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怡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所谓的新媒体是指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德尔·马克介于当时的媒体环境,首次将新媒体定义为“电子录像商品”[1]121-122,而新媒体这一概念便由此而来。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是其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从传统的传播方式来看,信息的发起者和接收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不论是纸媒传播还是电视传播,受众都存在一种被动接受的现象。但对于新媒的传播方式来讲,由于网络技术、电子科技的不断更新与提升,受众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是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强大的互联网科技及时地将自身感受进行反馈。甚至受众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传播源头,体现出了新媒体时代下传播互动性的优势。受众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是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利用强大的互联网科技,及时地将自身感受进行反馈,甚至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传播源头,体现出新媒体时代下传播互动性的先天优势。
新媒体时代的另一大特点是时间的碎片化。面对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愿意牺牲完整的时间去观看一部长电影或者长纪录片。人们更多的是愿意选择在地铁上、餐桌旁、睡觉前这种零散的时间节点上观看一些时长较短的视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和社会认同,受此影响的传统纪录片也在悄然地进行转型[2]11-13。为了适应碎片化时代的需求,传统纪录片模式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推陈出新,逐渐向着碎片化悄然地进行转型。由此可见,传统意义上长纪录片的关注度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受众的收看习惯为微纪录片孕育出了成长的土壤。
微纪录片是近些年来在新媒体时代孕育出的新兴纪录片传播样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传播特性、创作形式等很快地占据了传媒业的一席之地。“微纪录片以微电影的视听语言记录真实发生的故事和历史。每部微纪录片的时长在五至三十分钟左右,这样的时长很好地适应了当下快节奏的碎片化生活。微纪录片融合了传统纪录片、短视频等多种视频类型的特点,在沿袭传统的纪实性、艺术性的基础之上融入了综艺化、娱乐化的元素”[3]67-68。微纪录片的这一特点紧紧抓住了当下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使其更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应运而生。纪录片不再是通过电视平台进行单一化的传播,而是通过各大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微纪录片的形式进行传播。此类视频网站在注意到短视频、微纪录片的强大潜力之后,精准把握住微纪录的发展趋势,并在其纪录片频道中为微纪录打造全新平台。
相比于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网络平台自制的微纪录片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观看习惯、审美口味。这类新媒体纪录片在传播方式、创作题材、制作风格、剪辑手法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创新。从传播方式方面来讲,过去传统电视的纪录片更倾向于“点对面”的传播。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没有过多的选择,通常都是以一种“你播我看”的形式。而新媒体时代下,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审美等要求,利用搜索引擎,在各大网络平台选择想要观看的纪录片。网生微纪录片受众的选择更加的多样,不再受到时间、题材、平台的限制。从一种“点对面”的传播形式逐渐过渡到“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形式。
网生纪录片在分类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广义上所说的网生纪录片是指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播放的纪录片。而狭义上所说的网生纪录片是指各大互联网平台投资、自制的纪录片。网生纪录片相比于传统的纪录片有着更多的优势,它有着更加广泛、多层面的受众以及越发多元化、多维度的美学表达。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萌芽期可追溯于1980年,《为您服务》为国内第一档以固定名称、播出时间、主持人的电视栏目。在节目播出期间会不定期地播出一些有关烹饪的技巧和知识,可以看作美食类纪录片的第一次尝试。1999年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栏目开播,标志着饮食活动进入了电视栏目化发展时期。从这之后有关饮食的内容,借助电视媒介开始了大众化传播,同时观众对于电视上播出饮食内容逐渐开始接受与习惯。2012 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标志着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进入了成熟时期。《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带来了巨大的反响,收视率也创下新高,从此美食类纪录片就成为愈来愈受到追捧和青睐的一类选题,甚至成为了2012年的一种文化现象。从“舌尖”系列出现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味道”系列、“餐桌”系列的美食系列纪录片。代表的作品有广东卫视制作的《老广的味道》、新疆卫视制作的《新疆味道》等。这类传统的电视美食类纪录片往往将视角定位于生活中独特的食物,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导视角展开。自此之后大众开始对于美食类纪录片有了一种基本的了解。
传统电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老广的味道》《行走的餐桌》等在收视率和观众口碑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大网络平台也开始跃跃欲试。从2010年开始,中国各大视频网站的自制纪录片开始渐渐出现。处于萌芽时期的网生纪录片在题材选择方面较为跳脱,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新鲜性。到了2014 年移动社交软件微信以强大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生纪录片不再拘泥于网络视频平台。而微信平台却逐渐成为网生纪录片的另一大阵地。《一条》《二更》等微信公众号开始兴起,以每天一条的节奏开始播放原创的短视频。一些纪录片在这类微信公众号上得到了推广,这一传播途径逐渐受到大众的追捧和认可。到2018年,网络视频平台的自制纪录片走上了稳定且高速的发展时期,网生纪录片受到更多的关注。腾讯视频先后自制了《风味人间》《早餐中国》等美食类纪录片,哔哩哔哩自制了《人生一串》《生活如沸》等。这些网生美食类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取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度和话题度。
从2012年陈晓卿导演执导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产生强烈反响之后,美食类纪录片就成为愈来愈受到追捧和青睐的一类选题。近些年来,美食题材以其特殊性及受欢迎度更是成为微纪录片创作的一大热门。
由于传统纪录片与微纪录片所面向的受众与时代不同,在过去大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的题材已经不再满足新媒体时代下年轻人的审美需要。哔哩哔哩平台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自制了美食类微纪录片《人生一串》和《生活如沸》。两部纪录片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平民化、市井化的美食之上。相比于《舌尖上的中国》将自己定位于中国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哔哩哔哩自制的这两部美食类微纪录片显得更加的接地气、贴生活。《人生一串》《生活如沸》以接地气的烧烤、火锅为主题,在增加了熟悉感、亲切感的同时也降低了食物本身的传奇色彩。所以导演更多的是将观众的视线引向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观众可以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烟火气、感染力作为这两部纪录片传递出的最重要概念,使得它们有着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特色。火锅、烧烤作为当代年轻人最爱吃的美食之一,这一选题就与哔哩哔哩平台的受众定位十分贴切。
哔哩哔哩平台经过了多次改变、调整。发展到今天,从成立之初时的亚文化聚集地变成了一个能够交融传统文化、年轻文化于一身的多元化生态社区。但哔哩哔哩平台始终追求不变的是自身娱乐化、年轻化的标签,当代年轻人始终是B 站最大的受众人群。其受众群体更多的是有着共同热爱、共同追求、共同语言的年轻群体。当代受众更多的是喜爱新鲜猎奇以及符合自身审美需求的题材。微纪录片《人生一串》《生活如沸》准确地抓住了年轻人的关注点,选择讲述烧烤、火锅这类在年轻人之中大受欢迎的美食必然会引起受众的喜爱与共鸣,进而产生一定的关注度和追随度。《人生一串》作为中国首档烧烤类美食纪录片,在哔哩哔哩平台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大片好评。《人生一串》将镜头对准了中国烧烤文化,以每集30分钟左右的时长讲述二三线城市街头巷尾的烧烤美食。烧烤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这种充满了烟火气的食物能够让观众产生十足的亲切感。《人生一串》讲述的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拍摄了一个个烧烤摊老板与其食客间的故事。《生活如沸》作为《人生一串》的兄弟节目,在选题上也承袭了展现民间烟火美食的风格。《生活如沸》将镜头对准了同样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火锅文化,制作组一如既往地穿梭于全国东西南北,选择了许多家看似普通实则又独具特色的火锅店,找寻每一口沸腾的火锅背后最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故事。《生活如沸》每集讲述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生活的代表,他们来自普通的生活,却展现着普通人最真实的一面。受众在观看到这些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时,不禁会从中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进而产生共鸣与认同。
微纪录片以其短小精悍的内容迅速地攻入了年轻人的市场。但不论在形式上如何创新变化,内容、制作都永远是一部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哔哩哔哩平台自制的微纪录在选题方面追求新颖与创新,在拍摄、制作方面依然要求着制作的精良。
1.叙事方式顺应新媒体时代
从叙事方面来讲,《人生一串》《生活如沸》都采用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观看习惯的碎片化叙事剪辑。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受众在观看视频时不再拘泥于家中电视或影院银幕,而是更为普遍地选择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由于新媒体时代时间碎片化的特点,越来越少的人有时间去观看一部长电影或长纪录片。人们更加喜欢在工作、生活中空隙时间观看短视频或微纪录片。长电影或长纪录片在叙事方面通常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讲述故事时往往逻辑紧密,环环相扣。这一特点不再适合当代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及观影习惯。而《人生一串》《生活如沸》两部纪录片考虑到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特点后,在叙事上都选择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更多人的故事。《人生一串》每集时长为30 分钟,固定展开五个烧烤摊的故事。每一个烧烤摊之间都没有叙事、逻辑上的联系,故事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一种存在。《生活如沸》在叙事上亦是如此,每集的时长在25 到30 分钟之间,在30 分钟内讲述三到四种火锅的样式。两部纪录片之所以选用碎片化的叙事手法,是为了迎合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观影习惯和需要。人们可以在公共交通上、等待吃饭排队前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手机观看视频。碎片化的叙事给予了这样新颖的观影习惯更多选择。在影片中每一个故事之间互不联系,对每一个人物展开讲述的时间都控制在五分钟左右[4]31-33。因此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和意义不会过于的深奥,通常是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展示给观众,这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用受到剧情的连续性、深奥性以及时间的影响,不需要花费太多思考就可以填补碎片化时间。
2.解说词符合年轻人喜好
从解说词方面来讲,《人生一串》《生活如沸》两部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十分吸引眼球。首先,两部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具有轻松幽默、口语化、趣味化的特点。例如《生活如沸》第二集“这么好吃,得一直开下去”中,就有几句幽默风趣的解说词:“听不懂吧,对,我也听不懂,但看手势应该是不错。”,这种口语化的解说词易于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纪录片更加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更好地与主题契合。“这种鱼肉质细嫩却又很耐熬煮,出锅时还能保持完整,绝不破坏气氛。与火锅高度契合的属性,落得了英年早逝,客死他乡的宿命。”,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听到如此风趣幽默的解说词时,不禁会心一笑。其次,《人生一串》的解说词通常以第二人称“你”展开叙述,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产生很强的对话感。另外,《人生一串》的解说词用词大胆,语句十分精简干练,例如“午夜,这所全世界饭馆最多的城市,四处游荡着寻觅脑花的馋嘴基僵尸。”这样生动有趣的语言构成了整部纪录片的解说特色。另外《人生一串》中没有使用专业配音演员为其进行配音,导演陈英杰亲自为纪录片进行配音,给予观众一种自然流露的感觉。本就诙谐幽默的解说词配上导演慵懒且充满江湖气的语调给观众一种好似是朋友间交谈的感觉。
3.剪辑适应弹幕文化
为了能够更加契合当代年轻网民的审美需求,各视频网站的弹幕不断流行起来。“弹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日本名为Nico Nico 动画视频分享网站,指看视频时发表的即时评论并在屏幕上以滚动的方式实时呈现,在屏幕上滚动。2007 年由ACFun引入,2008年投入使用,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推动,弹幕广泛进入大众视野,现成为一种文化景观”[5]19。2008 年哔哩哔哩平台的特色的弹幕文化也由此出现,到如今哔哩哔哩平台已然成了弹幕文化最为成熟的视频平台。弹幕的实时交流性迅速展现出了其各方面的优势,不同的弹幕发送者可以在同一个视频网络页面下实时交流、相互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不仅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和参与互动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用户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更好地适应弹幕文化的出现,哔哩哔哩平台的视频制作者在制作视频时做出了一些调整。《人生一串》《生活如沸》作为哔哩哔哩平台自制的纪录片,在剪辑方面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来适应其弹幕文化。两部纪录片在剪辑时选择了故意留出一些平缓的空间供用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一些精彩激烈的镜头或片段后,往往会链接一些相对平缓的镜头,给观看者留下一定发送弹幕的时间。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大立,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B 站与《人生一串》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弹幕也为《人生一串》增色不少,“我相信导演团队也肯定参考了第一季弹幕中的反馈,运用到了第二季的制作中”[6]105-107。弹幕已经成为了创作者与受众心灵进行交流沟通的桥梁,实现了更深层次的结合。
《人生一串》《生活如沸》中在每集纪录片的结尾之处都会出现“谢谢款待”,这是专属于B站的弹幕文化。虽然每个用户发送的弹幕内容、发送时间都各不相同,但依旧能够给人一种很强的实时互动感。[7]29-31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生一串》《生活如沸》两部纪录片的成功与哔哩哔哩所特有且成熟的弹幕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
哔哩哔哩打造的纪录片通常带有平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相比于在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哔哩哔哩自制的纪录片将年轻化表达和精品化表达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自制的纪录片从题材、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站在年轻人的视角上,制作出受更多年轻人喜爱的纪录片。哔哩哔哩平台准确抓住其自身用户的特点,精准打造符合其用户审美要求与喜好的纪录片。《人生一串》《生活如沸》两部美食类微纪录片选择在哔哩哔哩上进行播放,正是看到了该平台自身所特有的优势和新媒体属性以及其特殊的受众人群。这一系列的平台特色都推动了两部纪录片的传播与成功。《人生一串》《生活如沸》选择讲述与当下年轻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两部纪录片在各方面都做到了能够完美贴合年轻群体的喜好,进而通过匹配符合定位的受众对其进行投其所好的精准传播。这样一方面节省了用户自行进行寻找、搜索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得纪录片能够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受到受众的欢迎。
在新媒体时代,影像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观众而言,观众在潜意识里就认为纪录片是真实的、可信的。许多观众在观看过这些美食类纪录片之后,会相信影片中的画面是对真实的写照。进而会有大批的观众涌向纪录片中拍摄过的店里进行品尝与体验。在纪录片播出之后,其被拍摄者的生意也得到更大的提升。《人生一串》第一季成功播出之后,一股“烧烤热”迅速地风靡起来。众多看过此纪录片的人从全国各地慕名来到节目中的烧烤店。在《人生一串》开播之后,“人生一串”这几个字仿佛成了烧烤界的代名词。一时间许多烧烤店的风格也受到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影响,更有甚者抢先注册“人生一串”作为商标,被纪录片出品方告上法庭。这些现象都表明了纪录片《人生一串》制作和宣传的成功。
同样作为美食类纪录片的《生活如沸》在播出之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建立了许多关于《生活如沸》的话题。一些年轻的观众纷纷前往节目中曾拍摄过火锅店进行“打卡”活动。在上海更是专门开了一家名叫“B站纪录片·生活如沸·官方体验店”的火锅店。新媒体时代助力了网生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自身的魅力与哔哩哔哩平台的影响相互加持,使得纪录片商业变现成为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