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儿童静脉采血依从性及家长应对方式的影响

2023-11-21 09:18傅响玲陈嗣骅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22期
关键词:疼痛感依从性患儿

夏 春,傅响玲,陈嗣骅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上海市201102)

静脉采血可用于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由于儿童身体感受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采血穿刺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应激状况,从而导致儿童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降低采血依从性,进而导致采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晕血、晕针、针头意外划出等[1-2]。此外,儿童在采血过程中需要家长陪护,采血过程中儿童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家长的应对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影响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降低护理满意度,易引发护患纠纷[3]。根因分析法(RCA)属于一种回溯性失误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已发生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从而确保治疗效果[4]。胡兰苹等[5]研究显示,采用RCA可加强血液透析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降低血液透析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方鸳鹓等[6]将RCA护理干预应用于妇科手术患者,结果显示其可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认可度。从以上可以看出,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多种类型疾病的患者中均取得了满意结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对静脉采血儿童依从性、心理状态及家长应对方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7月1日~8月31日我院收治的120例静脉采血儿童及其1名家长为研究对象。患儿纳入标准:年龄6~9岁;智力、听力均正常;24 d内未服用镇静药物;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先天性疾病;伴精神、语言障碍;护理依从性较差;患儿家长近3个月内有重大变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儿男32例(53.33%)、女28例(46.67%),年龄(7.25±0.83)岁。观察组患儿家长男22例(36.67%)、女38例(63.33%),年龄(32.52±3.59)岁;受教育程度:初中13例(21.67%),高中22例(36.67%),大学及以上25例(41.67%)。对照组患儿男27例(45.00%)、女33例(55.00%),年龄(7.46±1.00)岁。对照组患儿家长男26例(43.33%)、女34例(56.67%),年龄(33.12±4.13)岁;受教育程度:初中10例(16.67%),高中29例(48.33%),大学及以上21例(35.00%)。两组患儿及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在采血过程中给予消毒、无菌操作、病情观察、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组建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小组:1名资深护士为组长,3名责任护士为组员,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RCA模式的定义、实施方法等。②不良事件的收集:小组成员对儿童家长、采血护士或护理人员进行开放式访谈,采取“5W+1H”的方式进行,即原因(Why)、人物(Who)、地点(Where)、对象(What)、时间(When)、方法(How)。对儿童采血不良事件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经过和大致原因进行分析,详细记录关键点,还原事件发生经过,避免遗漏重要细节,采血不良事件包括疼痛、晕血晕针、针管和针头意外划出等;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药物外渗、意外拔管等。③查找根本原因:整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儿童资料,经小组成员开会和交流讨论找出各事件的关键点和差异点,确定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如采血时未与儿童进行良好沟通、未将儿童进行有效固定、采血时间过久等。④针对性护理:a.采血人员。定期开设静脉采血技术培训课程,并进行考核,提高血管穿刺成功率。b.儿童及家长。采血前:采用儿童能够听懂的语言和描述方式向儿童和家长讲解采血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等,消除患儿对采血的恐惧,将示范与讲解相结合,并在采血过程中给予鼓励,使其动作符合要求。采血中:采用音乐、卡通贴纸、手工折纸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同时让家长以环抱姿势固定患儿,并注意穿刺附近关节的固定,避免患儿动作幅度较大影响采血人员的操作。

1.3 观察指标 ①疼痛感评分、哭闹时间、采血时间: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儿童疼痛感[7]。其中0级代表非常愉快,无疼痛;2级代表有一点儿疼痛;4级代表轻微疼痛;6级代表明显疼痛;8级代表较严重疼痛;10级代表剧烈疼痛,但不一定哭泣。统计两组儿童采血过程中哭闹时间和采血时间。②心理状态。干预前后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对评估儿童心理状态[8-9]。SCARED包括41个条目,按0~2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DSRSC有18个条目,按0~2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波动越大。③采血依从性评估标准。完全依从:儿童在采血过程中表现良好,无哭闹和抗拒情况出现,采血过程顺利;一般依从,儿童在采取过程中出现哭闹和抗拒,但在护理人员或家长安抚下可迅速恢复;不依从:未达到上述标准。④采血不良事件。统计两组患儿晕血晕针、针管和针头意外划出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⑤家长应对方式。干预前后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估患儿家长的应对方式。量表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别为12个和8个条目,各条目采用0~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应对方式更积极。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感评分、哭闹时间、采血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感评分、哭闹时间、采血时间比较

2.2 两组SCARED、DSRSC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SCARED、DSRSC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采血依从性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采血依从性比较[例(%)]

2.4 两组采血不良事件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采血不良事件比较[例(%)]

2.5 两组患儿家长SCSQ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家长SCSQ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静脉采血不仅可对疾病进行诊断,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因儿童年龄较小,其对穿刺的疼痛感和恐惧感较强,这就导致其在静脉采血过程中会出现哭闹、扭动、依从性差等情况,给医护人员的采血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0]。常规护理干预的目的是提高采血人员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患儿的疼痛,但护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RCA的目的是在于对医院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差错或事件发生背景、人员、地点及事件等因素进行系统且详细的分析和归纳,从中找到较为直接的原因,并分析最根本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列出科学完善的计划,减少失误[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哭闹时间和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提示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可减轻静脉采血患儿的疼痛感,缩短哭闹和采血时间。干预后,两组SCARED和DSRSC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可缓解患儿不良情绪。分析原因:一方面,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儿的沟通,使其不仅对采血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还增加了其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另一方面,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可影响患儿家长,在采血过程中患儿可感知家长的情绪变化,改善患儿不良情绪[12]。本研究中,观察组采血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略低,提示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儿童采血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原因: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通过寻找采血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源,并针对原因对采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课程,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找到血管,且采血前给予患儿及家长健康教育、采血中转移患儿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患儿依从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13]。本研究与任雪飞等[14]研究结果一致。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所做出的反应,是处理应激事件和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患儿在采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哭闹、情绪低落等问题,有些患儿家长的应对方式不当,更不利于儿童采血工作的进程。本研究中,干预后两组SCSQ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两组护理干预模式均可提高采血患儿家长的积极应对方式,而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能够更充分的调动患儿家长的积极性,使其专注于儿童的照顾,故应对方式也更积极。

综上所述,基于RCA模式的护理干预可减轻静脉采血患儿的疼痛感,缩短哭闹和采血时间,缓解不良情绪,提高采血依从性,降低采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家长积极应对方式。

猜你喜欢
疼痛感依从性患儿
材料作文“疼痛感”升格指导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情绪干预及注射手法对儿童预防接种疼痛感的影响
术后疼痛护理评分与患者静息及活动性疼痛自评结果的比较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