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2023-11-21 13:50:54赵毅崔晓军冯胜军王燕
高教学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新时代

赵毅 崔晓军 冯胜军 王燕

摘  要:将近现代中国人抗疫事迹融入医学免疫学理论课课堂,对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德高医粹的新时代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积极意义。该文以“抗感染免疫”为例,探讨医学免疫学可与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案例,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本科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中,探讨教学,评价经验,反思不足,以利于中国特色高等医学教育思政教学的推广。

关键词:新时代;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抗感染免疫;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38-05

Abstract: It has a positive meaning that integrating modern Chinese anti-epidemic deeds into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Immunology for cultivating new-age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moral high medical quintessence. It is equally crucial for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This paper took "anti-infection and immunity" as an example, discussed cases where medical immunology can be integrated with Chinese spiritu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t subtly integr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medical immunology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s. It also discussed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and insufficient reflection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new era; Medical Immu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ti-infection immunity; teaching refor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和中国化新医科教育的新时代要求已经结合了起来,摆在了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灵魂。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十四五”期间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值此“十四五”开局、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如何更好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深入挖掘提炼本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充分结合三年抗疫工作所涌现出的一系列标示中国精神的典型案例,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化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矛盾与困境,推动构建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与实践,已成为了医学专业课程建设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伴随中国文化、经济、政治自信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青年人中的逐步提升,医学生对在基础医学课程中融入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具有迫切的需求。伟大抗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将思政元素,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典型抗疫案例有机融入医学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开拓并构建润物细无声的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融合体系,对医学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抗感染免疫为线索,通过总结抗疫教学案例,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期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并致力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医学培养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中西文化交融和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有自信、有仁心、有溫度和有素养的新时代创新性人才。

一  课程思政融入抗感染免疫课堂教学的意义

抗感染免疫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章节,其内容涵盖了医学免疫学的众多部分。在抗感染免疫的相关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讲授国家各种抗疫政策背后的免疫学基础,介绍并宣传中国抗疫典型事例,引发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探讨人生选择的思政话题,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所号召的伟大抗疫精神,能极大增强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信念和对中国精神的认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新冠感染疫情的大形势下,以抗感染免疫为线索,开发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加强理论与临床科研实践的联系,可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二  课程思政融入抗感染免疫课堂教学实例

抗细菌免疫始自固有免疫,精于适应性免疫,只有免疫系统各部分的协同合作,才能帮助机体完成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正如防疫工作,协调一致的工作才是最终抗疫胜利的保障。党和国家需要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坚守各自的工作岗位,接受国家调配,在统一指挥下,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砥砺工作。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国家,相互监督与反馈正如免疫系统的调控;协同合作奋进,正如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衔接和协作。孤立而又片面化地认识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分工与效应,都是错误的。同时,教学组发现当把基层党组织概念带入免疫系统组成时,防疫期间多元化的党支部功能,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实施课程思政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防疫工作的重要政策之一是全民防疫,戴口罩,勤洗手。抗细菌免疫中就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主动防疫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中国式口罩的发明人——伍连德博士的抗疫故事[1]。1910年至1911年,东北全境暴发鼠疫大流行,此时正值世界列强瓜分中国之际,防疫形势日趋混乱。当时的中国政府在众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受疫情扩散的压力,在沈阳奉天府召开“万国防疫会议”(故又称奉天会议)。在确定防疫主权方针之后,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发明并推广了中国式口罩,即棉纱外科口罩,在中、俄、日等多国防疫工作中得到了明确、积极的肯定。他还力主疫源溯清,有理有節地驳斥了俄日列强借防疫,干预我国内政的企图,保护中国领土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伍连德反对并杜绝了在疫区进行毁房烧粮等帝国主义主张的愚蠢防疫行径,用中国人的智慧和团结逐步控制了疫情,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维护了中国的主权[3]。相对应地,在武汉抗疫中,我国严格要求全面戴口罩和进行社会面动态清零,诸如《中国医生》和《穿越寒冬拥抱你》等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展示抗疫群像和时空重现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全民防疫、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的有效性。结合教学组多位拥有留学经历的教师对欧美防疫现状,特别是民众多次感染,病毒反复突变的介绍,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们认识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价值,自觉与党和国家、学校站在一起,举国同心、独立自主、命运与共的应对疫情,减少“粉洋”公知对青年人的荼毒,弘扬党和国家提出的中国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可以明显地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此次新冠感染疫情在印度的流行,一方面把两个社会制度的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毛霉菌的感染浮出水面,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既往教学活动中,有关真菌的内容受课时限制,往往着力不多,常常导致学生对此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和准确。教学组在介绍抗真菌免疫固有免疫NK细胞功能的内容时,融入了中国免疫学科学家,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田志刚教授对NK细胞免疫功能的学习研究经历[4]。以田志刚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免疫学家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免疫学的众多领域,特别是固有免疫研究方面开创了中国免疫学的一片天地。中国免疫学会已多次主持召开了国际性的世界免疫学大会,仅2019年的国际免疫学大会就有全球各地的6 000多名代表参会,这在旧中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大咖风采的介绍,使学生们深切感受到国家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中国科学家执着的科学精神与赤忱的爱国情怀。

鉴于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形势已出现多波次进展的态势,教学组在抗病毒免疫教学内容中注意将众多的当代中国疫情相关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讲解,包括身残志坚张定宇、老而弥坚李丽娟、中国脊梁钟南山等耳熟能详的人民英雄事迹等。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组还在细胞免疫的抗病毒部分介绍了本校援鄂医疗队校友的先进事迹,最美逆行者与校友情怀的叠加,在增加学生的认同感的同时,深刻促进了学生学习热情和防疫积极性。

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医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对生物学相关技术知识的需求和兴趣很高。面对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巨大契机,如何培养学生在疫情视域下追寻医学前沿科学,关注并重视生物医药,特别是中医中药与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也是教学组在准备课程思政案例中的考量因素之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院士在基础研究、疫苗、抗疫药物研发等多方面的杰出工作,为教学组讲解抗病毒免疫机制,如病毒抗原的加工提呈过程及其发现历史,提供了很好的中国案例,特别是陈薇院士目前主持的一系列中国疫苗的研发工作,那句“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的誓言,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分子免疫学机制的浓厚学习兴趣[5]。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临床需求中逐步转化与应用的过程,鼓励了学生重视将实践应用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促进了其对转化医学的探索,并可能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继续发现、探索、研究,达到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双向促进的目标。

动态清零,是中国新冠感染疫情防控的总方针,核心内涵是快速发现疫情,快速采取一系列措施阻断疫情持续性的社区传播。人工主动免疫与临床诊疗技术进展部分,最新时政内容无疑是新冠疫苗的制备、接种与免疫。在课程思政环节,摘引钟南山院士讲话和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的研究,明显提高了学生对抗原表位变异、抗体产生机制及疫苗制备等免疫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6]。同时,比对中国“动态清零”和美国、印度等国家的“群体免疫”躺平政策的区别,特别是上海实践和武汉抗疫对动态清零和维持社会稳定的价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病毒变异的多样性与高效性,已远超人工主动免疫的常规防疫速度,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单单依靠疫苗接种或者生产新疫苗进行应对,无异于杯水车薪,且会把全体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置于危险之中,极易引发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动荡。“动态清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符合控制传染源的科赫法则,给予了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完成全员人工主动免疫与疫情社会防控,从而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率和重症率,保障了社会平稳运行,也可能是减少经济损失的最佳方案。此思政案例的引入,极大促进了学生及其家人对国家抗疫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也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典范。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机制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在细胞因子治疗病毒感染和疫情防控方面,钟南山院士在SARS乃至新冠的治疗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7],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总结了一些教训[8]。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教学组安排学生观看了“非典十年祭”“生命至上”以及“同心抗疫”等纪录片,通过SARS抗疫和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比较,特别是防疫药物和社会恐慌控制等方面的介绍和分析,结合细胞因子共同特征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免疫学内容分析和鉴别细胞因子类产品,尤其是某些 “保健品”宣传的准确性,培养严谨的科研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今后从事的生物医药工作,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连花清瘟胶囊火遍全球的案例,在免疫调控与临床治疗部分凸显了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等独特优势[9],同时也是中国应对疫情的与众不同之处。连花清瘟胶囊是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外感温病及瘟疫传变的规律及治疗而研发,其所倡导的“积极干预”的治疗对策,先证用药、截断病势的治疗原则,与免疫调控理论不谋而合,也是现代医学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医学学科探索培养拥有中国内核,心怀中国文化的新时代青年,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使命。连花清瘟的应用非常利于讲授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因為它是融汇了三朝近千年的名医治疗疫证的用药精华,以汉朝张仲景《伤寒论》中专治疫病的麻杏石甘汤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专治疫病的银翘散化裁,结合明朝吴又可《温疫论》的大黄经验,综合抗疫一线的专家发现,标本兼治柔和而成。河北医科大学还专门为此进行了药物安全和有效性的研究,2 000多例人群长达十四天的观察与研究,明确连花清瘟胶囊可显著降低密接者阳性感染率和转阳者的发烧发生率[10]。中医药通过清热解毒、补气活血、清肺化痰和调节免疫等方剂,达到抗病毒、双向免疫调节、恢复和提升免疫力的治疗效果[11],恰恰与免疫学双刃剑理论、免疫性疾病的防治、超敏反应调控等机制密切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内容,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进行系统对接。因为从本质上,中医理论和医学免疫学都是系统生物学的典型代表。在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中,适度融合防治新冠的中医药技术和相关中医药理论,设计并实施中医药防治新冠的重点案例,通过将中医文化与免疫学唯物论相结合,以多种教学形式高效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中医药”的号召,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促进学生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路和多系统调控的角度认识医学免疫学各章节内容,构建多系统间的动态平衡和“整体”知识框架。

三  教学评价与反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备,常常受限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已有概念,偏重知识技能水平的量化评估,而忽视了课程思政对难以计量考核的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作用。多学科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均提出了自身课程思政成果的评价方式[12-14]。教学组经过前期研究和摸索,采用了网络课程讨论反馈结合课前课后访谈讨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对包括知识技能点考核、德育效果评估、思想反馈与交流等多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进行教与学互评和自评反馈。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中,对学习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共570人开展了课程思政授课效果的评价考核。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对章节内容融入课程思政,特别对具有中国元素的思政案例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教学班中,仅40名同学认为个别思政案例的加入挤占了教学时间,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他同学都认为思政案例的加入,有助于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所学知识更加有趣生动,易于知识的记忆和交联。第二,学生对章节内容融入的课程思政案例,整体感觉契合度较高。教学班中,仅57名同学认为个别案例需要进行替换或修正,与课程内容衔接较弱。大部分同学认同案例引入的位置和课程设计方案。进一步提示课程思政案例的引入已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了思政教学的任务目标。第三,学生对德育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与讨论显示,244位同学认为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提高了国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187位同学自我评价认为通过课程思政案例提高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医德规范,138位同学认为通过学习开拓了视野,增强了科学探究意识。

总体评价结果显示,在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课程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学生的接受程度高,理解记忆好,可以较好地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德育教育的推行,其应用前景较之前的西医案例应用更有特色。但目前还需不断积累素材,积极探索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教学双方的反馈与互评,实际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四  结束语

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二○三五年我国成为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要求高校教师运用德育思维,精心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中国特色的时政案例,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导引。然而,目前课程思政在医学等专业性较强、课时紧张、偏重技术培训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推广度较低,思政素材缺少中国特色[15]。探索出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教学实施路径,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医学类专业人才至关重要[16]。既往的课程思政,特别是西医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多以西医研究的先贤为主,讲授科学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教学研究中,教学组深刻地体会到突显中国元素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导向,对于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远大于知识技术的传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代表时曾提及,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学校不容推卸的责任。只有培养能够为中国服务,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院校才真正完成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要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才能担负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医学类专业学生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训练后,课程思政对其具有明显的亲和力和思想导引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既包括自然科学技术,也包括对社会科学的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由于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影响,导致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对于时政和社会事件的认识与分析极易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倾向。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思政理念与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特别是结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的思政案例,对促进学生思政学习与专业技能掌握与融合,培养具有爱国心、民族魂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秦靖然,陈英云.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伍连德精神融入医学教育的路径探赜[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1):104-108.

[2] 王雨濛.庚戌鼠疫与“伍氏口罩”的诞生——兼及其历史渊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71-85.

[3] 刘芳.中国抗疫国际合作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J].学习与实践,2021(3):54-60.

[4] FANG F, XIAO W, TIAN Z. NK cell-based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J].Semin Immunol, 2017(31):37-54.

[5] 曲鸣明.前瞻与坚守,创新与突破——访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研发团队领军人陈薇[J].生物技术通讯,2017,28(1):1-7.

[6] 刘又宁.德尔塔等变异毒株流行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应对策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10):859-860.

[7] 潘慧.钟南山院士:以临床实践研究成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大贡献[J].广东科技,2021,30(9):15-16.

[8] 练德良.勇者仁心──小记钟南山院士[J].福建党史月刊,2019(10):54-8.

[9] 李佳川,李思颖,顾健,等.基于“治未病”理论中医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回顾与思考[J].中药材,2021,44(4):1021-1030.

[10] GONG X W, YUAN B Y, YUAN Y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anhuaqingwen capsul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prospective open-label controlled trial[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21,2021.

[11] 李煊,許子贤,明艳林.中草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20,49(2):83-92.

[12] 董德刚,鲍淑芳,宋梅,等.中医药类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酶学”为例[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21,37(7):983-988.

[13] 刘佳梅,霍德胜,薛辉,等.疫情背景下免疫系统教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1,37(11):1383-1385.

[14] 杨傲傲,朱家华,姜兆玉.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以打造“四个融合”为抓手[J].黑龙江科学,2021,12(15):34-35.

[15] 吴巧玲,张锦英.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问题、内容与路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4):23-25.

[16] 胡爱明,杨芳,周霞.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彰显思政教育价值的实践思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4):22-23.

基金项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探究”(2021-203Y);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内涵建设改革及实践路径研究——以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为例”(粤教高函【2020】20号-263);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医学分子微生物学”(2022SFKC063);广东医科大学本科一流课程项目“医学微生物学”(1JG22011);广东医科大学2021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专项项目“防疫常态化中‘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2SZ21023)

第一作者简介:赵毅(1978-),男,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临床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与细胞代谢。

*通信作者:王燕(1975-),女,汉族,江苏扬州人,临床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然免疫与细胞分化。

猜你喜欢
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新时代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研讨型教学方法的探索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19:02:02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考试周刊(2016年67期)2016-09-22 13:58:04
以学生为本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0期)2016-09-20 13:44:31
试卷质量分析在《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期)2016-03-12 07: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