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努
(织金县后寨苗族乡中学 贵州 毕节 552108)
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基于分层教学法展开研究工作,把握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和要点,提升英语课程的育人质量。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层次,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教学方案的教学方法[1]。分层教学的主要特点:①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指导方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②教师平等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细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个人优势,提升综合素质。
教师要认真探索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A 层(英语学习能力极好,学习兴趣强)、B层(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和C层(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热情不足)三个层次,并运用如下的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布置预习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使其为课堂学习做准备的重要途径[2]。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分层设计预习资源,并通过线上平台让学生获取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预习资源,保障其预习效果。
以“仁爱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Topic 1 How is the weather in winter? —Section A教学为例,为保障学生有效展开预习活动,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预习资源:
A 层资源:导学案
教师可开发导学案,以导学案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并指出学生无须阅读教材信息,保障其在课堂学习期间获得更多的新鲜感。本课为听说课,A 层学生在预习环节应以词汇和短语的探索为主,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翻译内容。如针对短语“make snowman”,教师设计如下翻译任务:
在导学案的辅助下,学生便可以有效预习新的词汇和短语,并尝试掌握其用法。除翻译任务外,教师还可布置探究任务,在导学案中引入教材1c 部分的句型,鼓励学生通过推理、查找信息等方式探索各个句型相关知识。
B 层资源:导学案和教材
针对B 层学生,除导学案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将教材作为预习资源,强化学生对导学案内容的理解,并在课堂学习期间顺利理解音频内容。
C 层资源:导学案、教材和听力音频
C层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尤其是听说课上,容易出现“听不懂”“表达不清”的问题。鉴于此,除导学案和教材外,教师还需要分享听力音频。需要注意的是,针对C 层学生的导学案,教师要适当降低完成难度,并强化导学案与教材的关联。如针对“make a snowman”这一短语,教师需要设计如下翻译任务:
如此,学生能在教材中获取答案,并强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师开发的音频应与导学案对应,教师结合音频朗读导学案的答案。学生在锻炼自身听力水平的过程中检验预习教材、填写导学案的成果。
教师要注意做到课堂互动难度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课堂活动,获得良好的课堂学习体验。具体来说,教师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鼓励C层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使其巩固预习期间的收益,且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判断其对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单元主题意义的探究深度。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对复杂的任务,如划分长难句的句子结构、梳理基础语言知识、复述部分听力或短文语篇信息等,让B 层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活动挑战性的同时,提升学习的深度,构建知识体系。针对A 层学生,教师可以设计难度较高的问题或任务,如B层和C 层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深度讨论的任务等,让A 层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且激活B、C 层学生提升自身英语水平的动机。
以“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 Playing Sports —Topic 2 I'll kick you the ball again—Section C 教学为例,本次教学为阅读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篮球的历史和规则等信息。课堂教学期间,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互动环节,具体如下。
2.2.1 以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展开互动
教材中的课文有大量的生词和短语,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课文阅读成果[3]。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与C 层学生展开互动。如针对“at first”这一短语和“indoor”这一词汇,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如何翻译“At first,it was anindoor game so that students could play in bad weather.”这句话,邀请C层学生进行回答,鼓励其在翻译中强调“at first”的用法,说明“indoor”的词性和词义。教师应确保全体学生准确理解语篇基础信息,让C 层学生也能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
2.2.2 以深度探究为切入点展开互动
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展开深度探究活动。确保学生能理解语篇基础信息,教师可提出具有一定讨论价值但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或话题。如针对“indoor”一词,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构词法的角度分析这一词汇,请学生分析“in”这一词缀的含义。该问题相对简单,部分C 层学生可能会主动参与互动并提出观点,指出“in”这一词缀有“里面”之意。教师将“内”“入”写在黑板上,并鼓励学生分析更多与“in”这一词缀有关的词汇。教师可地邀请B层学生作答,学生可能会提出“inside”(内部,里面)、“inland”(内地的,国内的)等词。最后,教师提示A 层学生补充,从而将“inject”(投入,注射)、“intake”(吸入,纳入)等词也呈现在黑板上。如此,既提升学生的探究深度,又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构词法知识的辅助下,在今后的阅读活动中能够有效推理或记忆生词的含义。
2.2.3 以补充拓展为切入点展开互动
教师鼓励学生基于课文内容,补充更多课外信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地与教师互动,教师通过追问、质疑等方式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此类互动难度较高,参与者多为A 层学生。如部分对球类运动感兴趣的学生可能会模仿课文,从多角度介绍自己喜欢的球类运动,教师追问,其他学生也可补充。
综上,教师以不同的切入点组织互动,让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师、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或感兴趣的话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指导学生有效展开课后学习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应辅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展开查漏补缺或巩固拓展活动[4]。为保障学生的课后学习质量,教师也可以采取课后作业分层的策略,让学生在作业的辅助下有效展开课后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特点和教学目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或不同要求的作业。这样,既可以实现“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目标,又可以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以“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2 Saving the earth—Topic 1 Pollution has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Section C教学为例,本次教学为阅读教学,课文介绍了与“noise pollution”相关的信息,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并强化学生对“pollution”一词的理解,强化其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师可以分层设计课后作业:
A层作业,写作作业:模仿课文叙事角度,以“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或“light pollution”为话题写一篇英语作文,词数为80—100。
B层作业,阅读作业:阅读教师分享的补充阅读材料,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语篇结构,简要回答教师设计的阅读问题。
C 层作业,概要写作:将教材Section C 1a 部分的课文缩写为一篇短文,要求语言简明扼要,用词精准,忠实原文的中心思想。
在上述作业中,A层作业要求学生主动收集课外信息,并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发展其信息收集与整合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B 层作业中的文本和问题开发期间,教师引入课文中精彩句式和重要短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辅助其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印象。C 层作业并未要求学生查找或研读课外材料,可辅助其夯实基础知识,使其在分析课文核心信息和细节信息的过程中,强化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并在概要写作期间丰富写作经验。这样,教师通过将课后作业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形成环保意识,发展读写能力。
所谓“隐性分层”,即不公布分层成果。在隐性分层的情况下,既可以让学生获得符合自己发展需求的帮助和指导,又能避免B 层、C 层学生产生“自卑”情绪。为落实隐性分层,教师可单独将预习、作业资源分享到学生的邮箱,鼓励学生自主下载进行学习,并以拍照、录音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制订后续个性化指导计划。而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合理穿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发起挑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全程参与课堂互动。
动态调整分层不仅保障学生获取有效的指导,还避免A、B 层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强化B 层和C 层学生努力学习、取得进步的信心。除学生的基础水平外,学生在单元学习期间对单元话题的兴趣程度、对单元语法的掌握程度等,均可成为教师在单元教学期间动态调整学生层次的参考因素。此外,教师还可统计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课堂活跃度等信息,从而更好地判断学生的进步情况和兴趣变化,调整分层成果。
初中英语教师要认识到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把握分层教学法的特点、运用策略和运用要点,关注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多个层次,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指导方案,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提升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