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翊霏
摘要:强化听障儿童在家庭情境下的康复训练,将现有的听障儿童听觉康复训练与家庭干预相结合并创新,以提升听障儿童听觉康复训练的效果。通过分析国内现有听障儿童康复App,归纳出在家庭端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将IFSP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运用到儿童听觉辅助康复App上重新构建App的功能与框架。设计出来一套以家庭干预为重心的听障儿童听觉辅助康复训练App界面设计。该方法可为其他特殊人群康复App界面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听觉康复 听障儿童 IFSP 界面设计 家庭干预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9-0144-04
Abstract:To strengthe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in the family context,and to combine and innovate the existing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with family intervention,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By analysing the existing domestic rehabilitation Apps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we summarise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ed when using them at home,and reconstructed the functions and framework of the App by applying the Individualised Family Service Plan(IFSP)to the childrens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App.A set of interface design of auditory assist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pp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focusing on family intervention was designed.This method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terface design of rehabilitation App for other special populations.
Keywords:Childrens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IFSP Interface design Family intervention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提出了巩固特殊教育发展基础,加强对残疾儿童家长的指导支持,鼓励支持服务残疾人的电子产品、移动应用软件等的开发应用[1],并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2]。与此同时,近年来关于特殊儿童群体有效干预方式的研究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相对于以儿童为中心的干预模式更有长期效用。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ndividualized Family Service Plan,IFSP)的概念认为在特殊儿童群体的发展中家庭占据主要角色,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指导和支持,可以助力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成长。根据《听力健康蓝皮书: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0~14岁听障儿童要多于城镇地区,目前我国基层仍旧存在服务、指导残疾人与残疾人家庭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关专业人员极其匮乏[3]。而目前国内市面上面向听障人士的App大多将成年听障人士作为主要受众群体,几乎没有针对儿童,尤其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听障类App。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IFSP模式对听障儿童听觉辅助康复App进行界面设计,为满足部分家庭对于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与指导的需求做出尝试。
IFSP最初于美国被提出,并且得到了法律上的支持,是《所有殘障者教育法案》Part C中的重要内容。该模式主要是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专业评估与服务,通过为家长提供专业性指导以及一系列计划,以家庭为中心干预特殊儿童,家庭成员和专业人员可以共同制订、实施和评估符合其家庭需要的服务,促进特殊儿童在语言、认知、社会交流、情绪、适应技能等方面的科学发展,减轻社会负担,减少听障儿童成年后对监护者依赖的可能性[4]。
与之相似的是,我国康复机构于2002年建立了听障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家长资源中心,提出了资源共享、亲子家长学习和社区家庭指导等服务内容[5],还有研究者提出了“1+X+Y”的康复模式,将集体康复教育、个别化教育、家庭康复进行有机结合[6],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听障儿童科学康复教育的发展与重视,听障儿童康复年龄呈现降低趋势,并且在早期干预过程中逐渐重视家庭的重要性,这一点已经成为当下早期听障儿童干预领域的共识。
家庭干预之所以是听障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听障儿童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家庭环境对听障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中的听障儿童康复训练重点在于家长积极回应儿童的交流愿望,鼓励孩子交流,在学校教学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
IFSP并不是某种标准的程序和规范,而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3个步骤。
1.评估及确定目标。需要专业人员与听障儿童家庭深度沟通,科学评估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情况与其他功能水平,根据家庭的基本情况、儿童在家庭环境以及非家庭环境中的行为制订报告,并确定康复目标。
2.形成IFSP计划。在评估与目标确定完毕后,专业人员为听障儿童家庭制订具体执行方案,包括家长对该儿童的教学方法以及长期与短期的目标,以此保证听障儿童在家庭环境下得到有效康复。
3.专业人员指导。由于IFSP计划的具体实施者是听障儿童的家长,因此需要专业人员为家庭成员作详细的指导与沟通,例如,实施目的与方法、听障儿童康复相关知识、各家庭成员的具体职责以及解答家长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在该阶段,需要定期召开IFSP家庭会议,以及时跟进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情况,并据此适当调整已有计划,保证听障儿童的康复稳步进行。
传统的IFSP模式虽然可以对家庭干预进行指导,但需要满足家长素质较高、社区环境及设施较为齐全、听障儿童年龄较小等几个条件。结合目前我国听障儿童家庭的情况来看,处于偏于地区、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庭很难接受专业的指导,从而导致部分听障儿童无法在家庭情境下得到有效的干预。
在信息高速发展、电子设备普及的当下,将IFSP模式与网络结合或许能够使更多听障儿童家庭更便捷地得到专业帮助,通过线上专家指导、线下家长干预的形式,为我国特殊教育以及听障儿童未来的成长发展做出有力支撑。
(一)问题发掘
1.我国听障儿童家庭干预康复面临的困境
目前,家校结合是我国听障儿童康复的主要模式,但是在家庭干预的实施中还存在许多困难。
首先是家庭与学校或是康复机构之间的问题。家长在将孩子送去学校或者康复机构后,可能存在自身主动性不足的问题,许多家长受制于经济、时间等条件,认为专家或者老师应该对孩子的康复全权负责,对家庭干预的了解较为薄弱[7]。与此同时,家庭与学校或康复机构的沟通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据研究,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多局限于上下学接送孩子的间隙、家访甚至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这样低频次的沟通很难向家长转达更多孩子的具体情况以及家庭干预的相关知识,导致家长在家庭干预的过程中无从下手,或是轻视家庭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8]。
其次是我国众多听障儿童家庭之间的差异问题。经济条件、地域以及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了各个家庭所面临的困难差异较大。据调查显示,不同居住地以及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对于康复的需求差异不明显,但是其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9],例如,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虽然没有金钱上的掣肘,但是存在时间与精力不足的问题。学历背景较高的家长相对于学历背景较低的家长对于康复的需求更大,这可能与其本身的认知程度相关。而对于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经济条件与医疗条件制约的问题。
最后是听障儿童家长这个庞大群体本身面临的问题。他们对特殊儿童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与金钱远大于普通儿童家庭,还可能面临社会的眼光、儿童自身发育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因此很多家长自身也处于压抑、焦虑的心理状态中,这样的状态不只影响家长本身,还会影响到家庭干预的效果[10]。
2.听障儿童家庭视角下我国听障类App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得知,我国目前市面上针对听障类或者听障人士设计的App较少,主要有:音书、天使语训听能康复系统、手之声、小米闻声、乐往慧译、讯飞听见、伴你无碍、声活等。这些App按照功能性主要可划分为辅助类、康复类和社交类。辅助类例如手之声、讯飞听见等App主打功能为手语识别、语音文字、代打电话、视频字幕等,康复类例如音书和天使语训听能康复系统都具备听障康复训练模块,前者集成了言语康复与辅助功能,能够满足成年听障人士的大部分需求,而后者主打听障康复,听障儿童康复也包含在内,训练内容较前者更专业更全面。声活则是国内唯一一款主打听障人士社交的App,旨在帮助听障人士找回自信,消除“孤立感”(见表1)。
虽然针对听障人士的App单论功能来说种类较为齐全,其中不乏十分优秀成熟的产品,但是若以听障儿童及其家长作为用户、以家庭干预作为主要功能来看,国内该类型App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受众单一,缺乏针对听障儿童家庭干预的App,其功能大多不以康复为主要目的,而是為听力已经损失的、具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基本认知的听障人士服务,儿童使用难度较大。其二,视觉设计不够丰富,没有针对儿童单独进行界面设计,整体设计或是过于功能化而缺乏美感,或是完全倾向于成年人视觉喜好,缺乏趣味性,无法满足听障儿童的视觉认知需求,这可能导致听障儿童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影响学习兴趣和康复效果。其三,功能冗余,部分听障App存在过度堆砌功能模块的情况,其功能设置的内在动机缺乏逻辑性,一味堆砌市面上其他App中的热门模块,扰乱App整体结构,导致功能过于繁杂,干扰用户使用核心功能。
(二)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听觉康复App需求
1.家庭兼容需求。我国的听障儿童家庭具有数量多、差异大的特点,目前我国所倡导的学校+家庭的康复训练方法受制于家庭条件、地域等原因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对于经济条件较差、受教育程度较低、信息闭塞、地处偏远的家长,获取家庭干预的信息较为困难,在精神上容易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但他们的孩子同样需要良好的早期干预。因此最核心的需求是兼容性,只有利用App的功能尽可能弥补这些因素之间的差距,才能让更多家庭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家庭干预指导,在更大范围推广听障儿童的科学康复方法,提升康复效能。
2.界面设计需求。以家庭为中心的App中,听障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共同作为App使用者,两者对App视觉设计以及操作逻辑有不同需求,如何兼顾二者是视觉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例如,针对儿童要加入拟物的图形化图标,尽量减少抽象图形的使用,在App架构方面,由于儿童认知受限,应尽量使用少的功能层级;在儿童网站设计中,黄、红、绿等鲜艳色彩常被使用,这些色彩除了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与拟物图形搭配还十分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的视觉偏好。而在听障类App中,成年人使用的模块通常是功能高度集成、文字较为密集的,此时更应该使用较为温和的色调,观看时不易引起视觉疲劳[11]。
(三)基于IFSP模式构建听障儿童听觉辅助康复App的意义
目前市面上的听障App面向的目标用户大多都是成年的听障人士,这部分用户已经具有基本的认知和行為能力,并且听力损伤已经无法修复,而0~6岁是听障儿童“黄金抢救康复期”,在这个时期里,家庭的有效干预是康复教育的关键,IFSP模式的引入能让家庭干预接受专家及时指导、因材施教;网络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不同条件家庭之间的差异问题,增强听障儿童家庭与学校、机构、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沟通。然而目前还没有一款主打听障儿童家庭干预的App,因此以IFSP模式构建听障儿童家庭干预的辅助康复App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设计策略
根据第二部分对我国听障儿童家庭干预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了三点困境,即家庭与机构和学校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家长自身心理状态的困境,笔者利用IFSP模式与网络App优点,针对这三种困境提出了解决方案,从家长、学校、儿童三者上协同发力,以保证听障儿童家庭实施家庭干预的易用性与效果(见图1)。
1.家庭与机构和学校之间的困境。在App中添加“家校沟通”模块,以弥补它们之间的沟通问题作为解决方向,利用网络App与教师进行线上沟通,丰富联系手段、消除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升家庭与机构和学校之间联系频率与效率,让家长能够实时跟进听障儿童在机构或学校的康复和学习情况,将儿童自身状况与康复情况作为IFSP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反馈,以便专家远程制订进一步符合康复进程的计划。
2.不同家庭之间存在差异所导致的困境。进行家庭干预时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互联网的特点,以网络App为载体,设置了基于IFSP的康复训练与远程指导模块,向不同家庭提供IFSP,与专家远程沟通并制订计划,以开展家庭干预计划和相关指导,一定程度上突破空间与时间限制,减少时间和金钱成本,缩小不同家庭之间的差距。
3.听障儿童家长自身的心理困境。解决困扰家长的问题和适当的情感介入能够有效缓解家长的压力[12],因此,本设计将改善听障儿童家长的负面心理状态作为解决方向,在App中增设听障儿童家长社交与听障知识板块,以此缓解他们在社会、家庭中的孤立感和焦虑感,提升家长和家庭成员在IFSP实施时的积极性,在听障儿童的听觉康复中形成正向反馈。
(二)设计原则
1.在不同功能模块的区分上要清晰明确。考虑到设计受众是年龄、认知等差距极大的成年人和儿童,且在康复过程中两者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因此在功能模块上要划分清楚,否则会影响二者的使用体验以及康复效果。
2.要兼顾家长和听障儿童的视觉感受。在明确划分功能模块、保证App整体风格具有一致性的基础之上,对于家长或听障儿童主要使用的不同功能模块在视觉设计上应作适当区分,根据两者不同的视觉喜好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视觉感受。
3.功能设置要根据设计策略制订,减少不必要的功能干扰。由于听障儿童家庭具有分布范围广、背景差距大等特点,因此要保证App的易用性和接受广度,增添过多功能会干扰用户使用。
(一)界面布局
为改善当下中国听障儿童家庭实施家庭干预时的困境,笔者引入IFSP这一模式,通过网络App为其赋能,设计了一款“喵听”听障儿童辅助康复App。本App围绕听障儿童家庭展开设计,使用者同时包含了听障儿童与其家长,针对两者不同的使用需求,在家长主要使用的“知识”“交流”模块中采用较为简洁的条状信息栏和上滑式卡片;针对儿童,在“训练”界面加入了拟物图形,将设计元素图形化,在保证识别度的同时使其视觉感受处于愉悦、轻松的状态,避免抵触训练过程;整体主要色彩限定在一定数量内以突出各类信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各个功能模块的识别性和易用性,尽可能同时满足家长的使用需求以及儿童对趣味性的偏好。底部dock栏对现有功能进行了清晰分类,并添加对应拟物化图标和文字标签,对用户进行高效引导,避免信息识别谬误。
(二)色彩选择与卡通形象设计
考虑到App性质以及儿童与家长的不同视觉需求,选用了较高饱和度和较高明度的#ffa657和#a2cd6e两种邻近色作为主色调,#f7e2be、f7f4f0、d1e8b2作为辅助色调,具有一定冷暖对比和明暗对比,能够吸引听障儿童注意力、增强大脑记忆刺激的同时,避免过多主要颜色干扰训练的实际效果,提升他们在康复训练中的专注度(见图2)。在家长作为主体使用的功能界面,适当使用两种主色以保持整体调性一致,在需要突出信息的页面使用低纯度高明度辅助色降低视觉疲劳,提升信息醒目程度,增强功能性。Dock栏按钮采用两种主要颜色与中性色,保证调性与识别度。
笔者将App命名为“喵听”,图标和“训练”板块中的视觉引导均选用了橘猫作为主要卡通形象,猫作为一种常见动物,方便儿童识别、接受程度较高。此外,在自然界中猫是一种听力灵敏的生物,用在本App设计中体现出希望听障儿童康复良好的愿景(见图3)。
(三)功能模块
“喵听”App主要有四大功能模块,分别是“我的”“知识”“交流”“训练”(见图4),统一集成在底部dock栏,能够较好地适应用户的操作习惯,达到快速识别、快速切换的目的。用户在正式使用前会先进入登录页面,除了常规的手机号以及常用社交账号登录方式外,还增设了游客登录,以供用户试用App(见图5)。此外,对听障儿童和家长侧重使用的不同功能进行了明确区分,功能设置逻辑清晰,减少操作学习成本。
1.家长为主——“我的”“知识”“交流”
作为听障儿童家庭干预中的主导力量,家长在干预过程中需要陪伴、引导儿童,是App设计中解决问题的导向。在这几个家长为使用者主体的模块中,以引入线上版IFSP模式的方式为主,直接降低家长实施家庭干预的成本;以增强家长与同类人士沟通、降低知识获取难度的方式为辅,间接提高家长在家庭干预中的效能。
“我的”:該模块包含5个部分,“浏览记录”中会记录最近用户在“知识”模块中的浏览历史;用户可以将“交流”模块中与其他用户、专家、老师的聊天记录收藏在“我的收藏”,以记录重要信息;“设置”中包含了本App的基础设置以及软件更新和账号退出等操作;“帮助与反馈”为用户提供获取使用帮助和意见反馈的平台(见图5)。
“知识”:该模块包含了“新闻”和“小贴士”两个部分,为家长整合听障儿童相关信息,提供较为全面的听障知识内容渠道。“新闻”收集了国内外听障儿童相关新闻和研究进展;“小贴士”中包含听障儿童康复的相关常识,能够提高部分家长对于儿童听障康复的认知。除此之外,上方的推广banner会选取出听障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推送,降低家长信息筛选成本(见图5)。
“交流”:该模块包含了“动态”“家校沟通”“远程专家”三个部分。“动态”是面向听障儿童家庭的社交板块,采用了类似微博的广播式社交媒体,提供发布动态、回复、点赞、私信、关注的功能,听障儿童家长在这里不再是孤身奋战,相似的经历让他们能够互相鼓励、互相分享康复经验,有助于家长改善孤立感和焦虑情绪;“家校沟通”提供了家长和康复学校以及康复机构的新沟通方式,双方可以通过App及时分享听障儿童的康复和学习情况,经过App传递的文字信息更不容易被遗漏或遗忘;“远程专家”让听障儿童家长突破地域局限性获得IFSP模式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本页面中设置了“就诊卡”,需要家长在与专家沟通之前,家长需带领儿童去医院等正规场所对孩子的听力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再在“就诊卡”上填写相关信息以及上传问诊或评估记录,专家会根据医院的评估结果和家长对孩子平时情况的描述提供家庭干预指导并制订相应康复计划,该计划并不局限于App内“训练”模块中的内容,还包含了在家庭环境下康复的其他内容(见图6)。
2.儿童为主,家长为辅——“训练”
该模块虽然在视觉和界面布局上主要考虑儿童的使用感受,但是家长依然需要在儿童使用过程中进行辅助引导,这不仅是为了弥补听障儿童认知方面的不足,也是以此作为增加家长与儿童交流机会的途径,将图画为主的训练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尝试从训练与生活两个层面共同提高康复效率。
“训练”:本App的“训练”模块参考了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编著的《听障儿童全面康复》一书,主要包含“训练须知” “关卡” “训练统计”3个部分。“训练须知”页面只有在首次打开本模块时会弹出,提醒必要的相关事项,例如儿童听力需要系统评估、必须佩戴助听器以及家长必须在旁边陪伴互动等。“关卡”是“训练”的主体部分,采用了游戏通关和卡通地图的形式,根据听障儿童听觉康复的过程,循序渐进地设定了6个大关卡和若干小关卡,游戏采取非即时反馈正误的策略,以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通过App进行训练更容易利用碎片化时间,更有利于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训练统计”会记录每次训练的时间、结果,专家可以以此作为诊断康复情况的部分依据,为此后进一步制订家庭干预计划提供参考(见图7)。
本文以听障儿童家庭干预作为切入点,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市面上听障类App现状以及听障儿童家庭干预困境,引入IFSP模式,从家校、家庭、家长三方面制订基于“线上+线下”的具体设计策略,对听障儿童听觉辅助康复App进行界面设计,将听障儿童与家长共同作为使用主体,在满足儿童辅助听觉康复训练需求的同时,提高家长作为干预主导者的能动性,减少时间、经济、学习成本。通过网络赋能尽可能多地发挥家庭作为听障儿童听觉康复重要场景的作用,为听障儿童类App及其他特殊儿童远程家庭干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25):12-26.
[2]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单位贵州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8(01):66-71.
[3]龙墨,郑晓瑛,等.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J].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2023-07-26].
[4]王萍,江琴娣. 美国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特殊教育,2012(5):8-11,45.
[5]刘丹丹,高梦,周文培等.听障儿童居家康复干预方法分析[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3,21(03):314-316.
[6]杜晓新,黄昭鸣,宋永宁等.聋儿康复教育中的HSL理论及其操作模式[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01):39-42.
[7]陈建功. 聋校家校合作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冯秋燕.我国特殊教育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9(14):9-13.
[9]张玉. 特殊儿童家庭康复需求调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10]刘曼.实施特殊儿童家庭康复支持模式的意义[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1(12):3.
[11]易敏哲.不同年龄群体对交互界面视觉信息呈现方式偏好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8):190-191.
[12]李扬,万谊.听障儿童家庭功能与家长情绪状态的关系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8(14):25-29.
[13]王佳琦,张勇,李哲.听觉体验引导下的儿童互动玩具设计研究[J].设计,2023,36(7):80-82.
[14]皮科,王鑫,张立巍.基于形状偏好的轻度ASD女童康复训练产品设计[J].设计,2023,36(3):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