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凡,秦艳峰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婚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界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陕北地区婚俗文化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重点探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陕北婚俗变迁及其特点,进行反思,以期更新观念,移风易俗。
“婚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受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婚俗,每一时代婚俗的变迁都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1]。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一时期反对封建思想和强调简约是婚俗的主要内容;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婚俗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受到严厉打击,婚礼流程进一步简化,“政治性”和“革命性”是这时期婚俗的表现;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择偶标准随之多元化,经济收入成为首要考虑因素,进入新时代,人们对婚礼的期望不断提高,除了传统的婚礼形式外,人们还注重个性化和创意化的婚礼形式,倡导移风易俗,摒弃铺张浪费的婚礼形式,追求简约、环保、文明的婚礼。
当代陕北婚俗继承了传统婚俗的“礼俗”和思想理念:如婚前男方前往女方家提亲,是对六礼中“请期”的继承,体现了对女方家庭的重视;在婚礼仪式中,依然保留拜父母的流程;结婚时贴红双喜,以红色为主题进行装饰穿搭;这些都体现出当代陕北婚俗对传统“礼俗”的继承;在思想理念方面,陕北地区的婚俗仍然延续着生育祈愿和生命寓意的主题:“陕北婚俗一直蕴含着对人丁兴旺的美好期待,如需要新人掰的儿女馍馍,或者是撒帐以及‘压四角’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再者迎送婆姨口中念念有词祝福早生贵子的话语”[2],还有婚宴上人们特意在婆婆公公脸上画画,穿类似于媒婆的服装让其“引孙子”,新人入洞房后午夜吃儿女饺子等细节都是盼望这个家庭能子孙满堂,这些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当代陕北婚俗是与时俱进的,其进步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由恋爱成为主流婚姻缔结方式。所谓缔结方式,即婚姻关系的确定方式。婚姻缔结,是男女双方从认识到相互爱慕,最终结成婚姻关系不可或缺的渠道方式,是婚姻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的包办婚姻如娃娃亲、换亲等已退出历史舞台;年轻一代以相亲为耻,相亲作为一种婚姻缔结方式已与年轻人渐行渐远,自由恋爱成为主流婚姻缔结方式。
2.通婚圈的无限扩大。通婚圈是指男女双方互相缔结婚姻关系的地域范围大小。旧时代,陕北交通不便,人际交往受限。男女双方结亲,范围不会超过方圆三五十里。甚至出现城里人不与乡里人结亲,乡里人不与街镇人结亲,延安人不与榆林人结亲的怪事。当代社会的进步,交通便利,人口流动范围逐渐扩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自由流动,流动范围无限扩大,陕北年轻人的通婚圈也随之无限扩大,呈现出东西南北中,不分地域国界,五湖四海的局面。
3.情感需求成为婚姻的主要动机。婚育观念的变化是女性在婚姻中地位得到提高的一个显著表现,“新中国成立,政府提倡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妇女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的‘半边天’,取得了独立人格和权利”[3]。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结婚是为男方家族传承香火,如陕北歌谣中“生火做饭、缝新补烂、养儿抱蛋”[4]揭示了对妻子职能的定位。当代社会的进步,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渐平等,“婚姻的生育动机减小,情感需求成为婚姻的主要动机”[4]。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陕北年轻人的婚育观念产生了质的飞跃,结婚不仅仅是繁衍生命传宗接代,而是寻找人生的伴侣。加之,生育成本、抚养成本、教育成本的提高,导致年轻人的生育动机不明,甚至没有。
4.离婚,再嫁不再受社会歧视。过去,陕北落后,多数人认为妇女离婚是丢人的、辱没家门的事,多数人认为妇女要保持贞洁,即使在丈夫早逝的情况下,也要从一而终,寡妇再嫁受到社会歧视。当代陕北,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随之得到解放,离婚,再嫁不再受社会歧视,寡妇再嫁不再被视为不光彩的行为。其实,离婚是人们思想解放的一种具体行为表现,再嫁是婚姻自由的体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权意识的苏醒和强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期,提倡艰苦奋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婚姻法》强调革除旧社会婚俗陋习,明确规定“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5],陕北新婚俗渐兴:男女双方到法定结婚年龄,由父母张罗,请介绍人互相说合,介绍双方情况,互相约见谈话,女方随其父母到男家“相亲”,看家庭境况。男女中意后举行简便的订婚仪式,男方为女方买几件新衣服赠送。择定婚日,到婚姻机关登记,领取结婚证。[7]结婚的服装是土布裤和棉袄,迎亲的方式为步行或者骑毛驴。彩礼嫁妆较为单一,“五十年代一张床”是当地对这时期彩礼的形容,大致内容是新婚夫妇没有其他的彩礼嫁妆,只用一床铺盖就组建一个新家庭。
1966 年到1976 年十年文革时期,这期间反对封建旧物,由此婚前很少有合八字和索要彩礼嫁妆的行为。婚俗流程为:结婚登记时出具介绍信,在婚礼上新人手捧“红宝书”,唱“东方红”,接着拜毛主席,拜父母,拜人民;之后用烟茶、花生、糖果招待亲朋好友。这一时期经济有所发展,结婚服饰上,皮袄开始普遍,同时出现蓝色或者白色细布衫。结婚迎亲方式为骑驴或者步行,城镇中部分条件富裕的家庭使用自行车迎亲。下文的案例1,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婚俗状况。
案例1:张爱花,女,榆林市清涧县宽州镇人,今年已经77岁高龄,1968年正月结婚。她说:“我们当时结婚的时候很穷,穿个白布衫,蓝色咔叽裤和老布鞋就结婚了”,她还表示,因为她家较偏僻,当时结婚的时候文革刚开始,所以她出嫁时还请了吹鼓手,但是她丈夫的成分不好,所以在迎亲的路上吹鼓手不能吹,步行迎回来之后,拜长辈,然后长辈给份子钱,接着简单的办了个酒席,吃了黄米捞饭,婚礼就结束了。
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婚礼流程简化,彩礼轻,甚至没有,嫁妆简便单一,但敬重长辈和款待亲友仍然是重要的元素,这体现出陕北人民重视礼数的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陕北婚俗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从简约向繁琐发展。在这期间,新旧思想碰撞,父母介绍与自由恋爱夹杂,但是父母的意见依旧对于缔结婚姻有决定性作用。婚前“合八字,看属相”再次抬头。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逐步提高,择偶标准发展为重视家庭条件、健康、文化水平和人品。彩礼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发生许多变化,最具代表的是“四大件”的发展变化:四大件最初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当时的总价值约为五百元左右,四大件是家境非常好的人家才能够拥有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四大件变化为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四大件发展为彩电,空调,电话和摩托车。进入二十一世纪,小轿车和房子是最大支出。改革开放后婚俗另一个变化表现在婚宴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婚宴是难办的,粮票布票要在很早就准备,酒席就是油糕和粉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婚宴水平提高,婚礼的第一天下午吃玉米面饸络,第二天中午的席上有了炒菜和八碗;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天下午为肉臊子饸络,次日中午酒席菜品逐渐丰盛,流动酒席也在农村出现;城镇一些条件较好的,请婚庆公司策划婚礼,婚宴上出现了婚礼司仪。婚俗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化,案例2、案例3 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婚俗。
案例2:项小莲,女,50 岁,马胜利,男,53 岁,延安市志丹县人,农民。在项小莲姨母的介绍下两人于1993年结婚。项小莲说:“因为是在农村,现在看来当时思想还是保守,大人说让跟谁就跟谁。”提及彩礼时,马胜利说:“当时穷的要甚没甚,彩礼就给了一个两百多块的自行车”,他们的结婚流程也很简单,新郎骑毛驴迎回新娘,在酒席上敬酒认亲戚,第二天给上辈人磕头认大小后,婚礼就结束。
案例3:沈巧娟,女,38 岁,延安市安塞区人,她和她的丈夫在亲戚的介绍下于2006 年结婚。沈巧娟现在是花店老板,主要给婚礼庆典供应鲜花。她说现在的婚礼十分隆重,他们那个时候的婚礼和现在比起太简单了,不搞婚礼庆典,直接去吃酒席敬酒。因为对男方家的条件比较满意,所以当时彩礼只要了“一礼”(2400元人民币),嫁妆是电视机。她还说,看属相合八字是咱们这边人的传统,她丈夫属鼠,她属牛,是合婚的属相,家里人十分满意。
改革开放后婚俗得到新的发展,但是在择偶时,依旧重视男女双方属相八字是否契合,父母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对婚姻有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地政府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陕北地区婚俗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年轻人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婚俗习惯的束缚,如很多新婚夫妇取消婚后回门这一习俗,也有一些新婚夫妇以与朋友聚餐的形式替代了闹洞房。这些变化反映出新时代婚俗改革卓有成效,文明婚嫁观念深入人心。新时代的婚宴进一步升档提级,以前的婚宴是在普通酒店,现在的婚宴是在星级酒店,由婚庆公司策划仪式,婚礼仪式中西合璧,成为新时代婚俗的主要部分。在形式上,年轻人讲究情调,倾向于打造个性婚礼,各种婚礼形式层出不穷。注重仪式感是陕北婚俗在新时代的显著特征,新人除了拍婚纱照之外,还会选在520 办理结婚证,专门拍结婚证登记照.此外,婚礼服饰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新娘除了穿婚纱和敬酒服之外,还兴在新郎迎亲之前穿“晨袍”。案例4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陕北婚俗。
案例4:张磊文,男,32 岁,榆林市榆阳区人,事业单位科员,2021 年结婚。据他所述,他和妻子是自己相识的,他最看重的是对方的人品;婚前合属相看八字,是因为家里的老人比较相信,他和妻子都不讲究迷信。在结婚过程中他们最在意的是婚礼仪式。提到彩礼他说:“榆阳区这边结婚给的是“衣服钱”,当时给了十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双方都看得上,父母也满意,就图这个数字吉利,但这个数字是不固定的,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以和气为重。”他结婚没有闹洞房,现在闹洞房也都是关系好的朋友才去,而且不会闹的太过分。当问到当下婚俗中存在的问题时,他说:“大操大办是目前主要问题,但是人一辈子就结这一次婚,即使有些不合适的礼俗,也得妥协。”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陕北婚礼仪式中不乏西方婚礼元素,也有很多人选择弘扬优秀传统婚俗文化,打造个性化的中式复古婚礼,对婚俗陋习革除和反思,但一些陈旧观念在陕北人心中根深蒂固,这需要政府不断引导宣传,提倡文明婚俗,与时俱进,推动婚俗改革不断深化,使符合时代发展的婚俗观念深入人心。
1.“看属相,合八字”
历史上陕北生产力较低,“靠天吃饭”,由此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迷信思想顺势产生——“看属相,合八字”盛行,当地百姓认为:男女双方属相八字相合,有利于日后发展;属相八字相冲,婚姻则会不和,也不利于男女双方个人发展。婚前看属相,合八字的本意是希望新人幸福美满,但是,因八字不合将其分开,导致悲剧发生,违背了这一行为的初衷。事实上婚姻能否幸福,男女双方能否取得更好的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与八字属相无关。封建迷信思想盛行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应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使人民群众的思想从“依托神灵”转变相信科学,“以人为本”,起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移风易俗的作用。
2.冥婚现象
直到如今陕北依然存在冥婚现象,陕北丧葬以土葬为主,土葬讲究夫妻死后同葬。当地未婚女子离世不可葬在娘家,但将未婚女子单独埋葬,则被认为是孤魂,无法转世投胎,扰乱人间秩序;未婚配的男子独自下葬,则会影响整个家族的发展运势。由此可知因果报应及追求家族利益最大化是冥婚现象存在的历史逻辑。配冥婚的需求在陕北部分地区依旧存在并产生了一系列地下交易链,与盗窃女尸、侮辱尸体息息相关,该行为触犯法律,扭曲价值观念,体现出科学与迷信的碰撞。部分人对冥婚婚配者存有理解共情心理,冥婚在他们心中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循序渐进破除冥婚迷信陋俗,严厉打击盗窃女尸买卖女尸配冥婚违法犯罪活动。
3.大操大办
在陕北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好面子,婚礼嫁娶攀比之风随即兴起:租用豪车为婚车,六辆八辆甚至十几二十两的迎亲车队;酒席设在豪华酒店,一桌餐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布置隆重的婚庆场地,几千几万甚至十万元起步的婚庆仪式。参加婚礼者也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随礼金额不断增高,礼金从五十元增加至五百元甚至上千元,人情攀比成分不断变重。婚礼本应该是家庭团结的象征,不应该是攀比和浪费的象征。大操大办婚礼,背离了其维系亲情,寄托美好祝福的本质,造成大量浪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政府应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积极倡导从简节约的文明婚礼,弘扬文明婚宴文化。
4.高额彩礼
彩礼是指男女在确立婚姻关系时,以男方向女方送礼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传统风俗,是对女方抚养费用的部分补偿和酬谢,是婚姻缔结的重要环节,是人们普遍遵守的婚嫁风俗惯例。恰当金额的彩礼是对女方家庭的尊重,是对女方父母含辛茹苦抚养儿女的精神补偿。然而,目前陕北部分农村地区彩礼高达六位数,给不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导致正常的婚姻变味。其负面影响有:高额彩礼使男方家庭苦不堪言,高价彩礼使许多农村家庭脱贫又返贫;男方因无力支付高额彩礼而致婚姻告吹,使得一些男性为了自己的婚姻不惜用违法方式来筹集彩礼,不利于社会稳定;彩礼作为新家庭的建设基金,本是父母对儿女的祝福,一些年轻人却趁机和父母索要高额彩礼,变相“啃老”,减轻自己的负担。奋斗是年轻人靓丽的底色,年轻人失去奋斗意识,不利于个人成长,不利于社会发展。年轻人要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积极弘扬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抵制高额彩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低俗“闹洞房”
“闹洞房”是陕北传统婚俗活动,该活动初衷为图红火喜庆,也是对新人的祝福;然而一些人打着“图热闹”的幌子进行低俗闹洞房,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在新郎快将新娘迎回家的路程中,朋亲当街抽打新人或追逐打闹,极易造成交通堵塞,引发交通事故。又如对新人进行低俗装饰,这不仅不符合新时代文明婚俗要求,也使充满喜庆的婚礼变得怨声满满。“中国人历来喜欢热闹的氛围,可是当氛围凌驾于公序良俗和个人感受之上时,就意味着失序的开始”[6]广大年轻人要积极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传播文明新风,支持文明乡风建设工作,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社会。
1.个性化
进入新时代,要有新风貌、新思想,婚庆模式个性化发展成为一种新趋势。年轻一代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型婚恋观,追求文明喜庆,简约高雅,简朴文明的婚礼形式,如集体婚礼、家庭婚礼、旅游结婚等形式。但是在婚礼庆典个性化的同时,也应注意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将陕北剪纸文化和民歌文化与新时代婚俗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7]我们应注重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婚礼的元素,使传统婚礼具有时代的活力,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发展,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2.文明化
坚持文明婚庆,自觉抵制低俗闹洞房和封建迷信活动,婚庆期间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体,积极劝导亲友同事远离不文明婚俗行为,营造文明高尚婚俗氛围;摒弃铺张的婚礼,改正好面子的观念,做到喜事新办,轻财重礼;婚庆公司要更新观念,创新理念,探索文明绿色的婚礼仪式,从环保节俭的角度出发,使婚礼富有内涵和纪念意义。
政府也应重视推进婚俗改革工作,弘扬简约文明的婚俗。婚俗改革与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政府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制度设计和基层动员相结合,如开展时代新风的宣传工作,将婚俗文明相关规定写入社区公约,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文明婚俗的普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规范化
广大农村地区应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与时俱进,移风易俗,教育人民更新婚俗观念,落实婚俗改革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农村地区应该发挥地方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集思广益,依靠群众形成文字性的村规民约,对婚俗加以改进。2020 年5 月21 日,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婚俗改革作为独立的工作进行建议指导和相关工作部署。2021年4月7日,民政部发布《民政部关于同意将河北省河间市等单位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的批复》,首次在全国划分十五个试验区进行为期三年的婚俗改革试点,为婚俗改革在全国推广提供样板。2021 年4 月29 日,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村。从国家层面逐渐由大到文明乡村建设细化到小的婚俗改革,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实施组织,使婚俗改革将落实落细,不断规范。
婚俗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当代陕北婚俗中,传统的婚俗习惯依旧占据主要并存在部分问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婚俗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完善而更加健康地成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理性看待婚俗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用博大的胸怀和耐心去引导其朝着更加理性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积极传承和发扬优秀婚俗文化,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我们坚信,陕北婚俗文化一定会朝着更加理性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