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筒井康隆越来越多的作品被翻拍成影视剧,受到读者及观众的喜爱,我国翻译介绍的其作品也与日俱增,筒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渐扩大。究其原因,人们在筒井的文学世界获得了某种共鸣。筒井康隆的作品既有彻底的荒谬,又贯穿对日本现实的深刻批评精神,专注批判社会出现的种种丑态以及人性的黑暗。
【关键词】筒井康隆;叛逆;批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0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06
一、作家之路的叛逆与批判
本文研究筒井康隆(以下简称筒井)及其作品,我们先回顾他的作家之路。筒井1934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市,后面有三个弟弟,父亲是生物学家。他自幼聪明,可以说是一个神童。小学时接受政府智商测试的结果高达178,进入为了培养天才科学家而设立的大阪特别教室。中学时代加入儿童剧团,从此对戏剧表演产生兴趣、对电影着迷,立志成为演员。1953年考入同志社大学文学系,主修心理学,后又专攻美学理论。大学期间最感兴趣的依然是表演,加入关西艺术研究院的戏剧科,此时人生的第一目标是成为著名演员,大学毕业后因为身高问题在面试电影公司失败受到打击后,演员梦就此破灭,放弃了表演的梦想。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司做销售,可惜并不喜欢,在此时筒井萌生了当作家的想法。1960年筒井与父亲及几个弟弟一起创办科幻小说杂志《NULL》,其中筒井发表的作品《救命》得到江户川乱步的肯定。
短篇小说《救命》(1960)的主人公是一位宇航员,他经受非同寻常的训练后,发明了一种药物使得意识和体质都发生了变化,时间可以停止,甚至可以掌控宇宙意志,最后情节大反转,药物失效后成为凡人,眼睁睁地看着汽车向自己撞来却无能为力。这个短篇没有纯文学的晦涩,没有华美的语言,文笔既不浪费也不冗长,采用科幻小说的题材,虚构为主、现实为辅,是筒井决心成为作家的第一部作品,是筒井文学的发端,已经可以一窥其文学世界的端倪。小说这样描述“他當然地陷入这种孤独感,一边走向宇宙之路。社会对他的反应是他常常需要的,或者说他希望受到鼓励,希望有人陪着他一起前行。现在的状态可以说是发狂。但他只有一个人,一步一步地前行。与别人擦肩而过,双方都没什么反应。”
有了写作的念头后,筒井曾坦言如果到30岁还不能成为作家就去死,创刊时他已经26岁,终于在30岁的时候,作品《绀升天》发表在《科幻杂志》上,从此正式开启了作家之路。在20世纪60及70年代筒井的作品大多是科幻小说,日本科幻小说最权威的奖项日本星云奖1970年设立,第一届长篇及短篇的奖项被他一人收入囊中,整个70年代筒井7次获得该奖项,被誉为日本三大科幻作家之一。筒井在成为作家后创作量惊人,至今是日本为数不多的高产作家之一,而且作品的跨度大,风格多变。靠科幻小说打响名气的筒井在80年代专注于纯文学领域,在文坛大放异彩,接连获得主流文学奖项。90年代经历封笔事件三年后重回文坛笔耕不辍,连续发表长篇小说。2008年已经74岁的筒井,对轻小说题材产生兴趣,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至今仍活跃在文坛。
二、思想的叛逆及批判
筒井1953年考入同志社大学文学系,主修心理学,后又专攻美学理论。弗洛伊德是时代的先驱,筒井在大学时代与弗洛伊德相遇。据翻译弗洛伊德著作的安田一郎介绍,在当时的日本大学里,对弗洛伊德的评价并不高,校园中流行的是马克思以及萨特哲学。超现实主义继承了达达主义纯粹的叛逆精神,试图在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找到它。对弗洛伊德着迷的筒井,接触超现实主义就顺理成章了。1924年布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里定义了超现实主义:通过口头或笔记等一切方法,试图表达思想的真实作用。在排除所有美学或道德偏见之后,人们在不受理智控制时,则受思想的支配。筒井在大学时代对基于精神分析的超现实主义着迷,毕业论文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心理学立场之判断》。论文的写作时间是1957年,正值超现实主义再评价运动开始的时代。评论家关井光男认为,筒井毕业论文的独特性及先驱性在于阐明了无意识的人类的欲动是创造和享受的源泉。这个主题和筒井康隆文学与有着深度地重合。
筒井本人的性格相当叛逆,在出版《残像上的口红》(1989)时,筒井把结尾封起来对读者讲:你如果读到这仍觉得没趣也不好奇结尾,可以联系出版社退款。筒井恃才傲物也闹出过争议。日本高中的教科书曾采用筒井的短篇小说《无人警察》,1993年媒体称此作品中的文字对癫痫病人有歧视,出版社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了删改,筒井愤而封笔。直至1996年各出版社保证不删改其作品后,筒井重回文坛。叛逆是超现实主义的主题,是超现实主义反对既存的价值观,主张推翻一切传统的写作技巧。受此影响,筒井的作品风格一直在变,最初20世纪60年代以科幻小说出道,之后70年代的风格可以说是通俗小说和纯文学之间的大众文学,80年代在纯文学上发光,进入21世纪已过古稀之年的筒井对轻小说充满兴趣,开始创作。不仅如此,筒井的文学创作也不愿意追随前人千篇一律,不仅在传承了自动写作为代表的写作技法之外,也进行了创新。80年代的几部作品在写作技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930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超现实主义虽然讲究不一样的技巧,追求荒诞神奇的体验,但超现实主义并不意味着脱离现实,反而更贴近现实,具有尖锐的现实批判精神。筒井以现象性地描绘未来,也总是以批判现状的性格为本质。他发表过不少对文学创作理论思考的随笔,其中一些曾批评日本近现代文学界对“虚构性”的轻视。《超虚构宣言》里写道:“有些批评认为作品要以现实为前提。我一直心怀疑问,小说为何一定要是现实的……在日本近代以后自然主义文学占据优势,而虚构性强的作品一直被片面地谴责。”《谎言与法螺》里写道:“虚构越来越接近一种超现实主义文学,除了有不受批评的实用价值之外,也开始具有艺术价值。(略)文学杂志的书评说一本小说是虚构的,所以不值一提,真是令人惊讶……小说是虚构的为何不行。”《现代科幻小说的特质是什么》里写道:“小说本就是虚构的。然而,在日本为何要如此轻视虚构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认为小说越虚构就越低级。外国自然主义小说以科学精神为思想支柱,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反观日本的文学则变成了否定虚构性、狭隘意义上的经验主义,变成了没有科学性、社会性的私小说。”
三、作品的叛逆及批判
筒井的作品既有彻底的荒谬,又贯穿对日本现实的深刻批评精神,专注批判社会出现的种种丑态以及人性的黑暗。丸谷才一曾高度称赞筒井康隆:“筒井不论是写纯文学或是大众小说,他的故事总是洋溢着令人心生豁达的感觉,其创作小说的手腕不但高明,更描写出生活在现代日本的痛苦。”
短篇小说《脱掉》 (1962)的主人公麻纪是一位年轻貌美的高中英语教师,父亲的家教严格又传统,教会学校接受多年的教育不允许她暴露皮肤。但是麻纪总有一股展示自己好身材的欲望,只要有外人在的时候,总有一股一丝不挂的冲动。她觉得这不是暴露狂,只是希望别人欣赏自己的美,希望解放自己压抑的欲望。麻纪无奈只有每日在寝室孤芳自赏,解放着自己的欲望。某一天胸部之间突然有一只小“手”长了出来,并且日益变大。只要麻纪一想到自己的好身材,“手”就会暴长并且要扯掉她的衣服,她越想制服“手”,“手”的动作就会越激烈。“手”与麻纪的欲望产生了对立,最终发生了激烈的打斗,麻纪想按住“手”却又无能为力,最终“手”把麻纪的衣服撕破,一件一件脱掉扔在大街上,麻纪筋疲力尽躺倒在路边。第二天新闻报道了此事,麻纪被送往精神病院。脱掉的想法是一种潜在的意识,是被压抑后的一种破坏的冲动,作品把潛在的欲望可视化,开始时候的那种想法,麻纪觉得不是自己,其实麻纪有着潜在的自我展示欲。在对肉体和性的罪恶感的对抗后,欲望升级了。潜意识、压抑、破坏冲动,这些都是弗洛伊德式的。长出的小手是潜在欲望的显现,以小手的形式具象化。宇宙尘的主编柴野拓美评价《脱掉》是一部杰作,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作品意在批判传统社会及教会学校利用基督教对女人灌输的禁欲思想。
短篇小说《蝴蝶》 (1970)讲述的是喜欢采集昆虫的少年某天在院子里捕捉到一只蝴蝶。蝴蝶很小仅有三厘米大,特别可爱,整天粘着少年。若干天后,蝴蝶长大到五厘米、十厘米大小。少年的同学们都觉得它很可爱,都来照料它。可是蝴蝶的发育却没有停止,长到二十厘米的时候成为新闻的话题,长到五十厘米的时候引来昆虫学家的调查。在人们还没感到疑惑的时候,蝴蝶从一米长到两米、五米,这时候蝴蝶住在少年的屋顶;长到超越十米的时候,蝴蝶靠吸取树枝为生,社区的树木开始枯萎,蝴蝶所到之处飞沙走石,人都被卷走。恐怖的是,蝴蝶的发育还在升级,长到三十米,已经足以毁坏一栋建筑物,居民时常因为蝴蝶而受伤。蝴蝶为了与少年相见并没有离开东京,由此引发自卫队出动大炮来对付蝴蝶。尽管如此,蝴蝶的发育仍在继续,最终东京上空的一部分已被遮住不见阳光。至此,少年才发觉不可思议,意外的是自此之后少年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已经不再关心蝴蝶了,东京的居民虽然还在抱怨着眼睛和咽喉的疼痛,但都好像忘记了那只蝴蝶。小说在这里戛然而止:“天空虽暗,可是人们渐渐习惯,已经完全忘记蝴蝶的事情了。我知道他们为什么忘记。那是因为蝴蝶太大,并且还在继续发育。其实那只蝴蝶的眼睛已经瞎了。”被人喜爱的蝴蝶在成长之后被人憎恨给人带来了威胁,最终人们却要去忘却,不愿再提及。作品是对人性的讽刺,讽刺一些人阿谀奉承只顾眼前利益。
《坐过站的刑罚》(1972年)讲述的是畅销书作家的“我”坐车回到故乡,因为坐过站在通过检票口时被刁难,车站工作人员打了 “我”一个响亮的耳光,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对“我”进行惩罚。母亲和弟弟被叫出来和站务员一起嘲笑“我”,“我”被迫吞下了四只猫做出的汤作为惩罚。《坐过站的刑罚》批判的是现实中现代社会的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不公正对待,人们往往被表面逻辑合理而实际上的各种暴力所笼罩所包围。
短篇《农协去月球》(1973),讲述了暴发户的农民团体去月球旅行途中的若干不文明现象。70年代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全球瞩目,鼓起腰包的日本国民们开始到国外旅游,常常闹出笑话被外国人嘲笑素质低下。作品用夸张的情节批判当时素质低下的日本国民。
星新一赞扬筒井的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而且有趣,其创意是多数作家不具备的,认为筒井是日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作家。平冈正明认为“在玩笑和思辨的交错中,筒井的作品常常带有黑色幽默的因子”。大江健三郎不吝赞扬筒井,认为筒井文学世界的根本在于“他创造出一种自身特别的真实”。
《银龄的末日》(2006)讲述日本政府出台了《老人相互处死制度》并设立相互残杀的“特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每个“特区”只有一名老人能够生存下来安享天年。77岁主人公宇谷九一郎一枪打爆围棋好友的脑袋,由此揭开了老年人战争的序幕。
日本科幻作家兼评论家川又千秋说筒井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动作喜剧类的骚乱疯狂,或是沉静聪明的疯狂。筒井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承认其作品大多都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还受到电影闹剧的影响,认为川又千秋的说法中肯地评价了他大部分作品的性质。
公开数据显示日本在70年代人口就进入了老龄化。2020年65岁以上的老人占日本总人口接近三成,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球第一位。由此伴随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人口减少问题,2022年日本的人口数量已经连续13年减少。
日本电影《大逃杀》(根据高见广春同名小说改编)有着类似的杀人描写的构思,但筒井的作品将矛头更直接地指向了日本社会,《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大报称其为“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噩梦”。
疯狂的创意是荒诞的,荒诞的故事里成功地描绘了日本老年社会的群像,出场的老人多达80多名,有大学教授、女演员、老年痴呆患者等等,群像细致的描绘勾勒出现实的残酷,最终残杀带来悲惨结局。作品讽刺的是日本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筒井本人曾坦言除了荒诞的故事设定,其他全部内容都与日本的现实相关联。
四、结语
近些年筒井越来越多的作品被翻拍成影视剧,受到读者及观众的喜爱,我国翻译介绍的其作品也与日俱增,筒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渐扩大。究其原因,人们在筒井的文学世界获得了某种共鸣。
筒井一边讲述着虚幻的世界,一边凝视着这个世界的现实,其文学世界以超现实主义为手段,更以批判现实的性格为本质,这也许就是人们共鸣感的所在:不仅通过揭露现实社会的丑态及人性的黑暗来警醒民众,更有对整个人类应当如何追求精神自由以及人类命共同体应当如何和谐共处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磯田光一.新潮日本文学辞典[M].東京:新潮社,
1991.
[2]平岡正明.筒井康隆の逆襲[M].東京:現代書林,
1994.
[3]八橋一郎.評伝 筒井康隆[M].東京:新潮社,1985.
[4]大岡信.超現実と抒情[M].東京:晶文社,1976.
[5]筒井康隆.残像に口紅を[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95.
作者简介:
王敏熙,男,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