦学院大学、拉夫堡大学和麦考瑞大学等。
国外高校在适应资源循环社会需求、促进专业教育的课程适配能力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3]。如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成立了Golisano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采用材料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角度跨学科研究方式,通过本科、硕士、博士相互配合的形式,提升了课程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剑桥大学成立了交叉学科环境综合教学委员会,有重点地资助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研究课题,并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资源循环经济与管理等相关课程;密歇根理工大学成立了可持续未来研究院,涵盖资源、材料、环境以及经济管理等多个院系,多达60余名教授和研究人员,开设了全面涵盖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拿大瑞尔森大学采取本、硕、博相互结合的方式培养循环经济相关人才,重点围绕提高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技术路径和政策机制等领域开设相关课程,提高生态环境系统运行效率和政府环境决策能力。与此同时,国外如Nature等众多顶级期刊陆续开展了资源循环的专题探索,欧洲依托“地平线2020”计划等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科研资金,有力推动了该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促进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文理贯通研究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4]。
(二) 国内相关课程建设经验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同样导致了资源日益短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加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我国既要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更要依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努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资源循环理论及实践。资源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需要从技术、体制、机制、法制、政策、投入和管理等多方面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均在找寻提升主干优势学科发展规模的新思路,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该学科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可大幅拓展主干优势学科的研究方向,激发了高校发展该学科的积极性,使得该新兴专业越发成为国内热点学科。由此,各类高校均依托自身在材料、化工、环境等主干学科的优势,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南开大学依托自身文理交叉的多学科体系特别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雄厚基础而建立,进一步整合经济学院、环境学院、化学院、法学院、哲学院及政府管理学院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率先开设了循环经济、环境经济学概论、工程概预算与经济分析等经济管理类的贯通课程。华东理工大学依托化工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与生物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合作,开设了工程经济学、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等贯通课程。
二 理工类专业经济管理课程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资源循环领域得到了深入发展,其制约因素已逐渐由技术瓶颈转向了技术、政策、模式等多领域的联合制约,需要将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文科内容相互结合,力争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但纵观各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多为理工科与理工科课程的交叉,即材料、化工、环境和冶金等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但理工科与经济管理等文科组建跨学科大类的课程建设案例仍然较少,面临主要挑战如下。
理工科教学体系下学生的经济管理课程基础较为薄弱。近年来,虽然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均呼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教育影响,理工科专业在课程体系上仍存在着重工轻文的倾向,经济管理类课程数量偏少较难形成文理科教学团队与课程集群合力,影响了学生对于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解程度[5]。再加之经济管理基础课程与理工科具有较大差异,如材料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材料科学基础,而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等,两类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目标、授课方法等具有本质区别,也会影响学生对经济管理课程知识的接受能力[6]。
经济管理课程对理工类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理工科为主导的专业中,教师在其本硕博的学习期间往往难以涉及文科专业知识,而对于经济管理教育所知甚少;而对于经济管理类教师更难以涉猎理工科的学科内容,无法深刻了解学生已有的课程基础和知识体系,致使课程讲授内容的设计及切入点难以精准定位,大多基于传统的文科思维方式增加少量的理工科内容,其本质仍是文科类课程。学生接受难度较大,兴趣培养较难,易将经济管理类课程视为获得学分的途径,而并未深层理解开设经济管理课程、形成文理贯通教学体系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7]。
三 理工类专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方案探索
经济管理课程已成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拓展方向,如北京工业大学的该专业为全校理工科学生开设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校选专业课。该课程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之間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出发,围绕效率、最优、可持续三大主题构建了教学框架,培养学生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念和政策工具,解决资源循环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本文将以该课程的建设为例,探究理工类专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方案。
(一) 以主干学科为基础,融汇文理贯通理念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科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主干学科,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材料学科已形成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引领,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体系。依托主干学科特色,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知识点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资源最优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路、原则、方法和途径,如进一步丰富资源环境稀缺性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等相关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材料生产及消费过程为切入点,讲授材料生产供给、消费需求以及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材料市场均衡的条件以及资源环境外部性对材料市场的影响,使学生更易理解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内涵,以及所学专业中涉及的资源循环和节能减排对材料市场的重要贡献。
面向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注重经济管理课程中政策工具及方法模型的传授。如将各类材料聚类为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并增加二次资源类型,分别讲授资源最优配置机制,并从庇古税、科斯定理等角度分析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工具理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材料开发利用已有政策设计思路。在外部性价值核算的微观尺度,强化讲授霍特林法则等资源外部性价值核算,以及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环境外部性价值核算方法模型;在资源循环供应链的中观尺度,强化讲授生命周期评价、生态足迹核算等方法模型;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尺度,自下而上地形成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以及相关统计/计量分析方法体系。从而以政策工具及方法模型为手段,引导学生将经济管理理论融入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毕业设计,提出资源循环全过程中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解决的具体管理办法。此外,可以在材料绿色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加入经济管理研究方法模型等相关模块,如增加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相关变量及约束条件,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型变量自主调整及数据直观量化的方式,使学生沉浸式领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要作用,形成绿色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重作用的认知[8]。
(二) 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延承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思政旨在将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教育元素进行融合,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为各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一致的方向指引。面向理工科教学体系下学生的文科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可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公共基础课程,并以课程思政为契机进行文科基础课程内容的拓展。通过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育教学之中,使学生明晰该学科基础的同时,领略我国自古坚持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内涵[9]。
如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内涵解析中,可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分析工业革命之后全球资源环境形势,并用马克思及恩格斯的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反思传统发展模式为人类带来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现象,进而引领学生自主翻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找寻最优发展路径。在资源环境价值核算的讲解中,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两山论”,形象系统地总结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资源环境价值科学要义。在资源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实践中,可结合竭泽而渔、网开一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我国古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思想,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使学生了解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根基。
(三) 以交叉研究为牵引,对接全球前沿问题
近年来,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将资源循环作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如日本《2050绿色增长战略》、欧盟《新一轮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等将资源循环作为绿色低碳发展及其资源保障的先决条件,并通过拓展知识产权与环境标准规范,重构资源循环政策引领和话语体系,对我国资源循环产业后续发展形成技术和贸易等多重竞争壁垒,亟待从理工科-经济管理等交叉学科视角进行统筹设计。与此同时,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资源循环产业发展,“十二五”以来通过国家973、863及重点研发计划的系列部署,已在高温等离子、富氧协同熔炼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亟待围绕废料来源-技术应用-产品销售的产业链全面部署创新链,形成资源循环系统性解决方案与推广模式。经济管理课程设计可以交叉研究为牵引,以期引导学生关注废旧物资回收管理、技术推广和政策设计等全球问题。
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设计中,可从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中介绍我国资源循环发展经验的文章入手,分析我国政府着力推动的自上而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所带来企业-园区-社会多维度深刻变革,并且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学习借鉴的重要标杆,以充足的全球关联案例分析和鲜明的数字对比引导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掌握资源循环的前沿方向,形成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10]。依托学校已形成的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等相关学科硕博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成果,打通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界限,形成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教研氛围,释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学习发达国家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的课程建设思路,形成本-硕-博多层次贯通性课程体系,以点带面,从新视野、新思路带动传统材料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教学方式的变化,提升交叉学科的师资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贡献。
四 结束语
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在理工类专业中设置经济管理课程成为当下适应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面向高校理工类专业开设的经济管理课程存在的学生跨学科门类课程基础薄弱、授课教师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等核心挑战,本研究以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中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例,分析了以主干学科为基础,融汇文理贯通理念,可更好引导学生将经济管理理论纳入毕业设计,提升资源循环系统性解决方案设计的能力;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延承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可在提升学生对于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理解的同时,领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内涵;以交叉研究为牵引,对接全球前沿问题,可打通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界限,激发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自主学习教研氛围。
参考文献:
[1] 以新文科建设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EB/OL].https://m.gmw.cn/baijia/2022-07/10/35872663.html.
[2] 高峰,刘宇,崔素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33):105-108.
[3] 成怀刚,程芳琴,宋慧平.资源循环工程设计教材的适应性及对策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2):96-101.
[4] GU Y, WU Y, LIU J, et 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in China[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20(155):1046-1054.
[5] 王欢.提高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55-56.
[6] 马海涛.新文科背景下文理贯通的财税人才培养实践及其思考——以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科为例[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2):96-104.
[7] 于维同,王昱琪,齐伟.我国理工科高校文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沈阳工业大学法学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105-108.
[8] 王亚丽,崔素萍,龚先政.材料绿色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23(7):1-4.
[9] 毛倩瑾,崔素萍,孙诗兵,等.材料类本科专业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阶梯式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37-139.
[10] 李妮,计雨涵.新文科背景下理工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行业特色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