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变迁中诗性文化与动画交融的背景与成因

2023-11-20 08:40姜金镇叶佑天
电影评介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诗性诗意动画

姜金镇 叶佑天

新时期以来,“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精神自我主体性的呼唤和确证”①。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概念的提出,是新时期推进‘文化自信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它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历史和文化认同。在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艺术创作方向将更加多元,艺术思维将更加多维。以动画艺术为例,在当下诗性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重复苏境遇下,我国动画受到本土“诗性”文化的滋养,一种与西方“哲思动画”对应的动画概念——“诗意动画”在我国应运而生。

一、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变迁

2018年,中共中央在所发文件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即“四新”建设,“新文科”概念正式提出。②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这标志着“四新”建设正式启动。③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文科”是“人文社会学科”或“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其范畴内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④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正是“新文科”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体系源自我国悠久的艺术学术资源与文化遗产,随着中西交流中西方艺术思想的融入,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日益多元化、丰富化。作为国人精神文化的艺术象征,特色艺术理论立足自身特色民族文化基点,揭示出国人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内在规律。它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艺术理论而来,逐步成长为彰显中国文化风貌的艺术理论。

事实上,“中国经典艺术理论”曾被视为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代名词。中国经典艺术理论是中国古人对世界与艺术的思考,数千年来始终是中国艺术创作、批评与审美鉴赏的指导与依据,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不过,这一认知尚不全面,因为其片面地将中国“特色”规定在“经典”“传统”而忽视了其成长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国内学者对“文化”的关注逐渐走向自觉,改革开放浪潮激发了研究者的思维活跃度和文化之间创新能力,让国人的文化意识得到革新。在这种环境下,社会各界逐渐对中国文化形成新认识,即中国“特色”不仅包含“传统”,而且包容外来。简言之,中国特色文化是一种“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1]的文化形态。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特色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这是中国文化自立自强的表现。在确立“中國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摆脱西方套在身上的文化束缚,慢慢打破以西方为主导的各种“标准”,开始建立属于国人的文化体系。这一现象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即为对“特色艺术理论体系”的新认识。

如今,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不仅是“中国经典艺术理论”,而是符合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满足文艺生产现状的艺术理论,其以中国艺术为学术立足点并拥有全球性的洞察目光,在坚持以“艺”为本的同时,广泛吸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将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相结合,辩证地处理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关系、局部艺术发展与艺术整体定位的关系。简言之,新时期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正在向以经典艺术理论为主体,以国族性、全局性目光吸收转化其他国家与学科领域理论建树的方向发展。

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指引,它的变迁也引发中国艺术的创新。就动画艺术发展而言,早期中国动画的生存土壤并不成熟,中国动画只能“模仿”西方动画,靠吸取西方动画的微弱营养寻求生机。这虽使中国动画于夹缝中生存,但也削弱了中国动画的民族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本土艺术理论重新得到关注,中国艺术进入新发展阶段,“民族化”探索开始,自此,中国动画从自发的“模仿”走向自为的“探索”。受制于时代认知,当时人们对“民族化”的理解尚停留在“民族”即“传统”的高度。故此,“民族化”的探索多是“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者在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加一个中国式的肚兜,在服装上加几块传统的装饰图案”[2]。这种创作形成了那个时代的一股潮流,并奠定了那个时代中国动画“抒情味、表意性”的特质。

随着“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概念在新时期被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始以新的姿态复苏生长,诗性文化正是其中之一。以此为时代背景,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探索也步入新阶段。在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指导下,动画“民族化”探索不再拘泥于紧抓经典艺术形式的思路,而是将创作重心转移至作品内涵,这使得中国动画民族化开始与中国文化内涵产生共鸣。诗性文化在复苏过程中适逢动画创作重心转向,二者产生交融并将中国动画的“诗性基因”激活,“诗意动画”由此呈现于世。

二、诗性文化与动画交融的背景:诗性文化在新时期复苏

新时期,国力的提升与文化视野的开阔让社会更为多元,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也变得富足,不过,现代生活虽然美好,但也有一些问题随之而来。从时代生活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被逐渐异化,无法调和“生活”与“心灵”之间的矛盾。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西方社会背靠世界文化话语权而不断通过现代大众传播途径向中国施加影响,中国文化面临被压制与被同化的危机。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诗性文化”在现代复苏。

“诗性文化”是人的“诗性”在参与文化活动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它在中华文明中不断发展,流经数千年而不衰,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之火与人类生命力的真诚表征。“文明传承”与“生命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浓郁的“生命力”可唤起被技术生活所裹挟的国人心中之自我意识,并调整“人”与“物”的相互感应,是让人的生活重新具有温度的“心灵空调”;“文明传承”能够唤醒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心理,并为中国艺术的民族性塑造提供指引,是中国抵御文化入侵并实现文化形象宣传的“盾”与“矛”。从这个角度看,诗性文化在现代复苏是历史做出的选择。

(一)诗性文化对“异化”心灵的扶正

就现代生活而言,人借助科技力量与社会制度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人的生存条件获得改善,但与此同时,现代人的精神与心理问题也愈加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现代社会带来强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将人的“和谐”状态打破,人在技术与异变娱乐的包围中,不仅丧失了自主性,而且陷入精神力内耗,人已非人。

首先,现代人被技术裹挟,丧失了人的自主性,成为“技术”的附庸。技术爆炸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对技术产生依赖,衣食住行需要借助技术,朋友交流、上学上班等也需要依靠技术,人的生活被技术包裹。人的思想是现实生活在头脑中的特殊映射,生活被技术包围,人的思想与思维也会随之受到禁锢。换言之,现代社会的技术包围将人与技术捆绑,人依靠技术生活,以机械的方式劳作、思考。如此,人的自主性被日渐剥离,思维活力也日趋萎靡,久而久之,人将成为技术的附庸,丧失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现代人已陷入“内耗”循环,精神力入不敷出,人也无力感知世界的美好。机械化的生活使人遭受精神力损耗,非功利性的娱乐可以助人恢复精神力恢复,同质化、低俗化的娱乐固然会使人得到一定的放松,但人无法从中获得本质力量反馈,反而将大量精力投入其中,最终使人的精神力入不敷出。由此,现代人陷入“精神内耗”的循环,不仅精神空虚不断加剧,而且对其他美好存在的感知力也在不断丧失。

面对上述困境,现代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诗性文化”助其解脱。“诗性”是何物?“它是灵动情思和聪慧睿智的结晶,是人类所特有的力量”[3]。在“诗性”的状态下,人充满和谐,“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得以弥合,人与环境的冲突也得以缓解,得以“诗意的栖居”。因此,对现代人而言,“诗性文化”无疑是一剂治病良药。

首先,诗性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诗性”是人理解人与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之一,以此种方式感知外界,人可弥合“二元对立”中的分裂关系,并以“天人合一”的状态构筑“诗”的世界。“诗”的世界是充满灵性的领域,“和谐”的物我关系与浓郁的“生命”气韵是构成这个领域的重要元素。“和谐”的物我关系使人重新审视自我与外物的关系,可将人与“技术”的关系以新的方式展开,帮助人摆脱“附庸”身份;浓郁的“生命”气韵唤醒人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本能,可促使人重新定义自己,从外物的限定中脱离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重获人的思维主动权。因此,在诗性文化的辅助下,人将一步步跳脱出“机械”“技术”的限制,重新成为自己的主人。

其次,诗性可以填补精神的虚空。诗性是人生命活性的汇集,带有“精神超脱”特质,带有诗性表达的艺术作品可直接撫慰人的精神世界,填补精神空洞。以诗意动画为例,诗意动画作品是基于作者的“诗性”思考而形成的影像,其作品不仅以美的形态与故事赋予观众审美体验,而且以召唤性的思想引动观众自我思考,使观众的本质力量得到释放,精神空虚得到满足。此外,诗意动画会将人的心境调整至无功利状态,暂时摆脱“实用目标”的束缚,进入“美”与“思”的空间,使人得到全身性的放松。质言之,在诗性文化下的艺术活动中,人的精神力不再浪费在无意义的“刺激”层面,精神力可以得到抚慰与补充,人的生活将不再虚无。

综言之,现代人在技术捆绑与娱乐异变的情况下产生异化,“技术捆绑”使人无法掌控自己,“娱乐异变”使人大量消耗的精神力得不到补充,因此,人不仅与自我割裂,而且与生活割裂。为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应解决上述问题。诗性文化具有扶正人异化心灵的能力,可通过唤醒人的“诗性”使人重握自主权,也可通过精神启示与思维超脱扭转人的内耗状态,为人重铸精神力。因此,现代生活需要诗性文化复苏。

(二)诗性文化重塑中国艺术的民族性

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近代以来的文化压迫不仅使中国文化的世界话语权被削弱,而且导致国人的“艺术自信力”被打击,进而致使中国的文化独立性被掩盖,中国的艺术也随之陷入窘境。以动画艺术为例,我国动画发展已有百年,却始终未能实现民族化,探其根源,在民族文化的弱势。因此,激活民族自信、引动民族文化的复苏是解决当前民族艺术困境之局的不二选择。

诗性文化在现代复苏,恰好迎合破局之需,因为诗性文化在引动民族文化复苏、塑造艺术民族气韵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诗性文化诞生于中国文化的源头,数千年的文明孕育和历史积淀使能够承载中华文明的各种文化思想,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形态之一;第二,诗性文化与艺术结合已有无数历史先例,每一种与诗性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皆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活性,这一传统不仅证明诗性文化与艺术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渠道,而且说明诗性文化是激活中国艺术活性的一股活水。

首先,诗性文化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中国的诗性文化具有悠久历史,自周朝起便已存在。《诗经》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经典佳作,是对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人民生活与朝堂面貌的写照,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是“诗”与人民生活相融的有力佐证。随着“诗”融入百姓家,它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影响人的审美,也感染人的思维,赋予中国思想诗性的智慧。“诗为天人之合”,以天人相生、万物相通的心境看世界,是“诗性思维”的保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对人诗性本质的映射。这些史料、思想与世界观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诗性文化不仅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而且是构成这一源头的重要元素。

其次,诗性文化是中国艺术的活水。“诗文同性,诗艺同性”[4],追溯中国艺术的发展,“诗性文化”融入艺术创作已是传统。而且在“诗性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原本的艺术表现领域与表意空间得到扩充,并具备一定的文化控制力。因此,如若将“诗性文化”置入当代的艺术形态中,不仅能够用“诗性思维”辅佐当代的中国艺术实现民族化建设,而且可以借艺术之形实现文化传播。以动画艺术为例,将诗性文化与动画艺术融合,不仅可以使诗性文化借助动画之形广为流传,而且能够让动画艺术以诗性文化为武器,打造中国动画品牌,塑造动画独特性。故言,诗性文化是中国艺术的活水,可在丰富表现力的同时使艺术更具民族文化特色。

诗性文化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中来,具备强大的民族文化感召力,将其与现在的艺术结合,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建设,而且有利于打造具有民族性的中国艺术品牌。换言之,“诗性文化”可以引动民族文化的活力,并塑造中国艺术的民族性。故而,“诗性文化”在新时代的复苏,是这个时代民族文化与艺术为度过危机而做的选择。

综言之,伴随着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构建,诗性文化在新时代复苏,其不仅为“文化自信”战略的推进赋能,而且为中国艺术民族性的建构助力。这一时代现状构成了诗性文化与动画艺术交融的背景。不过,任何艺术形态与文化形态的融合都是一场未知的实验,并不一定会出现预料结果,而动画艺术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对诗性文化做出反应并呈现出新的动画形态,是因为中国动画早已具有“诗性基因”。

三、诗性文化与动画交融的成因:中国本土动画的诗性文化基因

在诗性文化复苏的时代背景下,动画与诗性文化相互渗透并激发出动画的诗性精神,使得诗意动画为人发现。诗意动画的发现既是时代需求的产物,又是历史必然的结果。之所以是“时代需求”的产物,是因为诗意动画的发现标志着中国民族文化复兴与动画艺术民族化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之所以是“历史必然”的结果,是因为诗意动画的出现不是一次偶然实验,而是中国动画诗性基因被激活后的显现。①

(一)诗性文化与艺术的诗性基因

诗性文化来自中国文化的源头并且是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艺术常带有一定的诗性因素,多种主流艺术的审美风格与创作理论已经与“诗”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诗性”也由此成为中国艺术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在众多艺术中,中国的绘画是与“诗性文化”融合较深的艺术种类,也是展示中国艺术“诗性基因”较为典型的例子。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不同,西方的油画写真写实,多以反映现实真实为主,是对物体表象“真”的模仿,并希望借此追求现实背后之真;中国的水墨画则写神写虚,不求将所绘之物的外在形态精准地置于画面,而求可借助画面之象表达所绘之物的生机与神韵。之所以形成如此区别,是因为中国绘画以“诗性”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绘画者将“诗”的创作精神转译至“画”中,利用画的造型、笔墨描绘最能展现所绘之物本质气韵的“象”,如此,绘画便超越“模仿”而成为“创造”之术,其描绘的不再是眼前所是,而是万物背后的生命气象与和谐共同所构成的联结。

中国艺术早已在数千年的文化熏陶中生长出“诗性基因”,“诗性基因”赋予这些艺术以特殊文化韵味与审美精神并随之传承延续至今。至新时期,中国艺术的“诗性基因”已经传承数千年并具备强大的感染力,一些非土生土长的艺术也因为进入到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而沾染了“诗性基因”,动画即是其中之一。

(二)中国本土动画诗性文化基因的唤醒

中国动画早期多以模仿西方动画为主,这一发展方向使其“诗性基因”长期处于“隐性”状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转型,动画的“诗性基因”逐渐被唤醒、激活,最终被激发出“诗意动画”精神,形成一种新的动画种类。从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视角看,中国动画“诗性基因”的唤醒、激发与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变迁有一定相关之处,大致可分为两个节点:第一是20世纪50年代左右,中国的部分艺术家开始重新关注传统艺术及其艺术理论,这一节点在动画领域中的表现是以水墨风格为代表的“美术片”时代来临;第二是新时期的到来,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开始建设,部分中国艺术家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传统艺术理论与国外艺术理论。中国动画的诗性基因分别在这两个节点处经历“唤醒”与“激发”,最终使诗性精神得以展现。

20世纪50年代左右,动画工作者们通过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移植到动画影像进行“民族化”探索,中国动画发展进入“美术片”时代。“美术片”时代的动画借传统艺术形式获得独特的艺术韵味,并在无意中唤醒了中国动画的“诗性基因”。

传统艺术的造型方式、表现形式等经过时间的酿造,已具备诗性表达,“当水墨转换为动画后所传达出的中国式的感情,两者加起来便深切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文情怀”[5],传统艺术进入动画,带来的不仅是独特的视觉效果,还有“润物无声”的诗意。以《山水情》为例,作为美术片时代具有悠长诗意的作品之一,《山水情》将中国水墨画的创作神韵在动画中发挥到了极致。形式上,《山水情》充分将水墨画的散点空间与水墨意趣融入动画,寥寥数笔塑造的人物、墨色与空白点映的空间等遮蔽了西方卡通实色实体的厚重,敞开了中国艺术的“形神”意趣。内容上,《山水情》构造了“叙事中的叙事”,简约而不简单,老琴师与少年的师徒情谊和传承精神构成了故事的第一层叙事,人与自然的生命呼应构成了故事的第二层叙事,层层递进,带领观众进入人文与生命的自然状态。这种“离形去知”的作品形象,恰是对原始诗性智慧的彰显。

在“美术片”时代,经由传统艺术引导而创作出的动画作品不自觉地具有了诗意,中国动画的“诗性基因”被唤醒,但不久后,诗性基因的开发却陷入停滞。步入新时期后,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建设促使众多学者艺术家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引动“诗性文化”复苏。受诗性文化感召,动画的“诗性基因”被重新激发,动画的诗性表达由自为走向自觉,中国本土动画的诗性基因被激活并被激发出诗性精神、显现出“诗意动画”。

“诗意动画”与“美术片”时代非自觉的“诗化”创作不同,“‘诗意动画即是动画影像与诗性类别学科交融的结果。它以诗的逻辑,打破预设的规则,创造出新的形式,让受众在最大程度上体验到生命的深度和广度。”[6]简言之,诗意动画是基于精神层面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思考,它立足的首要,是融合中国智慧的动态思考。与传达思想相比,诗意动画更偏向建构灵魂,启发观众内心的诗性本质,指引其探寻“象外之象”。

《逍遥他在》是诗意动画的作品之一,取意自庄子《逍遥游》,其以“鱼”的视角讲述了对“逍遥”的思考。何以“逍遥”?超脱他人的束缚即可。如何超越“他人”?需以“诗”的眼光重新发现世界与我。“诗性”将人重新融于天地间,沟通万物并发现自我,以“诗性”重新关照世界,将“二元对立”消解,束缚“我”的“他”便不复存在,束缚也随之消解。《逍遥他在》的沉思正是作品“诗性基因”的表征,它以对世界的审视激活现代人早已沉寂的内心,又以沉浸的场域引领着迷失者思考,还以超脱的精神为陷入“他者”束缚之人提供指引,最终以“诗性”的召唤,使人重归自由。

总而言之,中国本土动画自带诗性文化基因,美术片时代的“传统艺术引入”,将中国动画的诗性基因唤醒。新时期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带动詩性文化的复苏,并使动画艺术与诗性文化之间的联系化被动为主动,二者产生交融。中国动画的诗性基因被激活、诗性精神被激发,“诗意动画”也在这种精神氛围中被人发现。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变迁中诗性文化与动画艺术的交融背景与成因研究,是纵向梳理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发展、横向总结诗性文化的当代社会阐释与诗意动画生发深层成因的探讨,除上述列举的“诗性文化于新时代复苏”“中国本土动画具有诗性文化基因”外,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展开探讨。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新形态更以兼容并包的姿态迎接四海古今的优秀文化,以时代与民族需求为导向召唤文化融合,诗意动画也在这些文化与思想的滋养中不断生长,并向着人类深层灵魂探索。在这一过程中,诗意动画逐渐开拓出一条中国艺术的民族化探索之路,也激发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A]//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4.

[2]特伟.创造民族的美术电影[ J ].美术,1960(Z3):51.

[3]丁毅伟.诗性隐喻的文化认知阐释[ J ].湖北社会科学,2016(11):111.

[4]杨吉成.灵心诗性——诗性的中华文化[ J ].中华文化论坛,2012(05):17.

[5]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90.

[6]叶佑天.“诗意动画”在我国发展的缘起与趋势[ J ].装饰,2019(02):28.

猜你喜欢
诗性诗意动画
诗意地栖居
做个动画给你看
冬日浪漫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被耽搁的诗意
我是动画迷
春日诗意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