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彤 汤晓颖
摘要:为了探讨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的设计原则,为性教育数字化提出方法论指导,帮助学龄前儿童构建性认知,预防儿童性侵害发生。分析了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的研究现状,探寻儿童性教育数字化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总结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设计原则。通过设计实践验证了设计原则的可用性与适用性。数字化教育为儿童性教育带来了变革,也为儿童性教育数字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 学龄前儿童 认知发展 性教育 数字化产品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9-0152-03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digitalization of sex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put forwar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digitalization of sex education,help preschool children to construct sexual cognition and prevent children from sexual abus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igitaliz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ex education,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comings of digitalization of childrens sex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the digital design principle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ex education are summarized.The us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design principles are verified through design practice.Digital education has brought changes to childrens sex education,and also provided new ideas for the digital design of childrens sex education.
Keywords:Digital product design Preschool children Cognitive development sex education Digital products
3-6岁是儿童性发育与性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此阶段的儿童进行性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性认知,预防儿童遭受性侵害,对学龄前儿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10岁以下的网民占比4.3%,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新型智能终端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迅速普及,互联网上大量的性信息也会进入心智不成熟的学龄前儿童的视野。“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网课也成为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一环。因此,学龄前儿童性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媒体,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性教育方法和途径,采用学龄前儿童适用的性教育数字化产品,对儿童性教育数字化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性教育数字化是以性教育为目的,实现性知识传授的方式,通常以网页、小程序、App等为载体,学习者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智能电子设备进入学习网站或平台,访问浏览学习资源。
在理论研究上,目前针对学龄前儿童性教育的研究较多,但针对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设计的研究仍是一个空缺,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相关文献,检索结果仅为个位数。周旋[1]认为,性教育科普动画符合儿童的认知方式,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丁肇辰[2]指出,市场上的儿童教育类应用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准确设计。冯咏薇等[3]学者认为,儿童性教育应结合数字技术,在数字绘本中融入“交互”,侧重于与儿童互动,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李可心[4]通过探究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征总结了儿童性教育App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性教育相关应用程序的设计提出了新方向。由此可见,国内对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
笔者对国内市面上的性教育数字化产品进行了调查,选取了动画、H5、宣传片、AR等多种形式的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目前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产品存在以下特点:1.主流的性教育知识传播形式以动画为主,同时也有更高的浏览量,但形式单一。2.常采用卡通风格让儿童易于接受。3.缺乏交互设计或者交互形式单一,容易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未能充分顺应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设计。4.没有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儿童认知特点进行设计,不符合儿童認知发展特点。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既研究儿童发展过程中心理能力所发生的变化,如注意、知觉、学习、思维和记忆过程等。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框架,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4个阶段。这4个阶段分别是2岁前的感知运动阶段、2-7岁的前运算阶段、7-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11岁以后的形式运算阶段。本文主要探讨3-6岁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的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如表1。
3-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结构还不能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的系统,他们的认知发展具有局限性,主要思维特征为自我中心、中心化、不可逆性,如表2。
学龄前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不同的认知发展特点,以上认知特征与局限性显示学龄前儿童性别认知已经处于特定的发展水平。此时,通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性教育形式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将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和人格的形成,性教育也是儿童的关键教育。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儿童教育慢慢走向数字化,为儿童性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学龄前儿童性教育的数字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设计包括视觉设计、交互设计、角色设计、动画设计、叙事设计等方面。目前,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设计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原则,没有围绕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设计,市面上的数字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本文总结以上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结合数字化产品的特点,总结了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的三个首要设计原则,并围绕这3个方面提出可行性設计建议。
(一)性教育数字化的特点
性教育数字化运用数字媒体,如视频动画、数字插画、数字游戏等结合性教育主题传授性知识,可以打破过去被动的性教育方式,转变为一种主动的、参与式的,同时具有无限纵深度延伸的沉浸体验[5],使学龄前儿童可以更好地接受并理解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同时满足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需求,消除学习过程中的乏味感,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相较于传统的面授教学、课本教学,性教育的数字化实现了与学习者的互动,并且能够结合重力感应、体感交互、AR、VR等技术带来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使学习者从被动变为主动接收信息,具有强交互性,实现沉浸式学习。由此观之,性教育数字化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授性知识,寓教于乐。
(二)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设计原则
1.易懂性原则
(1)视觉层面:视觉界面是性教育数字化的重点设计内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出现符号功能,能够使用词汇和表象表征经验,对于数字化的图像有了基础的理解能力,但学龄前儿童对电子设备使用较少,他们在视觉上对数字化图像认知相对简单。因此,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的图像需简单易懂,结合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进行设计,将具体的形象进行简化。如隐私部位可概括为穿泳衣的部位。
(2)叙事层面:一方面,学龄前儿童需要通过视觉、语言、文字等叙事方式对性知识进行感知、理解、交流、表达[6]。由于学龄前儿童存在不可逆性与中心化的认知局限性,表现为逻辑思维较弱,性教育可以选择故事化叙事的方式,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性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进行讲述,易于儿童理解。另一方面,学龄前儿童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7],并且具有泛灵论的特征,他们能够更容易理解和自己相似的语言表述。如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拟人化叙事更符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讲述性知识,增强故事性,更易于儿童理解性知识。
2.易操作性原则:数字媒体能够结合多种艺术形式与智能终端,结合性教育主题,实现性教育数字化产品与儿童的互动,促进儿童和数字化产品之间深度交流[8]。基于学龄前儿童出现象征性游戏的认知特征,儿童会模仿成年人使用数字设备时的动作和神态,但由于大脑与肢体的发育尚不成熟,他们能够模仿和完成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因此交互操作不宜过于复杂,降低儿童学习的成本,设置相应的操作提示引导儿童进行操作。交互操作需以学龄前儿童能够无困难地做到熟悉动作为主,如点、滑、拖等易于儿童操作的交互手势。
3.娱乐益智性原则:3-6岁是儿童脑力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结束后,求知欲和想象力不断变强,单一枯燥的性知识内容很容易被儿童放弃[9]。性教育数字化能够融合数字媒体,正好能满足他们这些心理需求。如将性知识融入数字化的游戏中,或设置适当的挑战性任务等游戏元素,寓教于乐。同时,也需要尽可能鼓励他们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时,给予适当的奖励,赋予成就感,进而锻炼思维能力,在娱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性教育主题主要分为生命来源认知、性别角色认知、身体卫生护理、自我隐私保护[10]。“小猫咪大冒险”是以自我隐私保护为教育主题,基于上述的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设计原则,针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开发的角色扮演类防性侵教育数字化产品。在“小猫咪大冒险”中,孩子们扮演成一只小猫咪,穿过森林,完成任务,最后,参加在森林另一边的朋友的生日会。孩子们在扮演成小猫咪穿过森林的过程中学习性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路上设置的关卡,解决路上遇到的危险。所有任务完成后,小朋友能够获得奖状作为奖励。学龄前儿童在观看此H5后能够学习到相应的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学龄前儿童性侵害的发生。该H5的数字化设计将以上数字化设计原则运用于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叙事设计、奖励机制,贯穿于整个设计流程中。
(一)角色与场景设计:现实生活中的小动物充满灵性,与儿童的天性相通,因此动物角色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便于小朋友理解故事。遵循易懂性原则,小猫咪大冒险把动物拟人化,并对动物形象进行简化设计,使得角色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审美水平。笔者在当当网中以3-6岁、儿童文学为检索条件,以书籍销量从高到低排序选取前75本以动物为主要角色的书籍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如表3。以猫为主要角色的书籍最多,所以“小猫咪大冒险”中的主角定为猫,次要角色以动物园中常见的角色以及小朋友容易辨认的动物为主,如熊猫、考拉、狼、熊。在进行角色设计时,把动物的形象进行简化,保留动物的标志性特征,如图1,角色的身体为动物的形象,头部保留人脸,并且戴上具有动物标志性特征的帽子。
“小猫咪大冒险”故事发生在森林中,在场景设计上以森林为主,将大树、花朵等场景道具进行简化,塑造为俏皮的童趣风格,增强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如图2。并且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优势,为其添加摇摆、闪烁等动态效果。既能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启发思考,帮助小朋友理解故事内容,遵循了易懂性原则。场景设计配合性知识与叙事背景,采用了学龄前儿童喜爱的具有较高纯度的綠色、红色、黄色、蓝色的色彩搭配,鲜艳的颜色会让小朋友产生兴奋和学习欲望。
(二)叙事设计:遵循易懂性原则,“小猫咪大冒险”以森林为故事背景,通过故事化叙事吸引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引导儿童扮演成主角小猫咪,帮助小朋友理解教育内容,并根据故事的情境学会相应的性知识与行为规则。如“妈妈,我为什么要穿背心和小裤衩?”“我今天遇到了好多坏人,但是我把自己保护得很好,邻居哥哥他……”。故事开始,猫妈妈告诉小猫咪,不能与陌生人有亲密动作,小朋友将自己代入小猫咪的角色后,通过故事的引导,掌握了关于隐私部位的性知识后,在遇到关卡任务时,如遇到“坏人”邻居哥哥要求进行亲密行为,小朋友选择拒绝从而保护自己。同时,第一人称叙事既让讲授的内容更易于小朋友的接受和理解,又可以增强小朋友的情感体验。
(三)交互设计:遵循易操作性原则,“小猫咪大冒险”的交互方式以小朋友能够做到的简单手势为主,主要为轻触和滑动,如单点音乐开关可打开或关闭背景音乐,单点人物可弹出人物对话,在屏幕中间向上滑动可进入下一页面。当小朋友点击正确选项时,会显示正确的图标提示小朋友,同时设置了操作提示引导小朋友进行操作,如图3。
(四)关卡与奖励机制:根据娱乐益智性原则,“小猫咪大冒险”以学龄前儿童认知水平为基础,设立了明晰的挑战目标[11],包括3个关卡挑战,3道练习题目,加入了游戏元素增强数字化产品的娱乐益智性。针对性知识设置了关卡挑战选择题,如当有人掀开衣服,强迫我看他的身体时,我会怎么做?a.立即跑开 b.停在原地……当小朋友通过关卡或完成任务时,他们会获得一颗虚拟糖果作为奖励,完成所有任务后小朋友可以获得数字奖状一张,如图4。挑战和奖励能够不断刺激小朋友产生新鲜感[12],获得成就感和乐趣,从而加强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巩固。
(五)可用性验证:本实验旨在检验采用数字化产品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性教育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反映教学效果,实验设置了小猫咪大冒险H5教学实验组和常规教学对照组。本次实验在韶关市新丰县金宝贝幼儿园的大中小班三个年级中招募了42名儿童为实验对象。其中H5教学实验组包括小、中、大班各7名儿童,共21人参与,对照组为小、中、大班各7名儿童,共21人参与常规教学模式。
实验组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笔者对H5教学实验组的儿童进行H5的基本介绍,儿童开始体验H5,笔者同时观察儿童的感兴趣程度、专注度、情绪状态等。体验结束后对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性知识问答测试,并记录成绩,检验他们对于性知识的掌握程度。问答测试共设置7道题目,包括4道选择题,3道判断题,1题5分,满分35分。
对照组由幼儿园教师结合性知识PPT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与H5教学实验组相同。观察儿童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专注度、情绪状态等。教学结束后同样对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性知识问答测试,并记录成绩,问答测试的题目、分值设置与实验组相同。
实验过程中根据观察,实验组的儿童专注度、活跃度明显高于实验组,且对H5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体验过程中也具有较高的互动积极性。对照组的儿童情绪则较为平缓,容易走神,专注度欠佳。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问答测试最终成绩使用SPSS25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数字化产品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性教育是否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表5。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小、中班测试成绩的显著性均小于 0.05,具有显著差异,且两个年级的实验组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值,因此使用数字化教学能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大班的儿童相对中、小班的儿童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对于两种教学模式都能够接受,对教学内容也有更好的理解,因此实验组与对照组都体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设计原则具有较好的可用性与适用性。
儿童性教育已朝数字化发展,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优质的学龄前儿童数字化产品。同时,智能终端的持有量增长,将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带来具有易懂性、易操作性、娱乐益智性的性教育数字化设计。学龄前儿童性教育数字化与传统的性教育书籍相比,更加注重儿童的认知特性,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性教育,教会他们保护自己,这才是性教育数字化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旋.论科普动画片对儿童性教育的影响探析[J].明日风尚,2016(14):253.
[2]丁肇辰,吕静.数字媒体时代儿童语言类App的设计策略[J].青年记者,2021(14):34-36.
[3]冯咏薇,胡文文,袁雪.浅析学龄前儿童性启蒙教育产品创新形式研究——以儿童性启蒙交互式绘本为例[J].长江丛刊,2020(02):146-147.
[4]李可心. 学龄前儿童性教育APP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21.
[5]戴砚亮.数字化阅读沉浸体验设计模式研究——以艺术教育APP《美的历程》交互设计理念为例[J].设计,2022,35(07):54-57.
[6]陈羽,陈玥颖,张瑞秋.基于叙事设计视角的古籍数字平台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16):311-317.
[7]宋钊.认知心理视阈下学前儿童绘本趣味性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2016(18):36-40.
[8]王昕. 基于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教育类APP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9]甘慧,刘东霞.媒介融合下儿童绘本的互动性研究[J].设计,2022,35(03):132-134.
[10]吴剑锋,上官培军.基于认知特征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研究[J].设计,2018(09):9-11.
[11]马瑞洁,张聪.关于生命的思考与智慧——儿童性教育绘本研究[J].出版科学,2019,27(05):45-51.
[12]刘畅.基于丰富用户体验原则的产品设计分析——以抽油烟机设计为例[J].设计,2019,32(07):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