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域下筒仓类工业遗产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2023-11-19 13:32杨文斌曹文利宋元斌
设计 2023年19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设计策略城市更新

杨文斌 曹文利 宋元斌

摘要:筒仓在工业遗产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属性是城市文脉的重要基因。文章引入 “共生理论”,通过对筒仓类工业遗产保护共生关系的阐释和改造实例分析,详细探讨了筒仓类工业遗产在“遗产与城市”“遗产本体之间”和“遗产与人文”3个层面的共生更新设计策略。旨在揭示共生视域下筒仓类工业遗产共生改造模式构建的路径,以期为其保护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筒仓类工业遗产 共生理论 实例解读 设计策略 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9-0025-03

Abstract:Silo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industrial heritage,and their unique spatial form and structural attributes are important genes of urban context. This paper introduces "symbiosis theory" and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symbiosis renewal design strategy of silo industrial heritage at three levels of "function","space" and "scene" by explaining the symbiosis relationship of silo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analyzing the transformation examples. The purpose is to reveal the path to construct the symbiotic transformation mode of silo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design idea for it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Keywords:Silo industrial heritage Symbiosis theory Case interpretation Design strategy Urban renewal

引言

工業遗产具有历史、社会、生态、建筑和科学技术等多维度的价值,作为城市景观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工业遗产分支的筒仓,以其社会历史价值、经济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物理学术层面展开的既有研究对我国筒仓的空间转化途径[2]、功能空间表皮更新方式[3]、历史空间价值[4]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以及从实践操作层面入手的对民生码头改造[5]、42个混凝土筒仓变身[6]、废弃油罐再利用[7]的探讨,这一系列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筒仓类工业遗产保护改造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

日本学者黑川纪章倡导“共生城市”,是第一个将共生理论应用到城市规划及建筑学领域的学者,并坚持以生命原理为基本的实践创作[8]。在城市发展应用研究中对中小城市[9]、城郊关系[10]、户外交往空间问题[11]、街区更新[12]、古村与城市[13]等方面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和更新设计策略。

筒仓类工业遗产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暴露得愈来愈明显,但二者不是矛盾的对立发展关系,而是相互凝聚共同促进的协同过程。“共生理论”强调内在的耦合与协同,在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基于“共生理论”的筒仓类工业遗产在适应性更新层面尚有不足,且具有极强的研究性,其对于新时期我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概念界定

(一)筒仓类工业遗产

筒仓是一种存储食糖、食盐、水泥和焦炭等散装物料的容器,类型多样且分布范围较大,其最早出现在我国是在20世纪初,对于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意义[14]。圆形筒仓应用最广的原因在于其壁受力合理和用料经济;组合形式有单筒(独立筒仓或采用单列排列)和筒仓群,可根据储存物种和物料的储存容量进行灵活选择;筒仓的尺度丰富,其之间的空间是可供利用的星仓(图1、2)。

(二)共生理论

“共生”起源于生物学。20世纪下半叶,对“共生理论”的研究逐渐从生物学扩展到其他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各种角度阐释和论述共生问题。迄今为止,共生理论作为一种跨学科理论在研究中被广泛融合运用,已成为一个存在于社会学、建筑学、经济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方法论,本文将共生理论应用于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设计领域,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科学借鉴[15]。

二、筒仓类工业遗产更新设计与共生关系表达

筒仓是高度较高、体量较大、形态较鲜明的工业遗产类别之一,因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和复杂的空间结构属性,在城市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再利用价值。

(一)筒仓类工业遗产的价值剖析

1.景观美学价值:作为原材料堆场中最具特色的工业构筑物,筒仓高大的体量和独特的垂直形态与水平延伸的地面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视觉空间控制和显著的地标意义。筒仓的独特景观美学价值是一个厂区乃至城市片区的珍贵文化资源,对遗存筒仓的保护和再利用是实现景观象征的一种便捷手段[2]。

2.社会历史价值:筒仓特定的工业生产模式连同物质载体,创造了当地社区共同的历史和集体记忆。对筒仓进行有效保护和再利用将有助于城市片区的公共识别和社区认同感的延续,这对于城市的演进更新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持久和深远的意义。

3.空间结构价值:结构是表达建筑形式的逻辑基础,也是塑造空间的重要手段。筒仓类工业遗产具有极为鲜明的结构与空间形态特征,其特点是内部空间与功能需求高度适应[16]。仅其外观和结构而言,筒仓展示了新建筑技术的结构潜力和美感,并呈现了一种新

纪念性[17]。

4.经济文化价值:工业遗产的经济文化价值包括固有价值和创意价值[18]。一方面,筒仓作为文化价值形成和呈现的潜在场所,通过其存在和运作,有助于工业文化价值的定义和传播,是固有价值的高度呈现;另一方面,筒仓的再利用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载体和空间资源,能够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

(二)筒仓类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共生关系表达

“共生”关系即生物学中的互惠互利作用关系,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组成,共生关系三要素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图3)。对于筒仓再利用共生系统的构建,筒仓本身的建筑形体、功能空间和结构材料甚至是周边的环境和物质文化都可作为共生单元。在共生关系的作用机制下,深入发掘筒仓与城市、筒仓自身之间各类构成要素、筒仓与周边环境文化等的内在共生耦合关系,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与之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物质和精神文化因素、自然和人文因素、艺术和技术因素,使之处于一种平衡共生状态,并形成一种互济互补的良性循环,以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图4)。

三、共生视域下筒仓类工业遗产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筒仓类工业遗产的价值剖析和保护更新的共生关系表达,文章针对筒仓的改造利用选取国内外典型实例进行剖析,结合其遗产本体元素、空间形态及结构造型,深度探讨筒仓类工业遗产的更新设计策略。

(一)实例解读

1.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原有的混凝土粮仓由一个由数十根混凝土管拼合而成的蜂窝状筒仓和一个塔楼组合而成。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筒仓本体内部转化为适合艺术作品展览的空间,同时又能完好地保存其充满工业文脉和机械美感的外观形态[6]。建筑师通过拆除筒仓内部,形成一个穹顶式中庭。同时,建筑师对现有的筒仓管道进行打磨,使中庭呈现出弯曲的几何形态,被切割的边缘光滑如镜,与建筑本体的粗糙肌理形成了鲜明对比。特色筒仓展厅与新的几何中庭以及新建展厅交相辉映,营造了遗产本体内部新旧之间的和谐互动氛围(图5)。

2.比利时“Kanaal”公寓:筒仓公寓由比利時旧麦芽厂的旧筒仓改造而成,由8个筒仓组成,其中两个灰色筒仓已被全新的街区取代,其余6个现存筒仓得以原貌保留。改造后的住宅单元巧妙地平衡了筒仓的封闭性和方形空间的共享性,原有筒仓存储空间和新型居住空间之间形成了呼应与互动。灰色筒仓和两个新建筒仓区由玻璃桥结构分隔和连接,现存的灰色筒仓与新建部分白色与木质主立面对比明显。该项目整合了全新通透的筒仓元素,同时巧妙保留了筒仓充满魅力的外在形态,使新旧区块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19](图6)。

3.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油罐艺术中心保留5个油罐,并结合其特殊的内部空间,对其进行重新分隔与规划,或在其中置入一个鼓形内胆形成“罐中之罐”;或罐内挖空形成一个圆形中庭;或完整保留油罐内部原貌,仅扩大原油罐顶部洞口,形成可开合的采光天窗;或在内部置入体块对其进行加法设计。这些组合空间引入艺术文化展览功能,通过契合区域景观,形成一个从龙腾大道延伸至黄浦江边的地景工程景观,巧妙地连接油罐,并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公共活动空间,形成了以共享为主题的户外开放公园[20](图7)。

4.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8万吨筒仓是民生码头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工业遗迹之一,作为历史遗产和工业景观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一方面,悬空的外挂自动扶梯通廊连接了筒仓底层与顶层的展览空间,在北侧黄浦江与原有遗产本体之间形成了优美的视觉景观;另一方面,此改造设计保留了首层出料仓中的倒锥形出料斗与结构柱,并将其转型为开放式展览空间,创造了公众可达性和共享性[5]。该项目尽可能地保留和重现了筒仓的空间和结构,通过公共空间的重塑,实现了筒仓本体、新功能和新体量之间的完美契合,进而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背景中提升其文化资本和历史文脉内涵(图8)。

(二)共生设计策略归纳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可知,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共生更新设计应根据其所处的区位和空间结构的差异,延续其历史文脉价值并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空间改造和场景营造。基于此,实现筒仓类工业遗产保护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景观和当地居民的共生,笔者认为需要从3个层面进行:遗产与城市、遗产本体内部及遗产与人文,3个层面相辅相成并形成一种积极的内在共生耦合效应。

1.遗产与城市的共生

筒仓类工业遗产的改造更新设计与城市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其遗产本体及再利用后的功能空间都可作为传递价值信息的共生媒介。基于此,选择契合环境的功能定位和共生方式需要结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区域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1)重塑内部功能: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功能再利用模式近些年来逐渐向多维度发展,比如展览、文化、公园、居住及综合类空间等。究其本质,主要还是在城市环境的大背景下受到了遗产本体属性及功能定位的影响。比如基于艾尔伯特河沿岸的转型环境,比利时“Kanaal”通过将粮仓更新为新型公寓而获得新生,功能重塑后的筒仓以新的功能模式延续其遗产价值,形成遗产与城市的有机共生。

(2)建构城市景观:筒仓独特的空间及外观形态的独特优势可以直接或更新利用为城市文化景观。如民生码头八万吨筒壁外观的观光自动扶梯,成为筒仓与北面黄浦江之间的视觉景观和联系纽带;上海西岸油罐艺术中心改造项目中将筒仓本体作为城市景观,体现出其在城市中的代表性与价值内涵,在延续其承载的当代城市功能的同时,一定层面上作为城市景观完成了共生表达。

2.遗产本体之间的共生

基于传统与现代的表达,更新设计既能满足当下的使用及美学需求,又能在遵循原真性保护原则的前提下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其更加适应当代建筑的情境化诉求,同时也能反映出历史与未来发展的和谐共生。

(1)空间形态人性化:为了响应当代人们的多元化需求,需要对空间进行划分与整合,以营建出满足功能需求和人体感知的人性化空间。例如,比利时旧麦芽厂筒仓改造工程中两个方形筒仓空间的生成,在满足当代居民对高品质空间和舒适性追求的同时,增强了现存筒仓空间的共享性;上海油罐艺术中心通过植入鼓形内胆来创造罐中之罐或挖空形成中庭或嵌入方块增加界面,营造了满足公众需求的多样化空间感受。

(2)结构原真性表达:原真性侧重于还原原有筒仓的结构形态,在当代中重塑历史风貌,以实现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共生。譬如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改造项目中,设计师着重把握其油罐独特的原始风貌和结构属性,通过放大油罐顶部洞口来实现天窗采光,营造了万神庙的典雅圣洁氛围;原有底层筒仓中的圆锥形漏斗与环形布置的结构方柱在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项目中被完美保留了下来,并充分利用为“独特的卸料仓展厅”,其展现的原始结构美感给人以震撼。

(3)织补界面肌理:具有过去某个时代历史特色的旧肌理形式是遗产历史价值、场所价值的外在体现,由于其经历的时空差异性,外在形式得以物化且具独特魅力,导致当下的观者对其原始界面肌理产生一种共情效应,所以设计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和重视。同时,改造更新设计中对旧肌理的修复难免会有新肌理的置入,而只有把握好度,才能与原始肌理相得益彰,达成共识。比如油罐艺术中心中粗犷的材料质感和原始线条被保留下来并加以现代风格的修饰,新老元素既通过肌理呼应达到和谐共生又能够相互区别,各自独立,表达了对工业遗产圣域的尊重。

3.遗产与人文的共生

改造更新后的筒仓类工业遗产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而人是空间的主体。从人本化和生态化角度出发,将遗产本体的造型结构、材料工艺、比例尺度、文化内涵等融入周围环境和大众文化,构建主题鲜明、契合人体尺度的共享空间和人文景观,进而营造和谐统一的场所氛围,彰显人文关怀,实现遗产与人文的共生。

(1)营造区域共享空间:将场所的不同元素组织起来,从局部到整体,从内部空间到界面空间和外部空间,强化筒仓遗产的开放性和公共性,进一步缩短遗产本体、公众及城市之间的距离。例如,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改造项目中,5个独立油罐被一个“超级表面”所连接,将油罐之外的户外空间转化为遗产本体和城市之间的共享公园,提升了油罐艺术中心的公众可达性[1]。共享设计使文化服务突破物理界限,将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促进了市民的互动与体验,进而实现遗产与人文的共生。

(2)建立场所文化认同:遗产本体不仅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也是当地社区文化服务的有形载体。通过历史文化建立建筑、城市和人的关系,不仅能延续历史文脉和社区认同感,还可以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增强城市活力。在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中,从首层到三层悬挑到筒壁外的自动扶梯通廊创造了遗产与城市之间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创造了新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时间性和场所感,以提升文化资本与历史底蕴,共同促进社会文化、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互利共生,进而实现文化共融。

结语

在新型城鎮化建设过程中,对筒仓类工业遗产的改造更新设计涉及空间、功能、造型、结构及艺术等多维因素。研究基于共生理论和国内外实例分析,从“遗产与城市”“遗产本体之间”和“遗产与人文”3个层面详细探讨了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共生设计策略。首先,从城市环境维度契合筒仓的功能定位,其次从遗产本体角度塑造原始美感和全新的空间体验,形成一种新旧并存的强烈视觉冲击,最后通过区域共享和文化认同来强化遗产与人文的共生主题。基于共生理论的筒仓类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更加关注的是在延续工业文脉的前提下将遗产、城市、人文有效地融为一体,进而达到一种向史而新的和谐共生发展动态。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共生设计策略为其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可实施性途径,也响应了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HB15YS070);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16236004D-9)

参考文献

[1]羊烨,李振宇.工业遗产改造中共享策略对城市可持续更新影响的研究[J].工业建筑,2021,51(3):8-14.

[2]姚严奇,李振宇. 工业遗产中筒仓的保护与再生[C].//2016年中国第七届工业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425-434.

[3]刘抚英,王旭彤,贺晨浩等.立筒仓保护与再利用对策研究[J].工业建筑,2018,48(02):192-199.

[4]左琰,王伦.工业构筑物的保护与利用——以水泥厂筒仓改造为例[J].城市建筑,2012(3):37-38.

[5]马宏.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一期改造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馆多重限定下的改造策略[J]. 时代建筑,2018(1):142-149.

[6]麦子.粮仓的新生Zeitz南非当代艺术博物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7(11).

[7]王骏阳,周怡静.油罐、地景与艺术空间——OPEN建筑事务所新作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评述[J].建筑学报,2019(07):71-73.

[8]黑川纪章 .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9]王璠.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小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0]刘丹.转型社会中的城郊历史文化村镇与城市共生关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

[11]王莹颖.基于共生理论的重庆山地规模住区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2]杨帆.基于共生思想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2:25-28.

[13]马航,刘琳.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古村的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30-37.

[14]王蜜,舒波,伍秋橙等. 叙事视角下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策略研究[J]. 华中建筑,2021(9):132-137.

[15]高长征,闫芳,龙文燕. 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遗产改造模式探索——以洛阳轴承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3):54-60.

[16]田皓元,倪阳.圆形筒仓类工业构筑物改造中的结构介入设计策略研究[J]建筑技艺,2021,27(3):104-106.

[17]徐苏斌,赵子杰. 从存储粮食到储藏艺术——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设计研究[J]. 新建筑,2019(5):52-56.

[18]徐苏斌,青木信夫. 关于工业遗产经济价值的思考[J]. 城市建筑,2017(22):14-17.

[19]黄子俊.比利时 “Kanaal” 旧麦芽厂筒仓大变身!巧妙改造成公寓[EB/OL].https://www.jianzhuj.cn/ news/22079.html,2020-03-23.

[20]华尹.基于城市工业遗产建筑活化视角下的筒仓展览创意空间模式研究[J].设计,2020,33(23):50-53.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设计策略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TOD/城市更新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