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群众报》的民众动员研究

2023-11-18 17:18:25邹腊敏刘娅娅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边区春耕动员

邹腊敏,刘娅娅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边区党委机关报《边区群众报》于1940 年3 月25 日在延安创办,1948 年1 月10 日更名为《群众日报》,1949 年5 月27 日迁至西安出版,于1954 年10月16 日更名为《陕西日报》至今。抗战时期民族与社会矛盾交错纵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御敌,从而克敌制胜。和其他党报、党刊一样,《边区群众报》利用自身大众化的优势承担起了动员陕甘宁边区民众的重任。

一、《边区群众报》成为民众动员重要载体

《边区群众报》能成为党在民众动员过程中重要载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人民大众的报,其内容与形式都呈现出大众化,内容的大众化指《边区群众报》是一种面向边区基层干部和普通民众的报刊,形式的大众化指《边区群众报》使用边区老百姓所喜爱的语言。

(一)面向陕甘宁边区广大基层干部与普通民众

1940年2月5日,边区委员会发出了一份《关于提高党的宣传工作的质量问题》的文件,其中提到边区委员会打算在较短的时间里,发行一种普通的小报,使农村中识字的干部等能够阅读,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和文化水平[1]18。所谓普通小报,即一个月以后诞生的边区党委机关报《边区群众报》。一份成功的党报是连接党和人民的桥梁,也是二者发声的喇叭筒,这点上《边区群众报》与《解放日报》别无二致,但二者在受众群体方面有一定差别。胡绩伟认为《边区群众报》是一种大众报刊,这是它与《解放日报》的主要区别,在内容上,《边区群众报》更注重群众性,它是向广大群众讲话的,而《解放日报》则是主要对群众的领袖,尤其是对高级干部,《边区群众报》也是对干部讲话,但主要是对广大民众和基层干部讲话[2]6。与《解放日报》相比,《边区群众报》的群众性更强,是人民大众的报。

(二)使用边区老百姓所喜爱的语言

毛泽东曾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3]851。《边区群众报》利用自己的群众性优势,在大众化方面做得比较好。《边区群众报》形式的大众化主要体现在它是使用边区老百姓所喜爱的语言来办报的,边区老百姓所喜爱的语言主要包括本土方言与边区民间艺术形式。

张思俊称在办报纸时,他们都学习本地的方言,然后把自己写好的稿子读给本地人听。他们经常向社里做饭的一个本地人朗诵撰写好的文章,他要是说能理解了,他们就会觉得可以发表了。[4]45;刘立夫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报纸用新文字注音不认识的字,大量采用陕北话,写老百姓听得懂的语句”[4]49;大量运用边区老百姓易于理解的本土方言,对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边区人民而言,不仅降低了阅读《边区群众报》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对《边区群众报》的亲切感。《边区群众报》对中央和边区党委领导的指示和重要讲话,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使用人民群众的通俗语言加以改编或删减,努力争取让边区识字不多的人民能看得懂,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融合内容和形式的大众化。

除了本土方言的运用,《边区群众报》还广泛运用一些边区民间艺术形式来传达党情民意,主要包括陕北说书、谜语、秧歌等。如柯蓝的短篇小说《抗日英雄洋铁桶》,1944 年7 月到1945 年6 月间,在《边区群众报》上以陕北说书的形式出版,在边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凝聚了人心,动员了群众。谜语“有个好朋友,没脚会走路;七天来一次,来了不停口;说东又道西,肚里样样有;交上这朋友,走在人前头”[5]763。则反映了边区群众对《边区群众报》高度的认可。

二、《边区群众报》的民众动员主要内容

人民大众的报《边区群众报》以其内容和形式的大众化为特色,不仅发挥了传达党情民意的桥梁作用,还充分实践了动员边区人民的重要功能。其动员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动员、支前动员、学习动员三方面。

(一)生产动员

从国民政府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开始,边区物质生活愈发受限,边区政府动员生产工作成为紧要的事。毛泽东认为“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问题,就是几万军队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费和事业费的供给问题,也就是抗日经费的供给问题。这些经费,都是由人民的赋税及几万军队和工作人员自己的生产来解决的”[3]891。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生产工作是保障供给的关键一步,也是改善边区经济重要举措。动员一切力量进行生产工作,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劳动大军,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边区人民既要支援前线,还要保证生产,《边区群众报》刊登了一系列的生产动员的文章,以减轻边区人民在战区的紧张气氛,使之能更好地投入生产。如《志丹全县牛犋紧张春耕宣传边区战况安定群众情绪组织调剂劳力具体解决困难》一文提到志丹县春耕时牛犋紧缺,但志丹老百姓在党的号召下纷纷抢种,完成了繁重的春耕任务,志丹县领导班子安抚群众战时不安情绪,并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因此志丹县老百姓能够安心地投入生产[6]。作为战时后方模范区的志丹县领导班子在边区政府动员生产的号召下用自己的办法积极动员志丹各区县人民进行春耕工作,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肯定积极生产的模范带头作用,极大地激发了边区群众的生产热情,推动了边区的粮食生产工作。

《边区群众报》还报道了许多以“春耕”或者“生产”为主题的文章,如《劳动班子组织好参战生产两不误》《边府紧急号召边区人民立即抢种突击春耕》《赶快展开春耕运动》《同打胜仗一样要紧的事情——春耕》《安塞二、四区游击队保护群众开始春耕》等文章,都旨在动员边区人民积极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发展经济并改善物质生活。

(二)支前动员

延安时期,边区政府根据抗战需要,积极开展支前动员工作,壮大我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巩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做好充分准备。如《边区群众报》上的《动员边区全体军民保卫边区解放西北》一文,除此之外《边区群众报》一方面用一系列报道赞扬边区人民义不容辞支援前线的事迹,一方面积极宣传我军奋勇歼敌的战绩,凝聚了人心,也动员了更多的边区人民加入支援前线的力量中来。

赞扬边区人民拥军支前如《子长各级干部坚持原地斗争日夜支援前线到处打击敌人县级干部分散各区直接领导原地斗争》一文表明当时处于战区的子长县的各级干部坚持原地战斗,恪尽职守地支援前线,保卫家乡。[7]各级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支援前线,说小是保卫家乡,说大是保卫祖国。又如《首批知识青年参军米中学生赶赴前线》一文提到“首创边区知识青年参加主力之米脂中学学生马成安等二一人,已于日前在某地集体参加西北人民解放军。‘我们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很快地到前线去,为人民杀敌立功。’这就是参军同学一致的誓言”[8]。知识青年积极参军,英勇奔赴前线、支援前线,一颗颗保卫国家热忱的年轻的心对动员边区人民无疑具有强有力的感染力与感召力。边区人民积极支援前线除了各级干部、学生还有老百姓,如《边区群众报》报道的《坚决保家自卫志丹民兵游击队展开反“清剿”》《绥区群众机智勇敢捉敌军》等文章都旨在肯定边区人民积极支援前线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进行支前动员工作。

宣传我军奋勇歼敌方面如《华东我军举行反攻歼敌三旅光复泰安》《太岳地武收复两据点苏中我军攻克高良涧》《痛击胡军歼敌千余击落击伤敌机台一架》《鲁晋西北收复平定东平》《敌后我军奇兵突出宜君西南解放焦坪》《延长游击队坚持斗争打击小股敌人不断获胜》《晋南豫北华东继续获胜芮城封丘宁阳齐告光复》《抗击十倍敌人猛冲完成阻击牵制敌人》《解放泰安战役中俘敌师、旅长五名》等文章均旨在宣传我军英勇抗战的精神与顽强的战斗意志,起到提升我军士气、赢得民心、壮大边区人民拥军支前力量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动员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人民文盲率较高,生活常识欠缺,生产生活基本靠经验,存在包括迷信在内的诸多陋习,十分不利于边区人民思想与行动步调一致地支持抗战事业。边区政府展开了对边区人民识字教育、政治教育、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科学的农业生产知识等一系列的学习动员。

体现在《边区群众报》上的学习动员则是与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赵超构称群众报在人民群众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提供了许多与群众有关的学习材料,而且通俗易懂,每天印刷很多份供人们学习,内容彻底乡村化,包括各地通讯、生产知识等[9]155。《边区群众报》不仅提供了群众政治教育方面的教材,还是边区人民获取各种经验知识的百宝箱。识字方面如歌谣《识字歌》,“认字好认字好/识字好处说呀说不了/能看书能念报/天下大事都知道/写条条认票票……”[10]24以边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阐明识字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边区人民识字的兴趣。而且《边区群众报》还是冬学、识字组等的学习材料,旨在提升边区人民的政治水平与文化水平。农业生产方面如《数九歌》的改编,“一九,二九,合门叫狗,种田锄地全靠一双手……”[11]35在原有的谚语基础上进行了改编,旨在动员老百姓春耕的积极性与科学性。为了纠正边区老百姓以往“靠天吃饭”的种地经验,《边区群众报》上报道了许多边区政府关于从播种到秋收种地工作的指导性文章,例如《订农户计划对群众有什么好处》《计划歌》《订了农户计划你看增加多少生产》《怎样防霜》等。生活常识方面如《染黑布的新方法》《怎样吃野菜》《怎样治眼病》《如何熬蘿葡》《霍乱防治法》《用新法剪脐带》及《号召群众实行冬季卫生》等,都宣传生活常识的新思想,从而提升边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更好地支援前线,建设边区。

三、《边区群众报》的民众动员的成效与启示

(一)《边区群众报》的民众动员的成效

《边区群众报》的民众动员不论在生产动员、支前动员还是学习动员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战时支援前方建设后方具有重要意义。在《边区群众报》出版六周年的时候,习仲勋代表西北局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对《边区群众报》六年来的努力给予表扬,文中提到“日本打败了,边区较前巩固了,边区群众报是有很大功劳的”[12]。

在生产动员方面,提升了边区人民的生产热情,积极展开生产工作。如《志丹妇女普遍抢种》一文提到“芒种将至,各区妇女普遍上山抢种,如三区五乡一村共有妇女二十一人,已参加生产十三人,占全村妇女百分之六十五。一区五乡三个行政村,就有四十六个妇女参加生产,如白杨树湾思成海、胡大、刘三、刘七的婆姨都抓粪、点籽甚至开荒”[13]。可见边区人民响应边区政府的生产动员号召,积极展开春耕等生产工作。还有《边区政府套上牛,群众也揭开了》《五百劳力参加班子抢种夏田三百余响》《李生彬坚持战时生产》《男人忙战勤女人帮春耕志丹一区五鄉妇女抢种》《吴满有安全转移某地后推动村民展开春耕》等文章都体现了《边区群众报》在生产动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支前动员方面,加深了边区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全力支援前线。如《脚小心不小婆姨抬担架》一文提到安塞五区五乡榆树湾郭老婆送了三次伤员,其中一次她和一个和她同样是小脚的婆姨共同抬一个伤员,一直抬送到五里外的医院,并慰劳了三十个鸡蛋。郭老婆的儿子参加了游击队,她一个人在家积极耕种[14]。可见在支援前线这件事上面,边区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新宁群众在炮火中分得土地后三万男女热烈支援前线》《子长一妇女智擒敌营长》《炊事三英雄》《消灭胡蛮保卫家乡吴满有参加人民解放军》等文章都说明边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极大的政治认同,搞好生产建设的同时尽力为壮大我军军事力量做贡献。

在学习动员方面,激发了边区人民的学习热情,提升了生活质量。如齐心当年《边区群众报》上发表的《郝家桥读报顶开村民会三年不断成绩大》一文,表明了郝家桥模范村的读报小组为广大农民提供了识字、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15]。可见在《边区群众报》完整的通讯员网络影响下,边区人民积极展开识字读报的学习,以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加之《边区群众报》上关于耕作常识,节气常识,生活常识等知识的普及,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边区人民的生活生产技术,思想文化水平及物质生活水平。

(二)《边区群众报》的民众动员的启示

《边区群众报》的民众动员取得的成效斐然,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动员方面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当前党的新闻舆论媒体依然承担着“传播真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16]5的任务,坚持党报的根本原则的同时也应该汲取《边区群众报》办报的基本经验,发挥好“传声筒”作用。

首先新闻舆论动员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边区群众报》作为边区党委的机关报,起到传达党情民意的传声筒作用,但是并没有简单地照搬照抄进行传达,“下达”的时候善于穿边区老百姓的鞋子,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量在不改变党的原意的情况下话该怎么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上达”的时候则真实传达民意,这也是边区人民亲切将其称为“咱们的报纸”的根本原因。当前党的新闻舆论媒体也应如此,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7]。可见党性与人民性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次新闻舆论动员内容要与时俱进。《边区群众报》不论在其生产动员、支前动员还是学习动员上,动员报道的内容都是近期刚刚发生的,更有利于得到边区人民的积极响应。新时代新闻舆论动员也应如此,紧跟时代的步伐,把动员落脚点放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再次新闻舆论动员形式大众化与创新性相统一。《边区群众报》在民众动员中灵活采用边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秧歌,谜语,陕北说书等,贴近群众的同时也提升了动员的效果。新时代是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新闻舆论动员方式也在不断创新,除了原本传达党情民意的文字形式如党报、党刊,又多了许多网络平台可以以图片、视频等的形式传达比如微博、抖音等,拉近了党和人民距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考验,时代在不断发展,所以新闻舆论动员形式在保证大众化的同时应当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边区春耕动员
做好春耕备耕 保障粮食安全——各地春耕备耕动态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备耕正当时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7:00:00
海底总动员
春耕备耕正当时
国防动员歌
青年歌声(2018年3期)2018-10-20 03:25:16
春耕备肥用肥 你准备好了吗?
国防动员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8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
军事历史(2000年5期)2000-08-21 05:38:06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军事历史(1998年3期)1998-08-21 02:59:36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军事历史(1994年5期)1994-01-18 04:16:09