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远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贯穿着百年党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实践中不断推进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政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不断展现昭示着她的光辉形象。延安时期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阶段,具体指从1935年10月19日至1948年3月23日,即中共中央到达陕北至毛泽东和中央领导机关离开陕北的13年[1]55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革命大局和民族利益为重,担负着团结抗日、反对内战的重任。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克服危机,不断发展壮大,成功宣传了先进、抗日、为民的政党形象。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翻译活动功不可没,对政党形象宣传的重要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立足于延安时期的史料,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翻译活动为考察对象,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宣传进行深入探讨,总结政党形象建设的历史经验,可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时期。革命与战争始终是这一时期的主题,同时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和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变量。此外,在复杂的国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还面临着同样严峻的国际风云局势。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宣传正是在这些复杂的背景下展开的。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侵略行径愈演愈烈,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共两党的关系也不断演变,由对抗到合作再到决裂,两党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宣传产生着重要影响。
延安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两党尖锐对峙,国民党反动派在发动“围剿”、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实行舆论攻击,利用《中央日报》《扫荡报》等反动宣传媒体“污名化”中国共产党,把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队描写成“共匪”“匪党”“赤匪”“奸军”[1]118。在第二阶段即抗日战争时期,两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迫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国民党承认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法性,并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坚定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第三阶段即解放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为和平建国作出了重大努力,但国民党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悍然挑起内战,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在每一阶段国共两党的斗争和矛盾都始终存在,即便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对于中国共产党仍实施着不同程度的封锁打压,矛盾和斗争从未、也不可能完全消除。
抗日战争占据了延安时期的重要部分,是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的一个关键背景,同时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工作重点。因此,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成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宣传的重要依据。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于日军侵略采取“不抵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率先领导组织了东北抗日武装,在白山黑水间举起了抗日大旗。同时,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将开始以中国工农红军为主力的民族革命战争的新的历史阶段”[2]166。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同时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3]157,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展现正面形象的重要元素。
中国共产党一直遭受着敌对势力的舆论封锁和疯狂污蔑。国民党在军事“围剿”中国共产党的同时,从未放弃过反共宣传,利用反动媒体肆意进行新闻污蔑、舆论攻击,鼓吹“共产党不需要存在”“中国人不需要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等谬论[4]21,共产党“被国民党广泛地无孔不入地宣传为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不要历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国,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讲道理,共产共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5]1485。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也依然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着造谣污蔑,国民党大肆宣扬中国共产党“专打友军、不打日本”,诽谤中国共产党“游而不击”、实行“封建割据”和“破坏政令军令”[1]21,严重误导了国际社会的认知。同时在严格的党禁制度下,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活动都是通过地下组织以秘密形式开展,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知更加模糊,很长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而且形象大多被歪曲和“污名化”,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误读,“中国共产党人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6]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宣传了先进、抗日、为民的政党形象,翻译活动正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正面形象的重要抓手。在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的先进政党形象中,经典著作的翻译推动了全党普遍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加强了理论武装,凝聚了党内共识;在展现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革命政党形象中,反法西斯文学的翻译激励了人民群众投身抗战事业,《论持久战》等著作的外译开辟了国际社会认识的新阶段;在宣传人民利益忠实捍卫者的为民形象中,中国共产党精心组织外交翻译活动、协助西方记者观察调研,借外国人之口宣传了中国共产党。
一个政党必须要有一面公开树立的旗帜,以此来向外界昭示自己的形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华大地上坚定地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规定为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党。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7]602这一重要任务。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的先进政党形象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形象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纠正党内错误的思想路线,克服各种错误倾向,更要着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从思想上凝聚全党共识、加强理论武装,从而“使全党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8]443。
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在全党范围内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前提,便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大量翻译。在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何凯丰的信中,毛泽东同志就表达了对经典著作翻译的重视,“不如做翻译工作,学个唐三藏及鲁迅,实是功德无量的”[9]182。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重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浪潮,同时经典著作的大量翻译反过来激起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情,进一步凝聚了全党共识,全党理论修养也日益提升,进而不断宣传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坚定信仰的先进政党形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在19 世纪末已经开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知识文化水平、翻译素养以及研究意识的限制,早期译著质量较差,大多文本主要是日俄等国二次翻译的材料而非来自原始文本。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工作有了重大进展。1938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延安马列学院,其中就专门设置了经典著作编译部,从全国集中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马列著作的翻译。此后,翻译工作便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马列学院编译部陆续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和部分单行本与专题集。据不完全统计,延安时期共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相关著作与生平传记158册和著作汇编24册[4]22。
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抗战宣传则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宣传的重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仍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进行封锁“围剿”。同时,日本侵略者愈加肆意,加紧实施侵略中国的计划,延安边区也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打击,仅在1938年3月至1939年12月,日本侵略军就向边区的河防阵地发动了23 次进攻[10]3。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迫切地需要加强自身的形象建设,以正面形象更有效地号召凝聚人民群众,增强政治动员,更加广泛地团结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翻译活动在推动外界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政党形象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聚焦抗战需求,积极领导翻译渗透着进步思潮的外文作品,传递反侵略反战争思想,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抗战事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宣传了团结、进步、抗日的政党形象。延安时期所翻译出版的文学作品众多,篇幅简短、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说占据了重要部分。以传播媒介的重要刊物《解放日报》为例,在1941 年至1946 年所刊载的204 篇译介作品中,短篇小说共62 篇,所占比重超过30%。凭借短小精悍的特点、饱满昂扬的革命精神,短篇小说展现出了强大的感染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充分调动了昂扬的抗日意志,同时翻译风格倾向于简练朴素的表达,以通俗直白的口语为重要基础,也适应了抗战的全民族性,满足了人民大众的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主动翻译宣传自己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为了建立更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让海外人士了解抗战形势,展现积极正面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对《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多篇抗战著作进行翻译以扩大影响。《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同志便立刻指示武汉对外宣传小组尽快完成翻译;许孟雄同志翻译了许多毛泽东撰写的著作,连同一些党领导组织的抗战通讯,一并向美国《亚细亚月刊》进行投稿,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情况传递到国外。《论持久战》等著作的英译本发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国际积极热烈的响应,增进了外国友人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可,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全新阶段,进一步促进了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政党形象的宣传。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党”“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初到陕甘宁地区时,当地民众受“共匪”“共妻”等谣言的影响,视中国共产党为洪水猛兽,中国共产党凭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行动成功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谣言污蔑便不攻自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积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为改善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做出了重要努力。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经济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推动政治民主化,还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支持。但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围困和新闻统制,边区成为白色汪洋的红色孤岛,中国共产党亲民爱民形象的宣传受到极大阻碍。
中国共产党主动“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积极发展对外交往,争取国外媒体来边区考察参观,把真实的情况宣传出去。在得知西方记者与观察组的来访意愿后,中国共产党热情回应、积极组织,主动带领外国媒体深入边区考察一线,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边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亲民爱民、军民交融的良好形象。借外国人之口,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人民利益忠实捍卫者的政党形象被成功传播到国际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翻译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让世界人民首次真实客观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抗日红军和延安边区真正形象的便是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吴亮平同志全程参与了毛泽东与斯诺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全面全过程的翻译,为双方交流贡献了重要力量。此外,在边区翻译人员的配合帮助下,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美亚》杂志主编菲利普·贾菲、瑞士记者沃尔特·博斯哈德等记者作家前往延安参观访问,并就边区之行的见闻作了客观真实的报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延安时期先后有来自10 多个国家的100 多位国际友人深入边区农村、学校、工厂、战场前线访问参观、工作调研,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和边区的情况,同时将他们的见闻以新闻、书信、著作等形式传递到国际社会,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
在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突破重重阻碍,抱着开放、支持、欢迎的态度接待配合到访陕甘宁边区的国外考察人员,在深入的采访调研和考察之后,他们对延安和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客观真实的报道,国际友人的到访和报道将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忠实捍卫者的形象传递给了好奇并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国外民众,向世界真实地展现了一个亲民爱民的中国共产党,同时也让国民党苦心孤诣制造的谣言污蔑不攻自破,翻译活动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捍卫者形象的宣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不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正面良好形象,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形象建设经验。延安时期,面对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直面外界关切,充分动员各方力量,成功全方位地宣传了先进、抗日、为民的政党形象。全面深入地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形象宣传的重要经验,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准确全面地分析党情、国情、世情,妥善处理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深邃洞察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并时刻关注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化,因势而动、因时而变,在摸清时代脉搏的基础上,明确了自己的建设方向,成功宣传了先进、抗日、为民的正面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11]67,这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指明了方向。立足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宣传积极正面的政党形象,需要准确把握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各种变量,围绕“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一建设新方向,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形象构建与宣传。锚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宣传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展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至上、亲民为民”“从严治党、自我革命”“胸怀天下、互利共赢”等微观形象。
延安时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遭受着国民党的抹黑和污蔑,在国外又经历着国际社会的忽视和误读。中国共产党“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牢牢掌握形象宣传的主动权,积极争取并配合中外记者参观团的调研观摩,在各方面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各类抗日民主思想、理论和政策的外译工作,将大量通讯稿和著作文献传播到国外,正面回应各种关切,极大地廓清了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误解。
历经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西方反共势力依然猖獗,同时新媒体催动下的国内外舆论“互灌”也给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宣传带来了重大挑战。中国共产党要紧紧抓住海内外核心议题,直面民众关切,把政策决议的意义及其对受众群体的影响讲清楚、说明白,增强共识、化解分歧,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舆论号召力,牢牢把握政党形象的“第一宣传权”。此外,要继续推动“宣传我”向“我宣传”的转变,主动抓住“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改革开放45 周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 周年”等重要节点、重大事件进行议题设置,向世界突出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多渠道、大手笔地动员一切力量、挖掘一切资源服务于政党形象建设。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一切党政军民、华人华侨群体,通过党际交流、民间来往、对外贸易等一切渠道,利用口头书信、戏剧漫画、电报广播等一切媒介形式去宣传展现先进、抗日、为民的政党形象,最终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和衷心支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媒介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高速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宣传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抓手。中国共产党需要综合整合形象传播的资源、渠道、媒介,不断强化政党形象的宣传效应,努力汇聚形象宣传的最大合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宣传过程中,应坚持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相结合,立足国内国际两个传播点,在创新载体、整合资源中提升自身形象,全方位展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和成就经验,在新时代实践中宣传好、展现好、维护好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深刻认识到加强自身形象建设的重要性,注重动员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展现先进、抗日、亲民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坚持“宣传出去”“争取过来”,充分利用党内党外和国内国际多方面的重要力量,取得了良好的形象建设效果。其一,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学习,高度重视加强理论武装,翻译出版了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动了理论学习研究的热潮,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的形象;其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各地的抗日运动陆续发起,中国共产党高高举起了团结抗日的旗帜,努力把广大抗日力量聚集起来,建成最坚固的抗日长城,最大限度地实现海内外政治动员,宣传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形象;其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扎根群众,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塑造人民利益忠实捍卫者的形象。
“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2]92。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宣传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3],立足延安时期的史料,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形象建设既有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理论层面,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宣传能够拓宽执政党建设的视野,丰富党史党建的研究材料,夯实党史党建理论基础;在现实层面,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提供有益启迪,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形象宣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