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遴选标准及建设策略

2023-11-21 14:19朱璇王莉钱丽冰熊振婷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产教医疗器械校企

朱璇,王莉,钱丽冰,熊振婷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1800

2020 年,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任务内容,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1]。202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公布首批63 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同年底,工信部和国家卫健委等10 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更是明确指出,面对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强人才培育支撑,鼓励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探索创新“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2]。2023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再次明确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性能医疗器械行业未重点打造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以上文件为医疗器械类高职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既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医疗器械产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遴选标准及建设策略展开讨论,以期推进医疗器械类高职专业的产教融合,使培养人才更好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特点及发展需求

医疗器械在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人民生活品质和福祉的提高,是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制造体系基本健全,能覆盖卫生健康领域的各个环节,且市场规模已达到8 400 亿元,并保持11.8%年增长率[4]。

但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呈现多、小、散的分布局面,且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如中小型器械及耗材类产品,而如高端CT、MRI 等高端设备在关键技术、产业链供应等方面均存在短板,技术绝大部分为国外巨头所垄断,随着国际环境的剧烈而深刻的变化,急需加快高端产品核心技术自有化、产业链本土化[5]。因此,医疗器械产业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多个国家级战略规划中被屡次提及,在“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医疗器械要坚持自立自强,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加快补齐高端装备技术短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培育支撑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在其中被明确提及,鼓励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探索创新“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2]。

2 医疗器械产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遴选标准

2019 年,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概念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中被正式提出,所谓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创造较大社会价值,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6]。 从国家政策文件来看,具体到医疗器械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应具有以下特征。

2.1 企业隶属技术先进的高端医疗装备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链由上中下游3 部分组成。上游主要为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企业等;中游主要为医疗设备制造、医用耗材生产、医疗器械经营和售后服务企业等;下游主要为终端使用,包括各级医院、体检中心和家庭等。不同类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产业链上各单位的用人需求调研分析得到,生产技术岗、质量检验岗、售后维修岗和销售岗是高职医疗器械类专业毕业生主要适合从事的岗位[7]。此类岗位对从业人员有一定的高技能要求,非简单重复劳动,但又没有达到研发等高能力要求,是高职层次学生最适合的岗位。而从行业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产业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亟需产业链的本土化,并加快往高端化发展的速度[7]。基于以上原因,技术要求较高的诊疗设备例如高端CT 机、核磁共振仪和放射治疗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的生产或售后型企业应为医疗器械行业产业融合型企业的首选,高端检验仪器的生产或售后型等医疗器械企业也是合适的产业融合型企业的合适对象。

2.2 企业应是学校所在区域内医疗器械技术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高职院校多属于省属院校,学校发展应服务学校所在城市或区域的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行业分布具有多、小、散的特点,不同区域城市群内的医疗器械企业具有强烈的不同属性,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及优势,根据生产医疗器械的细分领域不同,导致要求的技术、工艺、规范等水平也会有较大的差别,从而使得不同区域的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对员工的培训及培养能力也有很大不同。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承担的是对接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任务,基于工作任务要求的核心技能的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及授课,同时授课内容还应具有行业引领性及超前性[8]。因此,在遴选医疗器械产教融合型企业时,需选择学校所在城市或区域内具有绝对技术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或细分领域内的冠军企业。龙头企业不仅应具有行业领先核心技术,同时应注重如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化技术等行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规范的开发,是整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其余中小型企业的引领者,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同时,企业在成长为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内部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相应的内部课程设置及经验丰富的企业讲师。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有能力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训、科研、社会服务等合作内容的建设,教学内容方能紧跟产业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培养的职业技能人才方能服务于真个医疗器械行业的升级改造需求和技术发展需求,服务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最新要求,真正起到对行业发展的人力支撑作用。

2.3 企业应为具有较为完整工艺链的医疗器械产业链中游企业

学校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学内容设计需考虑学生毕业后的较为广阔的就业岗位,需要在兼顾重点的同时,做到宽基础。若企业只有单一的岗位供学生学习实践,将会限制学生的岗位迁移合理和拓展能力,对其终身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医疗器械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为零部件生产企业,中游主要为医疗设备制造、经营和售后服务企业,下游主要为各级医院、体检中心等。产业链不同位置处的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岗位种类差别很大。上游企业由于仅承担原件生产,因此岗位十分单一;下游企业承担的主要为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及管理,不仅岗位相对单一,同时由于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下游企业多为各级医院,具有事业单位性质,很难做到招工即入学,无法做到深入的产教融合,三甲医院有培养能力及用工需求,但高职学生学历无法达到医院招聘基本需求,基层卫生单位有用人需求但无培养能力,只能采用与地方卫生单位及教育厅合作培养基层单位的订单班学生形式。因此,在医疗器械行业,位于产业链中游的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应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首选,其具有将为完整的工艺链,能提供丰富的不同类型岗位,为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学习,方便学生将来的岗位迁移和拓展,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4 企业应在内部具有完善的培训组织体系和合格的师傅团队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尚正处在起步阶段,很多企业虽然在行业细分领域内已经做到排头兵,但企业整体的管理体系仍然处理较为初级的阶段,没有完善的管理组织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培训服务体系,有些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甚至没有实习生培养体系。若学生到这样的企业开展学徒学习,企业不知该怎样培养和带教学生,企业老师不仅无法承担岗位的核心技能训练任务,无法深度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验室等建设,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教材、教学资源等,更无法提供专业的管理人员做好学生实习实训的劳动保护等工作,学生仍然有可能成为在单一岗位上的工人,而无法学习到较为完整的技术技能,做到深入的产教融合[9]。因此,选择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必须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培训组织体系和合格的师傅团队,且师傅团队的数量应和学徒培养学生数量相适应,师生比应达到1∶3,企业老师在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外,也应具有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等职业品格和爱国情怀,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国产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10]。

2.5 企业应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部分有意向开展产教融合型建设的企业,其合作目的,是希望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得稳定的用工数量,减少企业的人力支出成本,或愿意投入用工培养成本,但不希望培养的学生流失,甚至部分企业希望通过合作培养的途径获得经费收益等,此类企业均不能作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对象。

医疗器械行业特别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长期为国外巨头所垄断,三甲医院中的CT、磁共振、DSA等高端设备几乎被欧美巨头所垄断。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亟需加速此类高端医疗设备的本土化进程。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打破了国外巨头的垄断,但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离国产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能够为行业输送技术型人才发挥提供关键的人力支撑。此类企业的遴选,不仅要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更要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国家责任感,方能承担起为国产高端医疗器械行业输送技能人才的重任。

同时,企业应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先进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目标。企业文化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即浸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又能熏陶技能报国的爱国情怀承担。企业不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具有长远而广阔的眼光,不计较一时的投入与得失,能与学校合作在全日制学生培养之外,合作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区和1+X 技能证书开发等社会责任,服务整个国产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目的[10]。

3 医疗器械产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策略

3.1 企业管理机制建设

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不同于简单的订单班,需要企业在学生培养中承担主体地位,并有一定人力、物力、资金方面的投入,若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保障,政策文件中的利润红利和用人红利将无法兑现,企业将承担巨大的风险[11]。因此,在校企合作之初,校企双方应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校企双方合作制度,明确双方的责权,以保证双方最终都达到预期目标。产教融合型企业应至少建立以下3 个基本的企业管理机制。

3.1.1 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制度 企业和学校隶属于不同的工作领域,要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成为能紧密合作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合作初始签署明确双方责权利的协议。但目前的协议签署内容往往停留在责任和权利层面,利益层面很少提及。学校的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教育部门的考核评价指标要求,因此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在过程中往往缺乏地方政府的参与,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合作的动力仅停留在获得可靠的用工来源,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办学成本,导致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往往流于形式[12]。要改变此现状,还需要地方人社、工信、财政等多个政府部门通力协作,政行校企共同签署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利益的协议,方能有效促进各方,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

3.1.2 校企合作工作机构 由相关利益共同体部门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机构,是保证产教融合过程中各参与方能够充分深入合作的重要前提保障。但目前校企合作工作机构往往仅由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成员组成,缺乏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参与,导致校企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无法深入。需向职教先进国家学习,组成政、行、校、企联合的校企合作机构,以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

3.1.3 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 设计合理的校企合作激励制度是促进校企合作良性深入发展的推动力。合理的纪律政策能有效促进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发展,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反之则会起到反作用。目前的激励制度同样只停留在教育部门评价,而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人社、工信、财政等部门,以及行业、社会舆论的激励则是几乎完全缺失的。若没有多元的评价体系,则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仍然无法得到提升,无法实现职业学校毕业技能人员用得上、留得住的根本问题[13]。因此,政府需加大对产教融合企业在经费投入激励、税收政策优惠,成本分担等多方面的激励制度,真正形成具有命运共同体性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落实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政策要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3.2 企业指导老师团队建设

行业龙头企业必然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技师队伍,但好的技师不一定是好的师傅(指导老师),产教融合型企业需要一支既有过硬技术又能从事实训实践教学的师傅队伍,才能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能够真正学到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企业师傅(指导老师)的遴选和培训机制,所有参与教学的企业导师均需经过一定课时的教学方面培训才可以面向学生开展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3.3 企业教学硬件条件建设

如果企业师资是企业开展教学的软件条件,那企业的生产场所则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条件。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场所的实训教学功能,可以有效补充校内实训教学的不足,使教学过程更好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14]。传统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做法空间成本和设备成本均较高,设备利用率低,也很难做到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可以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企业内部,但必须对原有的真实生产场所进行改造,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3.4 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科学设计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一项工作能否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学校应从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教科研成果、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设计年度考核评价体系[15],以避免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流于形式,保证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产教医疗器械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